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sy
Daisy

「𣎴去糾正觀點不同的人,克制自己的反駁慾,是情商最高的行為」 自封 LikeCoin 後援會頭號會員及會長、高重建盲粉、元祖讚賞公民2019年1月1日加入。 所撰寫之內容不歡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截圖分發,斷章取義,斥責不雅,敬請自重。除非 tag 我或關聯文章,否則不予回應。

逐字稿:《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NFT 書發布會@序言書室(上)

(编辑过)
獻給不懂廣東話的朋友

活動雖然時間比較長超過兩小時,但我認為內容很值得分享,尤其是 11 月 23 日 @飛地Nowhere 那場分享會沒有錄音和錄影。

這個逐字稿很隨心地保留了具特色的廣東話詞語附以個人解說(都是自己一直對廣東話的理解,想知道更多正統典故和解說可以找相關學者),希望大家看下去會有一點順道可以學廣東話的趣味,例如活動中一直說「覺得」、多少「蚊」,比起「感覺」、「感到」、「認為」或者多少「元」有趣得多了。中英夾雜亦是香港人說話的特色所以亦予以保留。如果看到後面有些詞不明白 / 不記得,search 一下回到前面的解釋就好。

最後如有任何疑問、錯誤、曲解…一切都以當事人的說話為準。

這是我

《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NFT 書發布會
日期:11/25(五)19:30-21:30
地點:序言書室
建:@高重建
Willis:@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觀眾:因為看不到樣子只聽到聲音不能辨認,所以不同的人發問都只叫做觀眾


:(正在與人閒聊)這是今個星期第五場(《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活動)。

Willis:Hello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 sharing,我是 Willis 是今次的主持。在我隔鄰的是重建。今天我們主要談閱讀、人及出版,包括傳統出版面臨的處境,讀者生態建立及重建如何去切入這一個範疇。今次是新書發佈會《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那麼我先很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

我是一個讀者,閒時會寫作。我在一個創作者平台建設,在 Web3 的年資很短,興趣是創作者經濟與區塊鏈背後的社群。很多謝重建邀請我今次做主持,重建大家都認識,就是 LikeCoinDHK DAO 的發起人,他的前作《區塊鏈社會學》被我們認為是必讀之作。

我想今天的主題無論是什麼方式,是不是區塊鏈,我們始終會回到人的命題上。所以真的很開心今天在這裡,我相信會有很深入的討論。回到正題,我們首先要談書的內容。重建你說話一直都,我感覺到是很「人」的,希望可以去除語言障礙令到麻瓜(指不懂區塊鏈的人)去了解概念。雖然「我不投資」,但在我的角度我覺得其實你建設 LikeCoinWriting NFT 甚至是現在這個無大台出版的 project 其實都是在創造價值。所以你不如先介紹一下你的書。

教科書的延續

:OK,書就在這裡(展示手中的平板),全名叫做《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理論上它是今晚的主角,但是其實可能我們一分鐘之後就不會再看書中內容。實際上的主題更多是出版的形式、參與的人,剛才 Willis 都說得很好,人是重要的:讀者是重要的、作者、出版社、書店等怎樣在這個生態中互動。

介紹這本書不如從上一本《區塊鏈社會學》說起,這裡展示的是紙本(指一指桌上的書)但是缺了個副題,因為出版社覺得太長就沒有放進去。如果你看的是電子本,其實全名叫《區塊鏈社會學:金錢、媒體與民主的再想像》,分別想討論區塊鏈切入社會這三個面向:金錢、媒體與民主怎樣影響這幾件事,怎樣透過區塊鏈技術,原則上它只是個工具,重點是影響這三個面向些什麼。所以我就著這幾個主題稱之為「自由三幅被」,寫來寫去都是三幅被,說來說去剛才那三個東西對應的自由就是財務自由、出版自由及民主自由。

我每週會發週報,昨天發出了一個關於元宇宙的週報,其實就是書中內容的一份週報。所以如果從這個背景去解釋,這本書其實是過去三年多關於財務自由這個面向,關於金錢面向的整合。有一些新的文章、有一些重寫、擴寫等等。變成一本盡可能有著完整 structure 的書。

而我另外一個身份和序言有間接的關係,之前在民間學院教財務自由,那裡有八個單元,書中也有八個單元,其實可以理解這本書是課程的教科書,對應的 textbook。當然不要想像成那些很嚇人的 textbook,我們的都是很輕鬆的,好像額外的延伸閱讀。

翻版是傳播、正版是應援

Willis:所以這一本書就是一本 textbook。我看完你這本書第一下感覺「好勁」的就是「翻版是傳播、正版是應援」這個概念。作為一個出版人當然是希望大家買正版,想要錢。但是你在翻版、盜版和正版有一些對我來說是很新的概念,可否解釋一下這三個概念?

