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131《史記》卷五〈秦本紀〉23:「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故事,難道是虛構的?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齊、魏為王。

──────────────────────

接續上一篇文章的內容,秦孝公在位第二十四年,除了與魏軍在「岸門」作戰,並俘虜魏國將軍「魏錯」之外,這一年秦孝公也因病去世,由兒子「秦惠文君」繼位。然而,也在這一年,新上任的「秦惠文君」殺了衛鞅。

原來,當初衛鞅剛在秦國施行新法時,法令還沒完全得到臣民的遵行下,太子觸犯了禁令(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衛鞅說:

「法令行不通,原因在於那群皇親國戚的不遵守(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國君您如果真的要實行新法,就要從太子做起(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但貴為太子是不能遭受臉上被刺字的墨刑的,那就讓他的師傅代他受墨刑吧(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

在太子老師受刑下,法令得以順利推行,秦國也因此走向富強(於是法大用,秦人治)。但是,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繼位時,秦國宗室大多怨恨衛鞅,衛鞅面對此情形選擇逃跑下,被認定有謀反的嫌疑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最後處以五馬分屍之刑,用以警惕眾人(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隔年,秦惠文君元年,楚國、韓國、趙國、蜀國派人來朝見。看來,秦國已經成為公認的霸主,這些國家才會來祝賀新君上任。

秦惠文君在位第二年,周天子也前來祝賀。

秦惠文君在位第三年,惠文君因為年滿二十,而舉行冠禮(王冠)。

秦惠文君在位第四年,周天子甚至派人送來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天子致文武胙)。這一年,齊國、魏國的國君不打算用原本的「公爵」稱號,決定也跟周天子一樣稱「王」。

本打算繼續多看一段的,但腦中浮現的一個想法,讓我決定順著靈感來探討一下:

關於商鞅被殺的故事,我從小就聽過了好多遍。簡單來說,商鞅在變法中為自己立下「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美名,卻也得罪了太子。因此,太子一即位,就找理由殺了跟他有仇的商鞅。

這個故事看來沒有什麼瑕疵,但當我讀到「(秦惠文君) 三年,王冠」時,卻覺得心中浮出很大的困惑。因為,如果秦惠文君在位三年才滿二十歲的話,在位第一年應該才十八歲而已。以此往前推,秦孝公二十四年,秦惠文君也才十七歲。這也就是說,秦孝公應該是在位第七年才生下秦惠文君的。

然而,根據上一篇的分析,商鞅變法分為前後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秦孝公在位第三年,這時秦惠文君尚未出生,這次變法引起官員與民眾的不滿,過了三年民眾才慢慢習慣新法。換言之,即使到了秦孝公六年,民眾都習慣新法時,秦惠文君都還沒出生。

第二階段是秦孝公在位第十二年,這時秦惠文君年約五歲左右,而秦國已經在商鞅的變法下經歷了九年之久,甚至也在戰場上屢屢獲得佳績,看來應該早已習慣新法。

那麼,司馬遷所寫的這段「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是在哪個時間點呢?按邏輯來推論,應該是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初,因為官員與民眾的反對,所以最終以處理太子犯法來「殺雞儆猴」,進而促使秦國「法大用,秦人治」。但這個時間點,秦惠文君根本還沒出生,史料上也沒有另外一位太子的情況下,這件事情難道又是司馬遷的「個人創作」?抑或是「以訛傳訛」呢?

另外,到底太子犯了什麼錯,導致差點被殺呢?從商鞅變法的內容來看,這些規定應該多與太子無關。真要說的話,唯一有關的,應該就是「為田開阡陌」,也就是廢除井田制度,再搭配新的賦稅方式,讓貴族們不再享有那麼多的土地利益。但即使是頒布新的賦稅方式,當時太子也才年僅七歲而已,他到底能犯什麼錯,甚至殃及老師呢?

由於時間點真的始終無法搭配,加上太子年幼也很難犯什麼法的情況下,讓我腦中浮現了一個小小的想法:這則故事會不會真的是司馬遷的「個人創作」?或是秦國用來推行變法的說詞呢?

我個人認為,司馬遷應該不至於為了商鞅捏造這則「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故事,畢竟司馬遷在〈商君列傳〉中,對商鞅有頗多批評。

那麼,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會不會是商鞅自己捏造的故事,好讓這場變法得以順利推行呢?畢竟,大臣們即使對變法有所不滿,但商鞅在秦孝公撐腰下,大臣們也只敢怒而不敢言。但百姓的不滿,該如何防堵呢?或許用這個故事可以消除百姓對變法的疑慮吧!畢竟連太子犯法都得懲罰,那麼秦國百姓當然也得遵行新法才行。

況且,在兩千多年前,民間又無法查證宮中消息是否正確的情況下,這則故事一定會造成百姓對新法的認同,進而促使變法的成功。

然而,如果這則故事是假的,那麼太子為何一即位就殺了商鞅呢?原因除了秦惠文君無緣無故變成「曾經犯法」的太子之外,更重要的應該是位高權重的商鞅對新國君的威脅吧!

在《戰國策‧卷三:衛鞅亡魏入秦》中有段記載: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也就是說,秦孝公似乎曾打算把王位讓給商鞅,但商鞅並沒有接受。雖然這段記載沒有出現在任何其他史料中,連司馬遷也捨棄了這段記載,因此歷來被學者認為應該是假的。但是,這至少告訴我們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很大,除了秦孝公之外,沒有人可以震懾住他。因此,年輕的秦惠文君之所以一定得殺商鞅,應該是不知道該把商鞅放在哪個位置,加上大臣們對商鞅多有怨言,所以才會出此下策。換言之,秦惠文君殺商鞅,應該不是挾怨報復,而是他認為商鞅已經「完成任務」,所以該送商鞅上路!

也因此,即使秦惠文君以「謀反罪」殺了商鞅,但他並沒有捨棄商鞅制定的新法,而是繼續沿用下去。那麼,繼續沿用新法的秦國將會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一場思辨之旅。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