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ofmorning
Docofmorning

來自香港的基督徒。記錄晨間隨想。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透過高積效的方法更快更精準的「做自己」,探索上帝的創造。

《創意接着劑》:任何人也能擁有創意嗎?

當我們討論創新的時候,我們總是很仰望那些擁有「創意」的人。而這些「創意」與自己卻是遙不可及。這本書正正提出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創意。我們需要的,是建立蒐集創意碎片的習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䏍夠在客觀的思考和主觀的思考模式切換,把不同的創意連接。

當我們討論創新的時候,我們總是很仰望那些擁有「創意」的人。而這些「創意」與自己卻是遙不可及。這本書正正提出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創意。我們需要的,是建立蒐集創意碎片的習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䏍夠在客觀的思考和主觀的思考模式切換,把不同的創意連接。

《點子接著劑:日本設計大師水野學對idea生成的七個解說》作者水野學在這本書提出了七個創意接着劑。

1. 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一個員工,我們的職責就是要完成客戶或上司對我們的任務。但作者在這裡提醒,當我們要好好完成一個任務,其實要比這些想得更加多。

我們都很清楚信任在不同關係之間的重要性。但來到了工作關係上,信任是建基於兌現承諾。而信守承諾需要的事提出一個成果,然後達到這個終點。

與不同人的溝通時也要保持好的禮儀。關鍵在於「正確理解,進而努力扮演自己肩負的角色」。而這種技巧,需要的就是一種思考上的客觀性。我們需要有客觀的思考去了解身處的環境、對方的狀態。擁有這種客觀性,才可以幫助我們信守自己的承諾,保持與人之間的禮儀,以及維持自主性。我們與人相處,為的不是完全跟隨對方希望我們做的事,而是進一步為對方着想,凡事多想一步。

同時間,我們也要理解無論何人對事情的理解只有最多51%的正確率。剩下的不是答錯,就是在不同的切入點。為了更全面的理解一件事情,作者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三部曲。

第一步:懷疑
第二步:確認
第三步:傳達

只有經過這三個思考的步驟,我們才可以提升自己對事情的好奇心,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向作出不同的想像。而且經過確認的步驟,我們才可以客觀理解自己的想法,進而把自己的答案去傳達給其他人聽。

一個點子如果不能確切與他人分享,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點子。

2. 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快速切換

上面提到,客觀性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把一個訊息傳達給其他人。作者更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同時有主觀性與客觀性的思考模式。

這種思考模式就是首先以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然後再輕輕改變觀點,徹底客觀地檢討整個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先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專案。可是,這樣就容易跌入主觀思考的盲點,忽略了提出專案的對方的需要。當我們嘗試以對方的觀點切入,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對方,同時以對方的思考模式來作出屬於你的改變。這樣,自己的觀點也能更容易被對方理解。

作者提出,一定要先客觀,才能培養出「自律心」、「冷靜心」、「預測與觀察力」。隨時從各種角度觀察事物,則是自由切換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鍵。

這種思考模式,其實就是以需要為本。我們為的不是要炫耀自己有多厲害,而是要尋找最適合客戶的方法去表達。如此一來,在鍛煉客觀性的同時,也是在鍛煉自己謙卑的心。

長期處於主觀思考中,帶給我們的可能是長遠的影響。例如,我們很容易就成為「井底之蛙」,長期把自己困在自己的思想裏。這樣就很難作出任何的改變。

作者提出了成為井底之蛙的三個原因。

  1. 沒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氣
  2. 怕麻煩
  3. 偏見

要做出任何的改變,第一步是要清楚自己主觀的知識或思考並不足夠,需要其他東西的介入去作出任何的突破。如果我們無法在主觀性思考和客觀性思考上互相交替,我們就難以尋找一個新的突破點。要不是永遠待在自己的主觀思考裏做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要不就是永遠追隨着別人的命令,忘記了自己的自主性。

3. 工作要懷抱「理念」

很多時候,不論我們在進行任何的工作,我們都會很快埋首於任務之中,而忘記預先為每一個任務定立一個確切的目標,我們很容易就迷失在不同的資訊裏。這個抵達目標的地圖就會變得十分迂迴曲折。

當我們在進行一個專案時,作者提出了三個步驟去畫出一條達成目標的路線圖。

  1. 就是先了解目標
  2. 發現「站在目標上的人」
  3. 確實找出「站在目標上的人」

擁有確實的目標、一條簡單清楚的路徑,我們就更容易搜集到適合的材料,同時間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工作不單止需要有目標,更需要有理念。擁有明確的目標是達成目標的大前提。但如果我們缺乏理念,很容易就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放棄。

理念也包含了人性的表達與溝通。也是讓一個品牌傳承的關鍵。「蘋果」的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購買它們的產品不是因為他便宜,功能遠超其他品牌。客戶購買的是他們簡約高質的品牌理念。

有時候,理念的價值會遠高於商品本來的價格,我們願意為了這種理念付出更加多的價錢。

這本書討論的是設計。書中不斷提到,設計的目的不是讓產品看起來很好,而是變得更好。而這種「變得更好」的成果,一定要建基於我們放下自身的執着與偏見,由客觀的角度出發去了解用家的需要,進而盡心一步為他們去考量和想像,才可以真正達到。