:好的,剛剛你說的三個東西:正版、翻版、盜版。我這幾日因為其他的分享,因為其他分享可能要有個 Deck,我做了少少功課就看看維基怎樣說翻版。假如你搜尋維基他們會說翻版即是盜版。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說我是想重寫維基的,應該說我想維基被重寫,因為我不希望翻版就是盜版。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用十二個字去概括,分別就是「鼓勵正版、容許翻版、消滅盜版」。我想倒轉來說,從最後的概念說起,因為書商、音樂、電影等等長期在說要打擊盜版,基本上互聯網有多少年他們就說了多了年。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不過我感到這件事情是可以解決得更加徹底。某程度上我是與他們同一陣線,不過路徑很不一樣。

我也很同意盜版是不好,但與其打擊,所謂打擊不如消滅了他們。消滅的方法對於我來說路徑就是你可以自由地「翻」,就沒有盜版了。所以這本書我寫包單〔包有包含、包括的意思,單其實是指開一個單子成功做買賣,所以「寫包單」就是一定可以開單完成售賣即是保證成功的意思〕超對是零盜版,不會有盜版書的,因為翻版是被容許的。我們時常說翻版翻版好像很負面,大家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讀者都很希望作者或出版社能夠生存甚至會賺到錢,序言呀、其他出版社等等,我也很希望。所以我完全不是鼓勵盜版,我鼓勵的翻版不是那種翻版。

說了消滅盜版是什麼一回事,允許翻版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文件電子檔我分別提供 epub 和 pdf,容許轉發或傳播。有一些具體數字可以分享一下。我在上個月底(10 月)25 號開始開賣,我自己跟進的記錄現在下載量是遠超過賣出正版的數量。下載量大概千五左右,兩個版本加起來千六左右,而賣出正版是八百本。一般來說如果你記得,可能你未出世〔未「出」現於「世」上,即是未誕生於這個世界上〕(指 Willis),以前那個年代尤其是在電影產業或音樂產業時常在計算有多少翻版再乘以正版賣多少錢,我們就蝕了多少錢了。如果我這樣去算我就蝕了八百乘…大概是八百個翻版 copies 乘十元即是八千美金。但我認為數不是這樣計算的,一來下載翻版的人就算你收錢也不代表他會買,二來可以有一些更加健康更加共贏的方法去處理這件事,而方法就是去允許大家去傳播。因為這個要說多一點語境就是剛才我用音樂和電影去說,不過我公平一點去說它們是有點不一樣的,雖然大家都是內容,但我自我定位是一份知識,是科普;如果純娛樂內容是可以理解和接受,但知識我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堅持就是一定要開放。

現在還是 11 月,11 月發生了一些大事,雖然大家的關注點可能是 FTX 在這個圈(指的是幣圈),但是也有一些很大的事,一是與這個息息相關的就是月初 Z-Library 被冚旗〔冚是蓋上的動作,旗是旗子。當一個國家或組織的旗能夠被蓋上都經已沒有了話語權吧,所以「冚旗」是指封控〕。我不知是我自己接觸面的問題,我不知道我的 set (在這裡指的是組合,或者同溫層之類)夠不夠代表性,但我見到很多都是好像大快人心的樣子,其實我自己覺得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我不覺得它很正義或是什麼,亦不見得它是那麼一面倒冚〔這個冚是冚旗的短版〕低了一個翻版商的一件事。而與 Z-Library 息息相關的一件事就是因為很多讀書或者是社會科學的可能需要在 JSTOR 找論文,可能很多人做他們的 final year project 都是要到 Z-Library 去找論文。你暗笑(指一下台下的參與者)。

