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重青
刘重青

公众号:旧现代生活评论

过去的文艺和回不来的人

最近网上又在讨论为什么现在春晚不好看了?原因可能有很多,体制僵化,春晚沦为利益工具,审查力度加大,人民审美开始分化等等,这些都没毛病。

可是我想到的是,春晚上曾经绽放光芒的那些人,没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那些人就像他们生长的环境一样,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了。以后的春晚可能再次释放活力,演员用心,舞美精良,小品不再煽情传递正能量,重新引领流行语;相声又开始针砭时弊,不再靠卖萌逗笑;春晚歌曲甚至可以又成为国民流行曲的引爆点,有歌手在春晚上一战成名……可是我们熟悉的赵本山、赵丽蓉,再也没了。

赵本山演什么最好呢?我觉得还是农民,大忽悠像是农村出来的骗子,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这种经典作品赵本山也都是农民。赵本山曾经说,「我戴着这顶帽子就感觉身上有了力量」,那帽子也是过去的北方农村常见的帽子。为什么赵本山戴着那顶帽子,站在那就像是个农民呢?因为他本来就是农民啊。辽宁的土地生长出来的农民,从小跟着盲人二叔学习,一路唱二人转,到宣传队四处演出,那就是在农村的「撂地」。赵本山讲,那时候吃一顿饭顶三天,那种环境也是最磨练艺术水平的。在那个时代的农村东走西转,在艰难中磨炼锻造出来的风格,已经不能用接地气来形容了,直入地三尺。以后若是有个用心的体验派演员,能够在演戏之前体验生活三个月,已经是不容易了,演出来的味道,怎么比得上赵本山从土里长出来的呢?


前几年网上频繁被黑的六老师。网上黑了他那么多花样,为老不尊吃相难看,可是却几乎没有人黑他演技不行的。在知乎也好,B站也好,反而很多人黑他之后还要带一句「六老师演技没得黑」。想想六老师在荧幕上饰演过的角色,无论是猴子、花铁干还是《过年》里的小儿子,都演的相当到位传神,86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已经成为了几代人心中永远的童年记忆,我们想起美猴王,脑海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就是六老师塑造的美猴王。

为什么六老师的孙悟空就演的这么好呢?就像是工作三年的程序员有六年工作经验一样,六老师20岁的时候,就已经演了60年的猴子了!不过与程序员不同的地方在于,六老师出身猴戏世家,从父兄之时就开始唱南派猴戏,到他这,可不是一般人从零开始,而是「奋六世之余烈」。六老师从娘胎里,就带着猴气,平常人想和他比,那真是难上加难。可是,这种「世家」现在也越来越少了。各种世家的后代,有着更多的工作选择,并不一定要继承家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猴戏世家无人继。我们以后只能见到钢琴世家,却见不到猴戏世家了。

其实这种「人断档了」,历史上就一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朝的诗歌,听起来就是和宋朝不一样,唐诗和宋诗的主旨、趣味、风貌都有不同之处。宋朝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苏轼评价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时候,也说是「不减唐人高处」。在宋朝当时人看来,唐朝和宋朝的诗歌就不是一个味道。这种不同说到底,还是人的性格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时的社会也养一时的人。没有那个土壤了,就再也种不出来那样的庄稼。宋朝丢失了西北的唐朝故土,就再也写不出唐朝味道的边塞诗了。宋朝文学作品中提到的边境,也都从新疆收缩到了陕西甘肃一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广阔苍凉的景色,宋人没有亲眼见过,便是胸中再有文采,也绝难写出。

我始终觉得我们今天再难写出好的离别诗了,不是因为文学水平差了,而是因为电报、电话、手机直到现在的微信,让大部分的离别成为了「小别离」,我们再难体会到「音书断绝」的感觉,感情不会像古代一样那么用力那么动情了,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文学呢?这种不能是永久性的,那个感情强烈到杜鹃啼血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雷峰塔倒掉了,我们再修,始终不是那个味道了。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像是百米冲刺一样地跨越式发展,爷爷还生活在农业社会,孙子已经出生在信息时代了。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和古代人几乎成为了两个物种,生活经历和见识水平千差万别,比之唐宋又何止千百万倍。也正是因为这种短时间内的跨越式发展,传统的、传承的农业社会艺人和电信号传播的电视相遇了,让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我们有机会欣赏到各种时空交错的文艺作品。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农村就会消失,到时候不单是三农问题成为历史,留守儿童得到解决,根植于农村的文学和文化也会逐渐消失。「全村吃饭」「村头吴老二」这样的meme,也会随着农村的消失,永远跟我们说再见。从气质上,现在快手的这种「农村土味视频」,也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逐渐成为老头乐,成为杀马特老年人的最爱。

在1984年的阅兵视频下面,有评论说,那些真正上过战场的军人,气势惊人,表情刚毅。在战场上磨练出来的杀气不是近年来装备的进步能够抵消的。以后的阅兵我们可能更加见不着这种「杀气」了。——这没什么不好的,是我们太幸运了,生长和经历的时代不需要有「杀气」。就像那个老笑话:

联合国给几个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们出题:请谈谈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己的看法。非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美国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其他国家,欧洲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短缺,拉美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请,中国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其他国家,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短缺,这多么幸福啊。不过,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就是少了素材和土壤。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激荡的时代诞生的作品往往都是深沉动人的。

现在的中国城市很多都开始禁止放鞭炮了,以后也不大可能开放。那时候,回想起最后一年还可以放鞭炮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这是最后一年放炮了。这样一个传承千百年的习俗,竟然就在那个平平无奇的除夕夜,在全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成为了绝响,而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熟悉的文艺模式,艺术家,也会有一天像是除夕的鞭炮一样,再也回不来了。也许直到他们消失了很久以后,我们才会偶然间想起并且问出来,「为什么现在没有他们了啊?」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