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我很想回到馬特市的初衷,但我不認為趕走所有的所謂廢文作者是出路

今天適逢其會看到這兒的站長發表於2017年的文章,心裡很多感慨。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馬特市因何成立?有沒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或者有沒有人想要為這問題找答案呢?

適逢其會,今天有緣讀到這兒站長 @張潔平 的《來自matters的第一封信-致好朋友》。文章這樣寫道:

「「成立Matters的初衷。我們期待在這條路上,人與人不只是私人網絡的聯結而已,而能達至有意義的公共交流。在這條路上,經由好的交流和不同專業的分工,有品質的公共內容可以得到沉澱,並源源不斷地被免費分享。我們把這個新的探索命名為Matters,它是一個動詞,它表示我們仍然相信,並且在乎。

Matters致力於搭建一個以議題而不是人際為核心的交談網絡,一個打破了傳統編輯室體制,由專業人士、記者、編輯、公民參與者分工協作的平台,令公共討論得以發生,真知灼見得以分享、沉澱、留存並廣為傳播。」

看完上文是時候為馬特市把把脈了。究竟有多大程度,馬特市成立的目標被達到了?究竟有多大程度公共討論在這兒發生了?有多大程度真知灼見在這兒得以分享、沉澱、流傳並廣泛傳播?很顯然,距離以上的目標都十分十分的遙遠。若說這兒的公共討論氣氛已經很大程度被社交蓋過我想也非常接近事實吧!

當然,正如本文標題所說,即使我真的很想很想把馬特市推回站長所說的初衷的模樣,我也不認為趕走所有的所謂「廢文」作者是出路。在這兒不如大膽舉出何謂「廢文」啦!爬過很多篇最近的文章,似乎認為生活流水帳、雞湯文等是廢文,很大程度是這兒的共識。不過退一萬步想吧!倘若馬特市全部生活小品消失,只剩下公共議題文章,那麼還能有多少讀者留下來呢?據說這兒在2020年衝進了大批作者。我相信馬特市也是希望這兒有多些用戶,才開放給多些作者進來寫作的。再者,公共議題若只流於小圈子菁英之間討論,公共性又何在呢?議題要變成公共,必須走入社區,進入群眾的視線。而群眾的眼睛多數是看著日常生活。要怎樣把普通群眾變成關心公共議題的公民,這就要靠有真知灼見者多多努力了。究竟我們能否培育讀者,提升他們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力,對公共議題的掌握能力,這是每個關心社會的作者都應該努力的方向。樂思不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作者,但十分喜歡閱讀,所以我盡做讀者的責任,發掘優質作品讓更多人看見。這是其中一個體現馬特市成立初衷的方式。相信更多有心人能發展出各類不同的方式朝著同一目標前進。

今天介紹張潔萍的文章,是想借助馬特市的誕生歷史,讓更多市民知道這個平台的成立理念。更希望凝聚大家的力量,恢復這兒的良好公共討論氣氛。若你認同這兒的成立理念,那麼我們一同努力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