Willis:他不停點頭。

:我不覺得是什麼,因為你買不起,你真的買不起,不是說笑的,一份論文可能你買不起。最慘的是你花錢去買看完後發現原來是沒用的,不用 quote。當年與 Z-Library 息息相關的是 JSTOR;當年 Aaron Swartz,其中一個後生仔〔後生是比較後被生出來的意思,仔是等於人。所以「後生仔」即是年輕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一個人,他在 2011 年在 MIT,用 MIT 給他的 JSTOR account 下載了所有論文和內容再用 MIT 網絡 upload 上互聯網,但結果是面臨一場非常嚴重的訴訟。他面臨 35 年的判刑及一百萬美金罰款,他不肯去認罪,或者簡單來說是跪低〔下跪〕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肯認罪或者跪低他可能坐監〔坐牢〕六個月就能出來,但他不肯去認,結果就是在他的宿舍內自殺。所以每年這個圈子會記念他,11 月初的 Aaron Swartz Day。11 月也發生很多事。

有那麼多的關於翻版,應該說是關於版權的一些版權商、出版商、作者、讀者等等知識傳播圈的博弈或生態,我想事情不是那麼簡單,而我希望提出的一個解法,一個路徑就是大家開放了它。當然我覺得我都不是那麼離地〔形容人的想法或行為脫離普羅大眾、腳不踏實地、何不食肉糜〕,有些人會這樣覺得(指建是離地的),但我一樣都是吃飯一樣有手有腳,所以我覺得作者或出版商等等的收入問題是要處理,所以我亦不是一面倒地支持 Z-Library。我可理解它做的事,亦因為它做的事解決了一些人的問題,但它沒有解決另一個問題就是作者或內容生產商的收入是怎樣來呢?我想做的解法就是我容許翻版亦鼓勵大家買正版,而大家買正版會得到 NFT 書,是內容以外額外的東西。NFT 是證明你手上的 pdf 或 edpub 是正版,希望用這個方法去同時處理這幾個面向。

好像一口氣說了有點久,我交回給 Willis。

無大台出版實驗的願景

Willis:所以其實是相信知識流通,然後不同於付費牆的界限,亦都允許翻版啦。但其實允許翻版知識傳播的同時亦都要建立一個優質讀者生態,即是你 give 人家都要接住你這個實踐。所以你完成了這計劃的同時亦會 rewards 買了正版的人就是一個 NFT 書。其實 NFT 書之後我們就會說 NFT 這個技術,就是一個憑證,有了這個憑證就可以證明東西是屬於你的,是你的數位資產,所以我看來你在中間拿了一個 balance 然後再包覆後面會出現的問題就是你 rewards 大家。然後有了這些基本概念之後最重點是要說這個無大台出版實驗的願景。

我有看過一些文章,台灣《區塊勢》的 @許明恩 寫文章說重建這個實踐是全新的數位出版模式,我在這裡又想談一點背景,釐清概念。其實這一個實踐與我們在 Kindle 或者 Readmoo 看電子書是不同的,因為傳統出版電子書是鎖了在那部閱讀器上面,而許明恩亦舉了一個例子就是 19 年微軟的電子書商結業的時候,雖然它會把錢退回給已買書的人,但是那些書經已完全看不到,因為那個閱讀器沒有了,那個書城沒有了,一夜之間沒有了他們本身擁有的書。在這個語境下,我們是不是擁有那些電子書呢?這個就是他拋出來的問題。所以重建今次出版就是 tackle 一些現實看到的問題然後怎樣在另一領域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了這些概念之後就想問你在現在的出版看到什麼問題並怎樣在另一領域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OK。大家都是愛書人我 feel 到。不覺意(正在操控 iPad 差點把自己的介面曝光了)…

Willis:看到你的東西…嘻嘻。

:不覺意,幸好縮得快。這個是我的 iPad 啦,大家可能都是差不多的,有 KindleApple BooksGoogle BooksReadmoo 一堆東西在內,電子書就分佈在這裡。為什麼要安裝那麼多呢?因為每一個都是一個封閉花園,我在 Kindle 買完不計背後 crack DRM 那些,我要用 Kindle 去看。在 Google Play 買完就在 Google Play 去看,鎖定在裡面。剛剛說微軟書城執笠〔執是執拾、笠是指以前的攤販收市後將東西放在竹笠收好,所以「執笠」是結業的意思〕可能大家不太有感覺,因為大家不覺得 Amazon 會執〔執笠的短版用執,如果說一家店「執」了大家就會明白是指執笠這件事〕,大家覺得 LikeCoin 執 Amazon 都未執啦,這個我是理解的。

