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038《史記》卷二〈夏本紀〉17

太史公曰:禹爲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爲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完成《夏本紀》後,司馬遷在最後留下了三段關於夏代的補充說明:

其一,隨著大禹家族持續掌控統治階層的位置下,後代多被分封各地,因此就以封地當作「氏」,例如:夏后、有扈、有男、斟尋……等。其中,有扈部落曾經起兵反對帝啟的統治,最後被滅後,由大禹家族的人繼承這個名稱。由此處再次證明了司馬遷時代已經搞混了「姓」與「氏」,其中的「以國為姓」應該要改成「以國為氏」才對。換言之,這些「姒姓」的大禹後代,可能因為被封於「有扈」,而把「有扈」當作「氏」。關於「姓」與「氏」的差別,請參看第四或第二十篇,這裡就不再贅述。

其二,司馬遷提到孔子曾經校正過夏代的曆法(孔子正夏時),由此可以看出夏代曆法到了春秋時代仍然有人在使用,在《論語‧衛靈公》中曾有一段記載: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看來夏代曆法還是孔子心目中最完美的曆法呢!

關於曆法部分,司馬遷曾在〈夏本紀〉後半段中提到羲、和因為貪杯,而造成日期的混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搭配這一段內容來看,更可以看出在這個農業時代,準確的「曆法」對人民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三,司馬遷補充說明了「會稽」這個地名的由來。這裡是當年大禹逝世的地點,之所以稱為「會稽」,是因為大禹在此召集各部落首長來此「稽核」功績。

透過司馬遷的三段解說,讓我對夏朝有多一點的了解。但卻也發現原來所謂的「太史公曰」,其實不見得是司馬遷對這篇文章的總結或是評論,也有可能只是補充說明而已。因此,相較於〈五帝本紀〉,這篇「太史公曰」似乎較為平淡無奇。

但也因為感覺有點平淡無奇,讓我透過搜尋,意外發現原來整本《論語》中,竟然最遙遠只出現過「堯」六次、「舜」八次、「禹」五次,而更早之前的黃帝、顓頊、帝嚳都不曾提及。另外,《孟子》一書中出現過60次的「堯」、100次的「舜」、30次的「禹」,也不曾出現過任何關於黃帝、顓頊、帝嚳的紀錄,僅一次提到有一個「神農氏」的信徒;農家的許行而已。雖然說西漢末成書的《大戴禮記》中有關於孔子對於黃帝的描述,但距離孔子的年代已經隔了五百年之久,可性度應該不如《論語》。透過這次的搜尋,讓我對儒家的幾本典籍沒有提過黃帝感到訝異。相反的,無論是《論語》還是《孟子》都有些地方提到夏朝,像是《論語》中孔子提過夏代曆法、《孟子》一書中曾引用夏代的諺語(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也曾引用過《詩經》的內容:「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都可以看出「夏朝」的存在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只是,夏朝是否如後世王朝那樣擁有絕對權力?不僅可分封諸侯,甚至出兵討伐,這些還得等待更多的文獻與遺跡的發掘才行。

以上,就是這一小段史料給我的收穫,以及整篇〈夏本紀〉給我的感想。

接下來,這趟閱讀史料的列車將繼續前往下一站─殷商,歡迎各位跟著我一起繼續看下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