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的嬉隱肆
小白的嬉隱肆

一直是這樣我的血脈裡沒有正經

知識才是力量,我的「工會三部曲」就是我破解資方話術的力量

在讀完我稱之為「工會三部曲」的隔天,郝明義的「【 Eva 不是 EVA 】系列」文章也於今天完結。剛看完該系列最後一篇貼文的我,此時不吐不快。

從罷工一開始,我就跟所有因為觀點和立場不同而找我筆戰的人說,如果你不是局內人、不清楚他們公司內部狀況、不能體會因過去長久累積下來而導致這兩三個月協商破裂的情緒的話,你最好少說點閒話,就讓他們自己去談。其實我自己也不是很懂勞權也非圈內人,我只是之前看過一些書,大概知道西方先進國家對於勞權的重視和罷工的習以為常,畢竟他們工運歷史可是一兩百年之久。台灣現在碰到的各種勞資議題,極有可能他們都碰過,也有前例可循。歷史就是擺在那裡,只是我們這邊的人,都不知道。

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我為了想更懂箇中細節,也不想單憑「我覺得」這種其實很空虛的論調就妄言對錯,所以我去讀更多的書。

瑞典高中教育那本之前專門寫過一篇讀後心得,在此不再贅述。談勞工權益只是其中歷史篇的一章,但也足見瑞典的學校教育有多麽重視民主價值。

《為何我們需要工會》談的是美國的工會歷史與現況,美國勞權較歐洲落後,但前後也走了一個半世紀,二戰後越趨成熟。不過美國到底還是資本主義最忠實的信徒,兩大黨皆算右派,即使勞權立法成熟,在政治上企業還是和政黨過於緊密,導致工會既難以和官商結構體相抗衡,也可能讓工會本身被政黨收編。這種問題的解法是藉由歐洲流行的「工黨」,讓勞工勢力跨出工會,直接走進議會和政壇,這樣才能與官商結構體平起平坐,勞工也才有終極的團結力量。但工黨這種偏左的意識形態在美國很難形成氣候,因此美國談工會和勞權難免有缺角的一塊。

美國另一個問題是文化多元,導致工作型態演變快速,使得跨國企業、高科技產業這些較難以統一整合管理的自由工作者越來越普遍,這都是不利工會發展的外在因素。

台灣某種程度上和美國也類似,就是兩大黨皆偏右、缺乏有勢力的工黨,以致官商結構體堅固難破。再加上多年威權體制遺毒讓勞工畏懼對抗資方,每每以「不爽不要做」的失敗者態度來自縮自解。好在 2011 年總算通過新的勞動三法,讓立法稍稍追上了一點西方先進國家的腳步、讓勞工較不用擔心被法條惡整,不過改進空間仍然很大。《搞工會》這本書就是台灣勞工陣線在新法通過後一年所推出,把這三十年來的勞權演進做了一番很棒的概略。第一篇總共說了六個過去重要的勞資爭議故事,真是讓人看的大嘆資方無良、法律落伍、法官無知。然後第二篇針對這些故事從新勞動三法來看,讓讀者了解新法如何看待這些議題。第三篇則是工會教戰守則,輔以美、日工會現況當參考。我才剛看完前一本美國工會的書,緊接著再看這本就非常有感覺。

現在三本讀畢,雖仍稱不上專家,但至少我更加進補了些工會和勞權的相關知識。比起之前以立場為主的情緒性觀點,我更可以情與理雙管齊下破解資方放出的輿論風向。然後再看郝明義文,便不覺意外,因為他說的各種工會與空服員的實情,其實我早已了然於胸。只覺得,很多人不懂也不讀書,單憑「我覺得」就拿協商中的一兩條來妄加論斷罷工不合理、工會策略錯誤云云,實在可笑。整個背景都不懂,法律訂了哪些也不知道,到底是要下什麼結論啊?

雖然此次罷工已落幕,但肯定勞資爭議是不會有終止的一天,畢竟套句書中所言,天底下沒有一個資方是會主動幫勞工爭取福利的。勞工如果不團結、不利用有合法團體協約權的工會身份去和資方談,那永遠不會有人幫你的。至於不是主角的我們,總歸老話一句,就讓他們去談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