不過提醒兩件事,一來執笠,怎樣說呢,很多執笠或者現在不再存在的你都曾經覺得他們大到不能倒,二來就算他不執笠一樣也會隨著變化而不能用到那個 media。任天堂一路都做得很好但以前買的卡帶等等會隨著一代一代的機而用不到以前的東西,當你沒有了紅白機,就算你給了錢買超級馬里奧也是不能玩的;由 PS1 買到 PS5 很多東西都不能重用,這個是一直以來的現象。電影更加不用說,media 一直不停轉變,你給過錢買的 VCD、DVD、錄影帶也好全部都會隨著一路變化,但你沒有自由去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你用錢買回來的作品。你花了錢買了一本書,你唯一可以得到的就是用那個書的平台的 App 或者終端去讀這本書,或者好一點的可以加一些 highlight 加些 remarks 就沒有了,亦帶不走,所以我覺得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其實是很嚴重的問題,很窒礙知識的流通。所以在這個情況有一件事必須堅持就是內容必須要流通而不是封在牆內,所以內容和體驗是可以拆開來的。而 NFT 作為一個載體,在這個語境底下一個書的載體,它裝著的是,剛剛我開給大家看的是一個動態的封面,那個動態封面的重點不是它懂得動,重點是那個動態是因為它是唯一的。我的目標是賣出一千本書而賣出一千本書大家得到的封面都是唯一的。可能會有不同顏色,好彩〔彩是指彩數,「好彩」即是幸運〕的可能是金色,可能是玫瑰金、可能是銀色等等。它亦都會有不同的轉法(是指那兩枚硬幣在封面轉動的動感)不同的分佈。

在場有一位說有買(書),應該會收到我的 e-mail,沒有錯的話應該會收到我的 e-mail。E-mail 是所謂「人肉 AI」發的,是我自己發的,因為我想有機會,我很珍惜今日的機會或類似跟讀者溝通的機會。我會溝通一下例如我在簽書的過程上款應該寫什麼。對 NFT 沒有理解可能一時之間未聽得明名什麼是簽書,其實都是一個簽名來的,不過簽名不是用筆,亦不是簽在一張紙裡面,而是用我的 private key,我的私鑰去簽名記錄在區塊鏈。其實都是一個簽名的過程而且更加用密碼學去簽名而不是用紙張去簽名這樣。

書籍的「溫度」

另外就是我們很喜歡,我都不是很常說這件事但可能很多文青(指一指 Willis)很強調紙本書才有溫度。我不反對的因為我都支持紙本書,但是我覺得溫度不是來自那張紙,是來自因為它可能是一個物理的物件所以你會接觸它或者其他各樣東西;相對而言事情可以倒轉來說,它是印刷機印出來,印兩千本,每本一式一樣。其實溫度不是用探熱針去探,溫度是大家的互動走出來。相對來說我賣的是電子書但是我可以透過這個過程與大家互動,溫度可能更加體現得到。我可以分享多一點就是做這兩本書的過程是怎樣。其實我都是一路做這個實驗才有新的體會,雖然有些東西可以預計到但有些東西還是做下去才知道、發現得到、領略得到。

這本書(《區塊鏈社會學》)是 2020 年 7 月書展時推出,到現在已是兩年半。2020 年 7 月當時我都是在這個位置在序言簽書。我第一份收到的報表在 2021 年 2 月,即是 7 個多月後,那個報表三秒鐘看完了,賣多少本多少錢就看完,沒有 breakdown 什麼也沒有。我不是說天窗(出版社)的問題,這就是傳統出版社,他都拿不到那些資料,也沒有什麼 breakdown 可以給我知道台灣賣怎樣香港賣怎樣,三中商賣多些還是怎樣。其實他都沒能夠拿到這些資料,就算有也整理不出來。每半年我會拿到報表說過去幾個月賣到幾千本…sorry 是幾百本,兩年以來我賣了兩千多本,加起來大概三萬蚊〔元〕的版稅,是這樣。

觀眾:其實他們發行賣到那一個 Distributor 是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可能是他們沒有弄給你。

