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魚
自由自在魚

sociology training | Cantonese

我家的三種聲音-20200418

晚上我家一般會有三種聲音,分別來自我、媽、爸三人的手機。

晚上我家一般會有三種聲音,分別來自我、媽、爸三人的手機。

我的聲音最先是張悅楷先生"講古"(粵語說書),金庸名著讓我百聽不厭,其中最愛《鹿鼎記》;後來我常聽蔣勳先生的錄課《蔣勳細說紅樓夢》,慢悠悠聽了好幾年;之後是喜馬拉雅上的各式小說散文;還聽過一段時間知乎live;再後來變成播客:《Blow Your Mind》、《剩餘價值》(已被迫下架)曾是我的最愛,英文播客中最常聽“Economist Radio”,不過一般早上聽,晚上大概率還是聽中文對聊,重點是放鬆,同時能有些啟發;最近我變回了在Apple Music上聽歌,大概是覺得晚上自己開始聽東西的時候已經很累了,需要音樂!我喜歡的歌粵普英都有,有喜歡的歌手,但偏好樂隊。最常聽的風格是輕柔的、但有時也愛聽很有力量,或很有誘惑力的歌。這些聲音主要在我洗澡或做瑣事時發出。

媽媽的聲音由始至終都是粵語或普通話的評書居多,主要還是武俠,有時滲入一些歷史小說。之前媽媽加入了一個打卡群,每天聽李玫瑾的《犯罪心理學》,於是我常聽到李老師溫柔而堅定的聲音:“這個孩子犯了罪,其實和它的家庭有很大關係”“這個孩子看著無藥可救,其實和它聊起家人,它就會掉眼淚,它說,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和受害者的家人”“孩子從小就需要得到父母的關心和陪伴”……說實話,我擔心我媽會對這套邏輯全盤接受並內化。我並非覺得李老師說得不好,畢竟我也沒全套聽,而且我偶爾聽到的那些小故事有的還是挺吸引人的。我只是有點神經質地想,我媽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家庭、心理、犯罪三大要素的音訊課呢,這在隱喻著她需要什麼嗎……另一方面,我對這種充滿價值引導的話語比較警惕。媽媽還很喜歡在手機上看電影,主要是歐美動作、科幻大片,也看一些內地動作、愛情片或者搞笑老港片,這些也是屬於她的聲音。此外,媽媽在家時也常要接聽、撥打工作電話,因為她工作重點就是“上傳下達”,且會"隨時待命",這是她自己的用詞。拿起電話她總是瞬間嚴肅,常常抓起身邊的紙筆記下些什麼;而電話被掛掉後評書或電影的聲音總能適時重新響起,非常配合手機主人的工作。

爸爸的聲音曾經以電視為主要媒介,包括但不限於國產電視劇、足球賽和歌唱選秀。前一陣子他似乎在追《安家》,還有什麼別的我實在不清楚——我覺得國產電視劇裡演員和劇情都很離地,所以沒有湊過頭去多看幾眼,或者在爸爸給媽媽補上劇情時搭個嘴的欲望。最近沒了球賽和選秀節目,電視劇爸也不怎麼看了,於是晚上娛樂變成了刷抖音/今日頭條。每次聽到那種節奏感爆棚的音樂,我就條件反射般難受。此時我的常規操作是在書房裡忿忿然戴上耳塞,大概是覺得個人空間被不喜歡的聲音侵擾了,要捍衛自己的清淨。當然,同時我也隔絕了用心傾聽他們聲音的可能性。

其實每個人的聲音(以及行為)背後大概都有一套想法。我在一天天的家庭生活中記下了父母的聲音,但當下我不願花時間和精神深入理解他們的想法:我害怕某些想法會讓我產生負面情緒和表達,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吧。畢竟關護自己是最重要的,有時我都自顧不暇了呐。但在我心情大好時,我也會主動讓不同的聲音產生積極聯繫;而且我打心裡覺得這是重要的。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我們主動和彼此分享自己的聲音,並關心、嘗試理解和接受對方的聲音。

我想可以從我做起,從今晚做起,給媽媽推薦一下《Blow Your Mind》,問問爸爸最近從抖音/頭條裡看到了啥好玩的。

更本質的做法該是多花一點時間和精神,三個人聊會天。過去我們三人聊天通常不在家裡正兒八經地坐著進行,除非是辯論或吵架;偶爾一家三口外出散步或吃飯,是我們的聲音熱切交融得最多的時候了。想來這樣也不錯,繼續保持哈。

狗子:我沒手機,但我也是家庭成員,至少要露個臉!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