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Denken
觀察者 Denken

《Web3Matters 馬特週報》創辦人,軟體開發與寫作經驗超過九年。觀點文章每週更新 👉🏼 https://denkeni.substack.com

Clubhouse 可以成為公共討論的場域嗎?

端傳媒於年初三在 Clubhouse 上開了這個議題「Clubhouse 可以成為公共討論的場域嗎?」,因為我太晚舉手了,所以沒輪到發言機會😅。把原本預計發言的內容,整理後擴充如下:

Clubhouse 之所以能爆紅,就跟十幾年前 Facebook 崛起是很像的——它們的真正強項,都在於產品功能設計與平台發展脈絡。

Facebook 一開始僅限美國哈佛大學使用,後來才逐步開放給其他大學,乃至世界各地使用者,這跟 Clubhouse 目前初期採用邀請制的脈絡是類似的,在逐步擴大使用者族群的過程中,去發展與調整其產品特色。最早 Facebook 上只有私密的同學親友近況,後來發展出動態消息、粉絲專頁與貼文公開權限等等,成為重要的公開資訊傳播渠道,最終在留言機制上也產生了公共討論行為——但我們可以說 Facebook 不但在首頁推薦演算法中加劇了同溫層效應,而且幾乎沒有在公共討論的需求上著力。

要作為「公共討論的場域」,需要具備的條件是:讓不同意見「能被聽見」且「能進一步互相交鋒交流」。

在當今社會中,最接近 Clubhouse 模式且具有公共討論意義的場域,是政治評論節目,而這種節目類型最早就是開放民眾 call-in 方式運作,相當類似於當前的 Clubhouse。台灣公視有一檔政論節目「有話好說」,有時會由主持人邀請不同立場意見的專家來賓,讓彼此有完整發言時間,並引導出適度的交鋒機會。然而,若要將這樣的對話方式擴展到 Clubhouse 上,將更挑戰主持人的相應能力。

畢竟,窩在自己的同溫層中群聚取暖,可說是人之天性。因此,要創造出「異溫層」的對話空間,勢必需要刻意為之,需要平台去鼓勵使用者跨出舒適圈,也去提供對話空間主持人更多相應的工具與權限。

Clubhous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Paul Davison 到許多聊天室中暢談產品理念時,多次表示希望讓使用者到不同的聊天室裡都能創造對話,預計不會採用廣告而會是打賞或入場券的營利模式,未來還可能考慮讓主持人能取得聊天室錄音,獲得的一億美元投資也可能用於鼓勵節目製作,這些都讓我們能繼續期待其未來平台發展脈絡。

譬如,公共討論通常有其階段性發展,這時候需要統整先前資訊,也讓後來加入者能跟上當前脈絡。僅管這可以由主持人來適時發言小結,但若能新增公佈欄的功能,並僅賦予主持人編輯的權限,顯然會更有幫助。

至於要怎麼吸引有能力的主持人,到這個平台上發揮或磨練,同時又能為這樣的節目創造出利潤呢?在相應的產品功能推出之前,目前我們只能期待有更多重視公共討論的媒體或組織,到這樣的平台上多加實驗嘗試,亦可導流回自家產品平台來延伸或輔助其討論。譬如近期端傳媒和我們的 Matters 團隊成員與居民,都有在 Clubhouse 上推行多種節目。

產品設計是能引導使用行為的,如今人們的主流社群平台都僅僅娛樂化了,但我們並不樂見這樣「娛樂至死」的現況,繼續成為我們的未來。因此,我們當然期待像 Clubhouse 這樣的平台,能透過謹慎的產品功能設計,來重新活絡網路上社交的意義,一起為人們的線上活動帶來更有價值的互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