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251《史記》卷八〈高祖本紀〉37:聽說司馬遷很討厭漢朝?!

──────────原文──────────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翻譯──────────

太史公說:「夏朝的政治忠厚(夏之政忠)。忠厚的弊病是導致平民粗野少禮(忠之敝,小人以野),所以殷朝以恭敬來取代(故殷人承之以敬)。恭敬的弊病的是導致平民迷信鬼神(敬之敝,小人以鬼),所以周朝以禮儀來取代(故周人承之以文)。禮儀的弊病是導致平民光做表面而不夠誠懇(文之敝,小人以僿【音同是,沒有誠意的意思】)。所以要救治不誠懇的弊病,就沒有什麼比得上忠厚來得有效了(故救僿莫若以忠)。由此看來,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的治國之道好像是循著圓圈轉,到了終點後又接著重新開始一樣(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至於周朝到秦朝之間,其弊病可以說就在於過分講究禮儀啊(可謂文敝矣)。然而秦朝的政治不但沒有改變這種弊病,反而使刑罰更加殘酷,難道不是秦朝政治的錯誤嗎(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所以漢朝的興起,雖然承繼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卻有所改變,使老百姓不至於倦怠(承敝易變,使人不倦),這是符合上天規律的。漢以十月為歲首(朝以十月),也就是說諸侯們都得在每年的十月進京朝見皇帝。還規定車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車駕,用黃緞子做車蓋的襯裡,車前橫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氂【音同離】牛尾或雉尾做的裝飾(車服黃屋左纛【音同到】)。高祖葬在長陵。

─────────解說與心得─────────

提起司馬遷的《史記》時,偶爾會有人想起東漢末的王允,也就是《三國演義》中,那位跟貂蟬的故事有關的「司徒」王允。他曾為了殺害在寫漢朝歷史的學者「蔡邕」,而說過「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因此,為了不讓蔡邕也留下一部毀謗漢朝的歷史著作,最終仍將蔡邕處死。

換言之,在部分人的心中,司馬遷是因為被漢武帝宮刑,所以懷恨在心,而寫下這部著作,用以批評漢朝。再加上,劉邦的死對頭──項羽,沒有當過君王,卻被列在「本紀」,甚至還排在劉邦的傳記之前,更讓人認為司馬遷對漢朝有所不滿。

然而,真是如此嗎?

綜觀全篇〈高祖本紀〉,司馬遷對劉邦仍保有十足的敬意。劉邦身上那些神秘的傳說,司馬遷也都一一留下,並沒有刪除。即使後人認為司馬遷筆下的劉邦有些粗鄙,但這只能說司馬遷真實還原了劉邦的形象,不能算是醜化。換言之,司馬遷至少在〈高祖本紀〉中,並沒有把身受宮刑的不滿加諸在劉邦身上。甚至在這卷最後的這段「太史公曰」裡,司馬遷對「漢王朝」的統治仍深感滿意。一如往常,司馬遷並不一定會從本卷的主角談起,因此司馬遷為我們分析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撥亂反正的道理:每個王朝都是建立在修正上個王朝的弊病上的,可惜每個王朝都會因為矯枉過正而遭到下個王朝的取代。因此,夏王朝的優點是「忠」、弊病是「野」,殷商就把它修正成「敬」,結果衍生出「鬼」這個缺點,進而周王朝就將它修正成「文」,然後又衍生出「僿」這個弊病。如果接替的秦朝可以用「忠」來修正周朝的缺失,或許秦朝的國祚會更長久,可惜秦朝卻選擇「刑法」,最終落得迅速滅亡的下場。所幸劉邦所建立的漢朝,一改周秦的弊病,所以這點是司馬遷特別推崇的。可見,身為漢朝統治下的司馬遷,並沒有因為私情而詆毀漢朝,他仍以漢朝子民為榮。

另外,從司馬遷的這段評語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漢朝依舊延續秦朝的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換言之,劉邦所建立的漢朝是以「周王朝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會延續秦朝的部分制度,而沒有改掉秦朝以十月為正月的規則。

接下來,司馬遷並沒有以漢孝惠帝當作主角,而是以呂后為主角介紹接下來的歷史。為何司馬遷會如此安排?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