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蔗民王礽福

@doug0809

與傳道者下棋的魔女──從《魔女搵老襯》看傳道書的人生智慧

魔鬼是撒謊者,我們當然不能期望他告訴你甚麼真理;但與魔鬼角力的經驗,卻可能叫我們洞明人生智慧。絕少人跟魔鬼有形有體地交過手,不過從《魔女搵老襯》(Bedazzled, 2000)這齣通俗的荷里活喜劇裡,一個類似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的故事,卻讓我們反省到不少跟傳道書相通的人生智慧。

失去良知直覺的教條主義

然而我卻不斷看見有信仰群體只強調奉公守法,而對所有逾越法理的酷刑行為視若無睹,甚至默許認同。我認為這就是失去良知直覺的律法主義、教條主義,聖靈微小的聲音早已被消音。人之異於禽獸幾希的,就是這良知直覺。而那個只會認為奉公守法是基督徒無上法則的基督教,已不是我所認識的信仰,所以我逐步離開體制,覺得要先回歸一個人的信仰,再找尋同路人。即使有些人批評我無資格做傳道人,我也無所謂,誰稀罕?

以經解經的多元宇宙

到底失控的以經解經是verse-jumping,還是everything bagel呢?需要玩救的,是多元的宇宙,還是失控的詮釋呢?

一歲一枯榮

來到四季分明的地方,才真正感受何謂一歲一枯榮。而在春分前後,冬未盡去,夏還未來,更是枯榮並存,走在路上,落葉枯枝蕪雜之間,可以長出一大片黃水仙,這就是真正的自然。這種一歲一枯榮、枯榮並存的自然景色,會否也能積澱成一種文化心理結構,接受盛極就會轉衰,衰後仍能復興?

老爺車

前一陣子用八百鎊買了一部老爺車,具有極佳的防盜、防撞、防刮功能。

不像你所想,就如我所說?

如果青少年真的是多元、各有想法的,我們就不應只顧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而是需要有不同想法、興趣、專長的青少年事工同工。物以類聚,青少年階段常出現的一種孤獨感,催使他們尋求與自己臭味相投的少數派。⋯⋯我也希望一些中小型堂會不介意擁有一班為數不多,卻相濡以沫、性格鮮明的青少年。如果我們相信教會真的是合一的群體,各種不拘一格的青少年群體,才能使香港教會擁有更多元、豐富的人才,應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

爛泥地也可以成為「道路」

//耶穌說祂就是「道路」,這「道路」是否也包括「唔係路」的爛泥路呢?當你走過爛泥路,覺得「唔係路」時,會否仍然走在主道中呢?回首向來爛泥路⋯⋯//

百無禁忌

//傳統社會面對小朋友觸犯禁忌,最有效的回應是說一句「百無禁忌,沒事沒事」,然後把他帶離案發現場,以免受到懲罰,再輕聲教導與提醒。當你願意說「百無禁忌」,就即時成了「解咒的人」;老實說,禁忌往往是種文化想像,並不是魔咒。說一聲「百無禁忌」,禁忌就不成禁忌,再無法力,你就成了犯禁者的守護者,自己也在這禁忌文化中暫時得到鬆綁。 //

反對成功主義,就是失敗主義?

電影First Reformed青年團契那一幕,對白精警到位。當牧師提醒大家很多信徒都誤以為敬虔代表幸福成功,即時遭來信徒反駁,把討論推往極端:難道基督徒都是失敗者?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扼殺了理性討論,也使信仰淺陋。

即使瞎子摸象

瞎子摸象後就一定自以為是嗎?當我們都知道自己是瞎子後,我們還是需要一套瞎子摸象式知識論。

成大惡者多行小善

我們常說「成大事者不拘小惡」,其實「成大惡者多行小善」,這些小善使到他自己以及他身邊的人(尤其是受惠者)相信他是個善人,並對其惡三緘其口。

一句台詞的力量

重要角色的第一句台詞很重要,電影First Reformed(2017, 中譯《牧師的最後誘惑》《首次自新》《因罪之名》)中,巨型教會的主任牧師出場的第一句台詞,是對一位行政同工說:「這是我妻子的⋯⋯」(Um, this is- That's my wife's stuff.)那麼尋常的一句話,卻有力地塑造了角色形象。

廁所是你的堅固保壘嗎?

文學裡最值得玩味的多是細節的處理,留心悶藝片的細節處理,也許能使你在沉悶、沉重中找到趣味,繼而玩味。有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能把一個意象不斷延伸與擴大。這裡舉電影First Reformed如何從馬丁路德在廁所寫《上主是我堅固保障》的典故,對照、貫穿男主角的信仰掙扎。

衰微有幾衰?

「施洗約翰系列」講章,這一篇要旨:上帝絕對不會只供貨給我們一家店鋪,「戥穿石」一定不只一人,個個身懷的絕技也不一樣,有人擅於吟詩作對,有人擅長做掌上壓,有人專門擋酒。而且百貨應百客,為顧客找到適合他們的貨品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不一定要幫襯我們這一家分店,反正大老闆都是同一人。不要為了整靚我間鋪條數,而迫人要了些不是他真正需要的貨品,甚至開始賣A貨。

有些傷痛永遠醫不好

人生太軟弱,有些事克服不了就是克服不了,只好一直懸而未決掛在那裡。只要他還能活下去,何必迫他一定要克服?不迫人克服,也是一種溫柔憐憫吧。

承認別人能力的能力

施洗約翰在名動天下後,剛出道的耶穌請他為自己施洗時,約翰竟然認為自己不夠格為耶穌施洗。對我們這些早已知道耶穌是基督的人來說,可能覺得約翰的講法很合理,事實上當時約翰應該還不知道耶穌就是基督。一個已成名的人,卻看一個只有潛質、未有實質的人比自己強,這份謙虛,到底約翰怎樣的特質?又能產生怎樣的信仰能量?

與誰共鳴?

沒有人不想成功,但最終我們認同的可能是輸家。

移民是一次「小重生」

有時候我們會想「如何一切可以重新開始就好了」,移民雖不至於「重生」,但變化之大也算是個「小重生」,彷彿reset重來。要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機會,活得更有智慧。

你們想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講章分享。2021年 10月 31日在台北市的懷寧浸信會分享,稍作修訂。題目:〈你們想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經文:耶利米書42:1–7,43:1–7。講員:王礽福

窩囊者的壯膽之詩(詩篇第三篇)

很多信徒喜歡金句式讀經,對詩篇中的哀歌,往往擷取結尾的頌讚,就覺得很得安慰。每一首詩都在塑造一個意境,甚至有一個進程,有時結尾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得到結論的那個過程才是重點,才能達到悲劇式的洗滌功能。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能只聞梅花香,而跳過寒徹骨,否則會變成香水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