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124《史記》卷五〈秦本紀〉16:為什麼一定得不斷打仗?

康公元年。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二年,秦伐晉,取武城,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晉,取羈馬。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餘詳反,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共公二年,晉趙穿弒其君靈公。三年,楚莊王彊,北兵至雒,問周鼎。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

結束了秦繆公的時代,來到了秦康公在位的第一年。

其實去年秦繆公去世的同時,隔壁的晉襄公也去世了。晉襄公的弟弟叫「雍」,是秦國之女所生,目前住在秦國(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晉國卿大夫「趙盾」想擁立他為君,便派「隨會」去接他回來,秦國一想到又有機會擁立個跟自己血緣關係的國君,便也派兵把這位晉襄公的弟弟「雍」護送到「令狐」這一帶(秦以兵送至令狐)。然而,晉國其實早已擁立襄公的兒子繼位,因此便派兵去攻打打算干預王位的秦軍,最終秦軍戰敗下,本打算去秦國迎接新國君的晉國大臣─「隨會」只好將錯就錯投奔秦國(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

簡單來說,秦康公在位第一年,又一次因為打算干預晉國王位而打了一場敗仗。

隔年,也就秦康公在位第二年,秦國再次派兵攻打晉國,攻佔了「武城」,為去年的令狐之戰報仇。

兩年後,也就是秦康公在位第四年,晉國也派兵攻打秦國,攻佔了「少梁」。

又過了兩年,也就是秦康公在位第六年,秦國攻打晉國,攻佔了「羈馬」。兩軍在河曲交戰,把晉軍打得大敗(戰於河曲,大敗晉軍)。這時,晉國人才想到自己當年的大臣─「隨會」目前在秦國,這可能會給晉國造成禍患(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因此,晉國就派大夫「魏讎餘」詐稱要投降秦國下(乃使魏讎餘詳反),與隨會共謀返晉,透過詐騙方式騙取隨會信任後,隨會終於再次回到晉國(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秦康公在位二十年去世,由兒子秦共公繼位。

這位秦康公在位期間,除了不斷與晉國交戰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事蹟可以記錄。雖然一度獲得晉國人才「隨會」,不過後來仍中了晉國的詐降而失去了隨會。看來,在戰亂的時代裡,除了不斷有戰爭爆發之外,各種陰謀詭計也不斷上演著。

接下來,來到了秦共公的時代,他在位第二年,晉國趙穿殺了他的君主晉靈公。

隔年,也就是秦共公在位第三年,楚莊王在國力強大下,向北進兵,一直深入到周王朝首都─雒邑,甚至還派人詢問周王朝傳國九鼎的大小輕重(楚莊王彊,北兵至雒,問周鼎)。

秦共公在位五年去世,由兒子秦桓公繼位。

秦桓公在位第三年,晉軍打敗秦軍下,還俘虜了一名秦國將領(晉敗我一將)。關於這位將領是誰?可以在《史記‧晉世家》中找到答案:「(晉成公)六年,伐秦,虜秦將赤。」

從司馬遷不在〈秦本紀〉中提到被俘虜的將軍是誰,而是把這個人的名字寫在〈晉世家〉來看,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仍試著堅守著:不在該國或該人的傳記內容中提到他們的缺失,而是把這些缺失寫在其他內容中。這種「互見法」雖然令人佩服,但也讓後世的我們讀起來有些吃力。因為一定得讀透每一卷才能真正明瞭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或許就是研究歷史最辛苦的地方之一吧!?

言歸正傳,又過了七年,來到了秦桓公在位第十年,楚莊王征服了鄭國,又往北在黃河岸上打敗了晉軍(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就在這個時候,楚國稱霸,召集各諸侯舉行盟會(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這也就是為何楚莊王能被列為「春秋五霸」的原因。

來到了秦桓公在位第二十四年,隔壁的晉厲公也剛即位,便與與秦桓公訂立了以黃河為界的盟約(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然而,秦桓公一回國後就背棄了盟約,與狄人合謀一塊兒攻打晉國(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看來,應該是看在晉厲公剛登基,沒有經驗,打算趁機向東發展吧!?

然而,兩年後,來到了秦桓公在位第二十六年,晉國便率領各諸侯前來攻打秦國,秦軍敗逃下,晉軍一直追趕到涇水邊上才返回(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

最終,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由兒子秦景公繼位。

在所謂的「後秦繆公時代」裡,秦國仍舊把國家發展的方向訂為「向東邁進」,所以也就沒有出現像當年秦繆公稱霸西戎的事蹟,而是找任何機會向東發展。然而,秦國如果要向東發展,就只能與晉國槓上,即使早先有過多次的聯姻,甚至還留下「秦晉之好」的成語,但其實秦、晉兩國仍舊不斷交戰。

然而,這些戰爭的發起看來都對秦國不利,像是又想介入晉國的王位,或是趁晉國新君上任,假裝和談,卻又派兵出征等等,這些都可看出秦國出兵的「師出無名」!也因此,這些戰爭大多都以戰敗收場,甚至晉國還曾一度聯合各國攻打秦國呢!

對秦國來說,西邊是落後的蠻夷,東邊是文明且強大的晉國,南方則是當今霸主─楚國,在不想往西、不敢向南的情況下,似乎也只能往東邊發展。

然而,為什麼不能選擇「不發展」?好好地經營自身所擁有的範圍呢?是因為每個國家都希望一統天下?看起來應該不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會不會是因為只有征戰才能凝聚全國的向心力?只有征戰才能讓貴族有事可做,而不是只想著篡位?所以才導致各國總是不斷發起戰爭呢?在春秋時代,戰場上的主力還是以貴族為主,所謂的「士」兵,就是只有貴族身分的人。相反地,一般人民頂多只能在戰場上跑跑腿,無法參與戰鬥,所以才會被稱為「走卒」!

以此角度來推論,或許各國不斷發動戰爭,除了增加領土的誘因之外,或許就是要讓貴族們把心思放在國外,而非想著爭奪國內的王位吧!?不知道這樣的推論是否合理?

總之,秦繆公之後的秦國仍不斷想往東發展,但卻屢屢受挫下,接下來會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