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医生
罗医生

文艺青年罗医生

扯淡的研究生规培政策

Picture source: Luis Melendez on Unsplash

研究生规培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四不像”制度。

N年前,我们的医学生本科毕业,直接拿毕业证和执业医师证,然后选择一家医院干一辈子。

后来,有人觉得本科毕业拿执业医师证,太简单,为了凸显医生的含金量,就把执业医师证分出来,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

再后来,有人觉得即使拿了执业医师证,不同地区的医生水平差别仍然太大。A医生开的药,B医生觉得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规范化培训”制度近年开始实施。一个医生,如果想要升主治职称,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证和规培证。

现在,本科医学生毕业后,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直接出来工作,需要规培3年才有医院要你;其二,刻苦学习,考某个科室的研究生。

假设,有个人考上了研究生,根据现行政策,他/她会被并入“双轨合一”制度里。所谓“双轨合一”,指的是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除了搞研究,还要经历规培,毕业后拿硕士证和规培证。

问题在哪儿呢?

从常理讲,研究生跟着导师搞研究。比如,某神经科研究生跟着导师搞脑梗塞的研究。同时,按照“双轨合一”制度的规培要求,他/她还要按照计划轮转心血管科、消化科、呼吸科、感染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等等。

研究生培训目标是“专科医师”,而“双轨合一”目标是“全科医师”,所以前者搞某方向的科研,后者在不同科室轮转。

有的人说:专科医师跟全科医师不冲突啊,你专科医师以后出来看病,也要具备全科知识啊!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矛盾。举个例子,某导师去年刚申请了一个国家科研项目,想着让研究生好好搞搞研究,于是让研究生Y年X日采集病人信息。但按照要求,研究生Y年X日在呼吸科轮转,无法抽出时间采集病人信息。时间是冲突的!此外,能够申请科研项目的医院,基本都是省内或国内较好的医院,如果研究生跑去规培,谁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这难道不是对科研基金的极大浪费?

研究生培养具有专科的性质。他们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神经科等专业科室。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可能会用到其它专业的知识,但大多数时间他们用自己专业(比如神经科)的知识,足以应付大部分疾病。而对于少数跨专业的疑难疾病,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请会诊的方式来邀请其他专业医师给予帮助。事实上,在医学专业逐渐细分的今天,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中国,根本容不得丝毫的“跨专业”医疗差错。让研究生进行规培,不仅没学好本专业知识,也没学好其它专业知识。

那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研究生毕业证应该跟规培证平行。让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具有同等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中国,似乎专科医师比全科医师高一个级别,这根本就是歧视!两者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地位不同。

在3年时间里,一个医学生要么接受研究生培训,要么接受全科培训。两者只能选其一,而不是现在的“双轨合一”!无论是研究生证,还是规培证,都能用于晋升主治医师。让两者都活的有尊严,这才是解决之道。

研究生毕业更多地服务于科研,往大医院分流;规培生毕业更多地服务于临床,往基层分流。两者不存在本质的矛盾。然而,在“双轨合一”政策内,研究生迷茫了,往往不知道方向在何处。一个人,被左右两边同时扯,不会有好结果。

而且,由于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院都是国内的大医院,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大量科研资金。这些医院应该是产生知识的地方,而县市级医院是应用知识的地方,两者应该区分开来。让大医院的研究生轮转,只会让科研资金闲置,让好的科研平台被浪费,不会对医院的科研有好处。

最后,不得不说待遇问题。规培生是国家出钱,每年收入固定至少3万元。研究生是学校出钱,多寡看地方政策,大多是1000-2000元/月。问题是:既然国家决定推行“双轨合一”,为何不推行收入统一?为何还存在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难道这不是犯法的?在宪法至上的今天,难道没人能觉察到这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