:我還想幫他們講說話(尷笑),即是他們的系統整理不了在這個過程裡面。相對以來我賣這本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在 10 月 25 開賣,基本上我三分鐘之後收到訂單,我知道讀者的電郵,知道一些基本的東西我可以直接和他/她溝通。有些積累之後我知道台灣佔 40 多個 % 的 sales,香港少一些,40% 左右,接著還有 10 多 % 來自 10 幾個國家,英國最多,美國、德國、日本,每處地方也有一些因為大家散落四週等等,我知得很清楚。亦知道他們用什麼終端,可以和他們有溝通等等。我想所謂溫度,我想強調一次其實不是體現在媒體中,而是更加多地方,例如有沒有一個機會去互動去什麼的。亦因此在整個實驗過程裡面心態上有點變化:我原本是不想限量,我覺得就這樣一直賣就好。但後來我覺得限量,我現在的限量方式是透過限時,其實是需要的,因為現在買書或者賣任何內容的模式那種限制我覺得是人造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複製那個 file 本身是沒有成本的,它本身不存在一個稀缺性,其實你複製一億份也是沒有什麼成本,反正今時今日 data storage 那麼便宜,所以其實純粹是他想使用以前實體書那個邏輯或者那個理解去製造一種「你給了錢才可以看」的限制,而事實上那個限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你是沒有利用數位世界的特質去做這件事。其實我都很疲倦這樣一對一千去做,於是我發覺這份人肉 AI 的做法是有限制的,是真的有稀缺性,因為時間是稀缺的。如果我不斷的賣,當我有能力賣一萬本,我的專注會攤得太薄,沒有辦法照顧每一個讀者,所以就會這樣做。所以大家都是電子書,但是我現在做的電子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子書,而我覺得這樣做會更加好。讀者很明顯是(覺得)更加好,因為就算沒錢都可以獲得任何資訊。又或者你願意付錢,也可以看完覺得值得才付費,對讀者是毫無懸念的。作者也沒有輸,因為一樣可以得到收入。而且我是…或者在下一個問題再談。我在整個過程裡面其實有計算我在用一個方法計得通(順)整條數,在一個新的模式下大家獲得的收入是可以和傳統模式看齊,其實是超過的,應該是說差不多看齊,不過一個花差不多兩年多去得到這筆收入,另一個花個多月去獲得這筆收入。剩下來是一些更加週邊的例如書店通路等等,我們照舊也可以談一下。

是 NFT 書不是書 NFT

Willis:嗯嗯,我就是看到 Q&A 的時候,你那篇 Q&A 的數字都列得很坦白,那一些人會拿到多少 %,那一些人是 one off 還是持續會拿到多少 % 都會有一個數字在那兒,而我覺得用一個數位技術去處理它本質上如果你說開放流通資訊的話,如果你連這一個收入百份比都公開了,我覺得這一個 point 是在這個實踐的很大賣點來的,因為它是一個動能來的。如果你要推廣開去,如果有人想跟隨、書店想跟隨、出版社想跟隨,那個公式是怎樣呢?是有的。你亦說之後那些內容或者整個實踐過程會公開。來到這兒我就想說一下這個百份比和你計算的時候,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會打爛傳統出版的飯碗,當然現在未去到這個情況,但思路上有可能是這樣。但在我看來其實你改變了模式但對人的對待是更加好的。所以如果回到去說人,這一部份可能說一下出版商 FAB DAO,然後談一下分成比例是怎樣計算出來,還有你心目中理想的模式是怎樣。

:我想我先談一下 legacy,傳統的模式,跟它算一算帳,可能需要做出版的人補充,你比我更熟悉(指一指台下觀眾),我只是很皮毛地作為一個作者的參與知道一點點。首先這本書(指《區塊鏈社會學》)賣 20 蚊美金,20 蚊裡面頭二千本分 8%,二千本以後分 10%,這本書現在是第二版,花了兩年時間賣了兩千多本,我其實有點說不出口,我是有點面紅的「我是一個暢銷書作家」、「我這本是一本暢銷書」。我是有點面紅不過很可惜它就是一本暢銷書,問題不是我好巴閉,而是書的產業實在太潦倒,兩千多本已算是暢銷書。所以你可以計算得到,當它兩千五本計 20 蚊美金,這裡是 5 萬蚊美金的 economy。5 萬蚊裡面我當它是 40 萬港元,我大概只有 3 萬蚊(港元)到手。

觀眾:當初寫稿有沒有稿費?

:沒有。

觀眾:是只計算版稅?

:是。

Willis:你寫了多久?

