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光」小空間
「明日之光」小空間

一位平凡的基督徒、也是80後的牧者,愛和學生在一起,也喜歡隨手寫點東西,相信在現實的無奈裡,仍有著一絲微光 ~~ Podcast 頻道:https://sndn.link/pioneers/3pYuWN 請支持:https://liker.land/davidshaok/civic

離開教會了,然後?

(编辑过)
最初的教會,是一幅美好的圖畫:眾人拋去社會的身分差異,共同來敬拜一位主;富足的拿出所餘來幫助貧窮和軟弱的群體,不僅餵飽他們,還以愛來服事他們;套句前段日子過世的一位許牧師所言:「教會應該像家,但在歐洲成為了組織、在歐美變成了公司。」

今天被一位基督徒轉來一篇在 Dcard 上的文章,談到自己是如何在教會的環境下感到很多的壓力、被強迫服事、被情緒勒索、…等。讀完後,基於好奇,在搜尋上面打入了「教會」,跑出來不少結果,索性就來爬爬文,但爬文的結果算是預料之中,也有不少意料之外的內容。


果不其然,看到了不少曾經被召會「佈道」的方式影響的人,在初次參與聚會時就被施以洗禮,在根本不明白自己所信為何的狀況下,莫名其妙地被執行了一個「入教」的儀式,進而對教會產生反感的文章。


同時,也看到不少因著之前的公投議題而導致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讓一些可能是較年輕的同學們離開了原有的教會,也沒有前往其他的教會,雖然自我認定還是基督徒,但已經不再有信仰群體的聚集──在香港,此類狀況被概稱為「離堂者」的樣子?不過香港的離堂者多數是因為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問題?


當然,也讀到不少覺得自己被情緒勒索、被人際霸凌,甚至感覺自己周遭的人被教會影響到「走火入魔」的文章。同時也會有不少文章的內容是以現代的觀點在審視千年前的經文,然後提出了質疑,但這方面若要詳細回應,必然牽扯到處境和歷史的問題,相關學術著作頗多,就不贅述了。


就我個人的認知來說,基督信仰不應該是「宗教」,也就不存在「入教」或「不入教」的問題,它應該只存在於「信」與「不信」、「跟隨」或「不跟隨」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二千多年的教會歷史,讓基督信仰被宗教化,也形成了不少宗教的元素,例如組織、階級、事工果效…等。最初的教會,是一幅美好的圖畫:眾人拋去社會的身分差異,共同來敬拜一位主;富足的拿出所餘來幫助貧窮和軟弱的群體,不僅餵飽他們,還以愛來服事他們;套句前段日子過世的一位許牧師所言:「教會應該像家,但在歐洲成為了組織、在歐美變成了公司。」


同樣是那位許牧師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平生無大志,唯願教會是個家。」


過去三年,試著和一群主內夥伴建立一個以關係為導向、彼此之間的情誼為優先的基督信仰群體,就連目前所推動的一些事工,也都是大家在彼此熟悉、建立團契關係之後,共同討論出來的決定。既然是大家一起同意的決定,事工的推動就是大家的責任,而不是帶領者的一意孤行──畢竟,是家嘛!


一些感慨,成為了在 Dcard 發表的第一篇文,希望所讀過這些文章中的同學們,也能找到適合的信仰群體,不要讓自己孤單。同時推一下在 Podcast 上聽到的一些頻道,或許可以有點幫助:「不在教會的日子」、「擱淺之處」和「明日之光」。


==========

網站: https://tw-pioneers.webnode.tw/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