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101《史記》卷四〈周本紀〉41:為什麼總是五百年會有新氣象?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

周安王在位二十六年逝世,由兒子周烈王「喜」繼位。

周烈王在位第二年,周王朝的太史「儋」前去拜見秦獻公說:

「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

這對匪夷所思的預言,竟然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當中,讀來感覺有點詭異。

包括:這位太史儋是誰?他為何去秦國?他說的五百年周秦之間的合而別,別又再合,到底是在說什麼?另外,他預言的那位霸主是誰呢?

關於這段內容,歷代學者都各有不同的看法。就我對周民族的了解,這個民族當初就是發跡於偏西的位置,因此周文王才會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另外,秦國所處的位置也是偏西,因此這兩個民族所處的位置確實是相似的。但是,後來周平王因為犬戎的緣故而把首都遷往東邊的雒邑,因此這裡所說的「始周與秦國合而別」,應該就是指當年周王朝把西方的土地封給「秦國」,而自己後來卻遷往東方,所以稱為「合而別」。接下來,隨著秦國的逐漸崛起下,周王朝又把剩下的土地獻給了秦國,這就是所謂的「別五百載復合」。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周王朝將土地獻給秦國,是西元前255年,十七年後,也就是西元前238年,剛好是秦王嬴政擊敗嫪毐奪回權力的時刻,完全呼應那句「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因此,太史儋這段預言,準確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由於太過於準確,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這根本就是後人假藉「太史儋」之口的「事後」預言。至於用意,可以推測應該是要解釋秦王朝取代周王朝的合理性。

然而,為何要假藉「太史儋」之口來說出這段話呢?「太史儋」到底是誰呢?其實,根據司馬遷在〈老莊申韓列傳〉中的推測,「太史儋」甚至有可能是那位神祕的「老子」呢!(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總之,這段神祕的預言,絕對不可能出自周烈王二年的太史儋,更有可能的是出自即將準備一統天下的秦朝政府,藉此昭告天下:秦王朝是擁有天命的。

但是,難道這整段史料都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其實,我們都知道要虛構一件事情讓大夥都相信的話,就得在虛構中加點真實。因此,合理的推測是,這位太史儋在周烈王二年來到秦國,是件眾所周知的事情。至於說什麼,則是後人可以加油添醋的地方。

然而,為什麼周王朝的「太史」會去秦國呢?歷代學者一樣的各有各的說法,像是投奔秦國?或是代替天子巡視等等,這些說法都各有優缺。

我個人則是從「太史」的職務來觀察,因為「太史」的職責是記錄天下各地的大事,有可能礙於資料不足,得前往各地考察,所以我認為這位太史儋在這一年來到秦國,應該就是為了考察當地民情,以便收集資料,進行紀錄而已,與投奔或是代替天子巡視無關。

最後一個小問題是,為何古人總喜歡「五百年」這個數字呢?

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孟子曾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也曾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

在這段太史儋的預言中的,也出現了「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

為何總是五百年呢?

關於這點,就讓我回想起當年剛去讀大學時,教授在課堂上對我們說過的一個名詞:「地軸進動」,也就是所位的「歲差」。由於我對這部分內容並不了解,所以我只把印象中的內容簡述一下,如果有誤,懇請指正。

簡單來說,「地軸進動」是指由於地球的自轉軸與黃道面並非呈現垂直狀態,所以每年會以極小的角度偏轉。這樣的偏轉會造成我們每年看到的星空,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這一點點的不一樣,你我用肉眼是無法察覺的。然而,如果累積了五百年左右,就會發現五百年前的觀星紀錄,跟今日完全不同。

「出現嶄新的星象」這對古人來說,就像是換了一個新的時代一樣。因此,當年我的大學教授就用這個天文學的理論向我們解釋:為何古人總會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依稀記得當時還是大一的我,內心可說是激動萬分。因為,讀歷史似乎真的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夠看透更多真相。看來我還是也得繼續多方涉略,才能看出更多不一樣的內容。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帶給我的回憶與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