:我原本以為有點懶,想著寫這些文幾年,新曲加精選湊合應該不需要那麼久,怎知一來有點混亂,因為加起來結構不是十分完整、不是很流暢,跟著不同時期的文又有些長有些短。我在明報寫的時候是長的、蘋果寫的是短的,諸如此類不同媒界。加上 2020 年 2 月又忽然爆肺炎,困在家中寫書,所以基本是肺炎的時候困在家中寫了兩三個月,結果差不多重寫,不能用到以前的稿件。所以有一個這樣的 effort(換)3 萬蚊,對一般人來說正常是不能生存,或者只可僅僅生存,如果不用住(房)的話。但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比較好的參考,於是我在做這個(《所謂「我不投資」》)實驗的時候,大概是年初到年中,中間有想過很多,現在這個是最終實踐的版本,但過程裡面考慮過很多不同做法。譬如 NFT 大家最終有沒有參與都好,可能都知道一般的玩法是不會這樣玩的,一般的做法不是這樣做。一般的做法可能就會是買一本 NFT 書很貴的。

Willis:或者是買一個封面。

:是的,我以這個(指著《區塊鏈社會學》)為 benchmark,我希望作者可以賺回三萬蚊於是我要證明一個開放的內容發放模式一樣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所以我要 benchmark 三萬蚊,我要得到三萬蚊,透過出版這本書得到三萬蚊。我有很多方法,我賣一個賣到很貴就可以、又或者我以一萬蚊美金做基礎,我可以一個賣一萬蚊,我可以十個賣一千蚊,我可以現在最終版本是一千個每個賣十蚊。事實上越低價而賣得越多 copies 是越難的我相信,因為如果我要一個賣一萬蚊,我覺得我敲腳骨〔巧取豪奪,以前苦力坐在貨物上敲打自己的腳骨想顧主多給工錢才搬貨到目的地〕也敲到回來,找一個人支持我,應該說可能會有一個這樣的人存在,所謂的鯨魚願意支持我,我就搞掂〔搞定〕了。一千個亦都可以找到或者真的找不到必要時可以拍朋友膊頭〔是朋友才會有身體接觸,意指叫朋友幫忙〕都搞得掂〔搞得定〕,但覺得這樣沒有參考價值,意義沒那麼大。一來參與者少了,二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時常說 NFT 書,就算是這個說法也𦧲〔形容吃雞抓吐骨的動作,意指細細咀嚼,糾纏〕了很久,我不想叫它做書 NFT,因為重點是書而不是 NFT,在這個語境裡面 NFT 是個量詞,NFT 是張紙,即是書的重點不是在紙裡,雖然你對紙也有點不同的偏愛。我不喜歡紙太厚太白太重,我喜歡黃黃的、像發霉的樣子、比較輕的那種書…我對紙也有點偏好,所以 NFT 不是不重要但更加重要是書,所以重點放在書裡面,想大家對 NFT 書的印象像傳統的電子書所以用一個比較親民亦都接近傳統電子書的定價,十蚊美金去定價。而一千是因為一般來說一個獨立作者起步是一千冊,你很難印少過一千本書。當然你可以印少過一千本書,但可能印一千本與印八百本成本是沒有分別、印一千本與五百本成本也是沒有分別的,只會令你單價賣了一倍,所以一千本是一個起步。

傳統書與 NFT 書收入一樣?

我就用這幾個參數去變成一千本、十蚊、一萬蚊美金的收入。所以(指著《區塊鏈社會學》和《所謂「我不投資」》)收入是差了四倍,但到手是一樣的,那麼一萬蚊是怎樣分的呢?首先編輯是百份之十、一千蚊美金,算是過得去,編這本書有一千蚊美金的收入。設計和排版的都是一千蚊美金,即是 10%。然後出版社是 20%,即是去了 40%。要知道傳統出版社是包括排版和編輯,所以傳統出版社去看這件事的時候如果他們可以用這種新形式出版去涵蓋這幾個角色,除了編輯和設計以外還有宣傳推廣,其實它是可以分得 40%。剩下來 10% 比較特別的是技術支援。為什麼技術支援會比較特別呢,因為它有很多東西是可以重用的,即是我不覺得每本書都要拿 10% 出來給技術支援因為做了以後代碼是共享的,後來者儘管需要做一些個人化或修訂,但不需要重做。