4. 「知識+知識的革新」

我們總會羨慕有些人經常都有不同的靈感,靈機一動就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作者重點提出的是沒有絕對的靈機一動。「靈機一動」這只是平常習慣收集大量創意碎片後的一種粘貼結果。找出創意碎片、粘貼,加以革新,就是創意的起點。

創意很多時候讓人以為是從零開始,但創意從來就是從很多碎片中集合而成。我們很少看到藝術家平常蒐集創意碎片時的努力,只是看到他們因為平常的知識累積而得出來的成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開始搜集不同的碎片。不論是創作,還是不同的學科知識,只要加以整合,就可以成為屬於自己的智慧。正如DIKW pyramid 四個層次一樣,智慧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由資訊開始不斷累積、整合、以及思考後所得出的結果。

作者提出了一個蒐集創意碎片的方法,就是以語言去培育主題。因為語言更有彈性空間,不會因為視覺化的想像固定了自己的創作,給自己主觀的思考所規限着。

用一個書本裏的例子。作者接了百事可樂的案子,就會用「年輕、比可口可樂甜一點、流行、美國」這些語言主題去形容,然後放在心裏,當他在街上看見與這些文字相關的創意碎片時,就可以收集以及整理。最後不同的創意碎片就會互相連結,成為創意。

5. 鍛煉「洞察力」就能改變「缺口」

「為什麼?」是建立假設的起點,也是蒐集創意碎片不可或缺的觀點。

我們在搜集不同的創意碎片時,必須用心去觀察身邊的一切。不只是要吸收,而是要思考不同的觀點,有興趣與疑問才能仔細觀察平時容易忽略的細節。

所以想得越多,觀察力越強,最終就得到看清事物本質的「洞察力」。

我們觀察是為了看見事物的本質,透過了解事物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發現不同的需要缺口,從而對症下藥。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觀察的東西不一定是我們有興趣的。但我們仍然要嘗試對任何事物都可以投入情感,這樣就更容易培養「同感力」。這種同感力就可以幫助我們去感受不同人的需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透過我們的「設計」讓他們變得更好。

6. 提高輸入品質

作者亦提到創意碎片重量不重質,我們需要儲備不同的知識去豐富我們的創意碎片櫃。但這裡所說的「質」是指我們要在不同的渠道(包括娛樂節目、雜誌等)中吸收知識。我們有責任去提升這些碎片的品質,讓他們成為可以粘貼的碎片。

當我們儲備這些知識時,一定要想想「為什麼」,這樣我們就不會忽略了這些創意碎片,也能用作提升他們的品質。

作者以觀看不同的電視節目和娛樂雜誌為例,在觀察和吸收這些知識時他會留意這些資訊的「資訊源頭」,仔細觀察和分析,了解潮流走向和大眾的語言。

當我們懂得在這些不同的資訊中觀察、分析這些資訊對於不同年紀的人的影響時,我們就更能夠提升這些資訊的品質,培養自己的洞察力。我們也可以混合不同的經驗去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知識。

7. 拼出時代的「滋滋響」

最後,作者用一條公式去總結如何做一件暢銷的產品。

商品力+營造滋滋響x時代性=暢銷公式

商品力=主體+概念+品牌力
滋滋響=激發顧客「想要,想買」的衝動
時代性=決定「這東西要賣多久」

- 1至5年:現代感重,跟上潮流的
- 5至20年:普遍,歷久不衰

新東西其實都建立在既有的「標準之上」。只要我們配合這個「標準」,配搭不同的創意碎片,就可以產生意外性,成為潮流的東西。

我們平常看到的不同爆紅影片也一樣。他們很多不是在創造全新的東西,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尋找不同的共鳴片段(創意碎片),再用不同的有趣方法去演繹。這個就是在「標準」以上,加入他們平常搜集的創意碎片而得出的產物。

我們在商品設計時都希望自己的設計是獨特以及令人驚嘆的。但是,這裏說到的「時代性」正正就提醒了我們,當我們做不同的設計時,要考慮的不只是美觀、獨特性,而是設計是否可以達到顧客的要求。

如果顧客是希望做一次性的活動,自然可以用誇張大膽的設計去營造吸引力。可是,如果客戶是希望這個設計用上很久的,可能一些較為普遍以及簡約的感覺就更加適合。

這裏也回歸了我們一開始所探討的客觀思考與主觀思考之間的關係。

我們設計或是做任何東西前要考慮的不只是自己的意願,而是如何去幫助我們的目標去變得更加好。

不論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主觀執着,學習以別人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需要的不是放大自己的功勞或做出最吸睛的東西,而是切實去想什麼才是對這個世界更加有益。需要的,不只是創意,更是一顆謙卑的心。

放下自我,才可以成就更加好的產物。

------

什麼是 Docofmorning?
Docofmorning 就是 Documentary of Morning (晨間記錄)
一個靠晨間吸取靈感和創作的女孩。希望透過文字、圖像和不同的創作把不同的學習與體驗分享給大家。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