剩下來再有 50%,30% 是通路,如果大家未買書的,廣告時間,可以幫序言買書,有 30% 是會到序言手上。剩下來作者有 20%。所以在這個 exercise 說的是 1,600 蚊,但我自己都是(購買)渠道,就好像直銷概念,在我網站買我就不是拿 20% 而是 50% 拉起來大概就是三萬蚊的收入,就可以看齊了。但為什麼這條數學這麼怪雞,這裡(指著《區塊鏈社會學》)四萬、這裡(指著《所謂「我不投資」》)一萬但大家得到的是一樣當然就是沒有印刷、物流、貨存等等成本。可能我唯一沒有照顧到的是印刷,但倒轉來說我照顧了那些樹,就是這樣做。所以傳統上書店,尤其是樓上書店與電子書好像毫不相干,甚至是一個對立的關係,但我覺得可以不需要這樣的。電子書有了 Amazon 95 年成立,都就快 30 年、序言都是十多年,一路以來好像各不相干,甚至好像不想電子書做得太好因為看電子書我們就沒有收入了,我們都希望渠道通路有它的價值。我覺得可以不是這樣(電子書與實體書對立)的,於是用這個方法與不同的渠道生成了專屬的付費連結,可以印出來做海報,QR Code,只要用那個買他們就會分到而且他們不用管庫存而且我結算一定會快過傳統出版社。

基本上我的書賣到 11 月 30 號,我 12 月大概 3 號就會用 USDC 結算給序言和其他渠道,希望整件事會幫到整個生態,數學是在這裡。其實還未說後面二手書那些,有時間剩可以再說深入一些。

可延續的出版生態 

Willis:還有一件事我想 highlight 一下,編輯 10%、排版 10%,而這個是可以延續的?就是如果你不是賣到今月底而是賣到出年,他們一樣可以收到那 10%。但如果在傳統出版裡面他們只會收到一個 one off 的 payment。

:係〔是〕呀。

Willis:這個就是我覺得具爆炸性的地方。

:係。

Willis:即是他們變了一個持份者,編輯、較對、排版變了一個持份者而不是一個 staff 的概念。

:現在我的做法因為是一個實驗,我目標是賣一千本但結果賣不到就死?所以我基本上應承了(持份者)怎樣都會找一千的數,但後面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麼希望,如果賣到二千本他們的收入會變成二千而不是一千,但是因為我想 wrap up 實驗,收集到足夠數據就去寫一份完整的分散式出版實驗報告,公開整個過程…其實本身就經已很公開,但我整理整個過程包括代碼、包括方法、包括數據怎樣分佈,例如我自己也很有興趣知道有多少人是用 pdf 的、又有多少人用 epub,我自己會 prefer 後者,但結果前者是多一點。他們甚至會用什麼 App 去看,可能做少少回訪,台灣、香港等等的分佈,我們現在有比較好的概念。然後是什麼通路去賣書都可以有一個參考。

不過我在這個實驗裡面我沒有佈得很開那個通路,因為我其實可以至少與所有獨立書店、即是三中商以外的書店去做,但時間有限而且我剛才也說是人肉 AI 來的,我沒有將它自動化,沒有將它用 programmatic 的方法去做所以如果我佈得太開我處理那些東西會跟進不了那麼多。既然是一個實驗我只是輕輕的,傳統書店在香港就是序言,台灣是飛地,給其他書店一個參考可以這樣做。說漏了一個,還有在實驗過程我隨時都 open,如果其他人有興趣做通路都可以找我。有一個相當得意〔可愛〕的地方就是有一間小書店,我相信大家聽過的機會比較微,是叫做純良社是一個在台北熱門地方東門的小書店,書店很少,比序言還要小一半。它放了幾部 Readmoo 放了些書在裡面,所以他們也有 QR。他們做回書店在紙本書上做的事,你可以在書店打書釘看看書、喜歡的就買,買完他們也會分到三成的錢,簡單來說就是讓知識與人遇見彼此。書店應有的使命一樣可以在電子書的媒介裡做到。

Willis: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你剛剛說你沒有佈得很開,但這個一個重點在於那個精神和概念,你拿了這個精神來試過一次,如果人家做他不會是一個人肉 AI,可能是兩個三個,這是之後那些參與者會自行去 explore 的東西,而重點精神是拿出來(試)。而我聽了一輪我都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就是,其實這樣跟自己去排版一個網上電子版的書,跟自己自資出版去做一個網上電子書有什麼分別?即是那個區塊鏈的技術在那裡?

NFT 書與電子書的分別

:OK。只是計算 epub 跟 pdf 是沒有分別,我 epub 都是自己弄,我出了以後有位熱心的讀者說某一處的 format 錯了,不是一些很致命的問題,只是一些 Google Docs 的 bug,anyway 錯了我也是立即改正上載,那一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分別。但是 NFT 作為一個載體它本身是一個憑證去證明大家有這個東西,在公共帳本大家可以看得到。

我想我可以分享,暫時大家可能 visiualize 不到,分享一下大家收到 NFT 的體驗會是怎樣。首先剛才也 show 過一下封面,是一個動態封面。我想強調一點動態不是 animated gif 那個動態,而是它會因應你是誰或者我們之間的互動而有不一樣。除了封面是「唯一」的,我的簽名也是唯一的。我會因應大家提供的上款而簽名給你們,而且這一個東西可以繼續發展下去。即是你收到本書看完後你想賣出去好飄出去也好,你亦可以由你的錢包傳到另一個錢包,傳的過程也可以留一句說話。所以這個實驗如果可以成為一個範式,在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更加多的書會這樣出現。而除了每一個人在所謂的 Web3 書架,在 Web3 上有閱讀履歷之外,書也有它的生命軌跡。你會看到這本書是由我手落到序言手落到你的手,你看完又彈了去解憂舊書店再賣出去等等,是會這樣看得到。我覺得溫度是這樣體驗的。

Willis:這樣好像比較開心一點,我看到前三手是誰人。

永存於分散式儲存

:當天我們在飛地說起這個問題,想起電影橋段很浪漫地在圖書館看到扱印仔〔蓋印章〕(是指以往圖書館書籍內有圖書卡,記錄書的借出人、借出日期和還書日期等資料),原來那人也是借這些書。所以說 NFT 是數位紙張其實就是去盛載這一些東西、去盛載這個履歷和過程。還有另一個技術上的原素一直沒有 cover 的就是,一路說主要是從商業模式的面向來說,但另一樣很緊要或者可能更加重要的就是那個 epub 和 pdf 是放在 IPFS 和 Arweave 等等的分散式儲存,或者是無大台的 harddisk 上面令到…我不認為這本書有什麼值得禁,但 just in case 這本書成為禁書的話,或者我有什麼冬瓜豆腐〔冬瓜和豆腐都是很軟的食材,亦是傳統解穢酒的菜式,「冬瓜豆腐」意指當一個人出什麼意外 GG 軟了〕,或者我的網站消失了,這本書依然會繼續存在於分散式儲存中,你的擁有依然會繼續擁有,也不會怕一夜之間擁有的內容消失了。你以為每天都在看那份報紙雜誌,結果明天不見了,這個擁有是這種意義的擁有。

Willis:解釋少少這個 IPFS 的意思是將內容放在不同節點,比較難一夜不見了。而當你 publish 了在 IPFS 的節點,每一個內容都會有一個很長的 code,你有這個 code 的話就算網站冧〔倒下、死了的意思〕了你可以到不同的節點去找回這個完整內容出來。簡單地去說概念就是這樣。

我有點興趣剛剛你說那個封面會隨著不同的互動去有不同的動態,是怎樣解釋的?

:應該是說封面加留言,封面本身是隨機的。其實我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做,應該說出版模式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做,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給他們不同的東西,針對他的錢包地址、甚至 fancy 一些針對他看過些什麼,不過這是第一本沒有了這個參考去派不同的封面給他。我現在這個做法相對而言是簡單而且因為是第一本我也沒有其他太多的花臣〔花式、花招的意思〕,就會用隨機,就像開盲盒的概念。你不知道你買的時候錢幣會是玫瑰金和銅或者是那一個版本。所以你可以買十本去試一下,如果你不相信的話,來抽盲盒。

Willis:怎知都是一樣哈哈。

:買完之後不好的再賣出去,你可以這樣去做。這是一個面向。但這個純粹是我選擇的做法,而技術可以讓你去做更加多的事,很可能是我想不到的事情。


參與《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出版實驗購書只剩下今明兩日,簡直「有今生,無來世」。而且作者將有機會突然送你好康(?),想知道是怎樣的,留意下半部內容吧!

立即購買《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