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
李四

边学边写

三、佛教的世界观(下)

在劫难逃

上文介绍了佛教宇宙观的空间部分,下面讲讲佛教对于时间的认识。

古印度人对于时间的长短感受特别敏锐,他们发明了很多词汇来定义时间。短的如一弹指,意思是弹一下指头所用的时间,按照现代的通用单位,我们姑且把它换算为0.25秒。比一弹指更短的,还有一念、一刹那、一生灭等等,有的佛经上说一弹指等于四百念、一念等于九十刹那、一刹那等于九百生灭,照这样算下来,一生灭差不多就等于一秒钟的一亿分之一,已经到了十分细微的程度了。

往长了看,佛门子弟对于时间的宏伟性同样有着惊人的认识。他们讨论宇宙演化时,最常用的时间单位是劫(कल्प)。劫有大小之分。一个大千世界历经一次完整循环的时间长度就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由“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组成,每一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

小劫的定义如下:以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身高八百四十丈开始,每过一百年寿命减一岁、身高减一寸,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身高一尺时(这前半段又叫做减劫),又开始每过一百年寿命增一岁,身高增一寸,一直增至人寿回到八万四千岁、身高回到八百四十丈(这后半段又叫做增劫),中间经过的岁月长度就叫做一个小劫。

这其实是一道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题。把公式写出来一算,一个小劫大概是1680万年,一个中劫约合三亿四千万年,一个大劫则长达十三亿年。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处于无穷个大劫的循环之中,就拿娑婆世界来说,它经历的上一个大劫叫做庄严劫。庄严劫前后有一千尊佛出世,他们的样貌非常庄严,因而得名庄严劫。

从庄严劫的后半段开始,娑婆世界按照从下往上、从众生到外物的顺序衰坏。整个衰坏的过程就对应于四个中劫中的坏劫

按顺序一排,头一个遭殃是最下层的地狱。在地狱完全坏掉之前,本着慈悲的精神,需要先转移里面的居民。他们之中若有刑期刚满的,就会自动前往上层的四大洲转世为人。至于那些尚未赎尽罪业的,绝无可能趁机逃狱;在业力的牵引中,他们会嗖的一下、不由自主地转到他方世界的地狱中,继续服满剩下的刑期。待到居民全部离开,地狱的环境就会开始衰败而无法容纳任何生命了。

下一个轮到的是四大洲。这里的人、鬼、畜、修罗等各道,修行得好的,此生命尽之后就再往上走,化生为天人;修得差的,便会投到他方世界的下层继续磨练。直到所有居民转移完毕,四大洲也就渐渐衰败,不能住人了。

依次递进,六欲天的居民也是同样的原则,要么命终后向上走,要么转到他方世界的同层或者低层。居民走完之后,地盘再慢慢坏掉,都是这么个顺序。值得一提的是,当建在须弥山上的两个地居天变坏的时候,整个须弥山、日月、七山八海和下方的地火水风四轮,因为再也没有任何生命居住其中,都会一起开始衰败。

直到初禅天的居民撤退、环境变坏之后,整个小世界就完全沦陷了。这时天地间会迎来一场烈火,将小世界烧得灰飞烟灭;待到灰烬散去,只剩一片虚空。这叫劫火烧尽初禅天。

再往上,从二禅天开始,情况便有些不同。每八轮坏劫中,只有一次会坏到二禅天。事发时没有劫火,而是袭来巨浪,将下至地狱、上至二禅的世间万物化为乌有。这叫业水淹没二禅天。

每六十四轮坏劫中,只有一次坏到三禅天。事发时无火也无水,只有一场狂风卷过,扫得天地荡然无存。这叫狂风猛击三禅天。

至于更高的四禅天和四空天,则对坏劫完全免疫,那里的居民命尽之后该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存在半途转移的问题,那里的场地也不会遭到任何的破坏。要不怎么说越往上走福报越大呢。

图表 11 坏劫破坏世界的过程

所以说,每次坏劫来临的时候,到底是以火烧初禅还是风袭三禅作为结束,都是根据大劫的计数来的;而每一个坏劫,从转移地狱居民开始、到毁灭万物为止,刚好二十个小劫的时间,也是既定的命数。所谓劫数来临,一旦轮到头上,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

坏劫完毕,就是最后的空劫了。空劫之中,所坏之处尽是虚空。这种状态会保持二十个小劫,直到新一轮的成劫开始。

宇宙观光团

庄严劫之后,娑婆世界进入新的大劫,叫做贤劫(意思是这里出世的佛都是圣贤),也就是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了。

图表 12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大劫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在上一个坏劫之中,东西是怎么坏掉的,在新的成劫之中,就要怎么给长回去。先坏掉的后长,后坏掉的先长,顺序和坏劫刚好相反。

所以说,如果之前一直坏到了三禅天,那么三禅天的场地设备会先恢复。等一切就绪之后,就会有四禅天的天人命尽后按照运数投生于此了。

依次往下,二禅天、初禅天、六欲天亦同此理。先把环境打造好了,自然就有上层居民下来入住。

再往后,四大洲和地狱也相继到位。只不过涉及到第一个人的来历时,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因为人是胎生的,不能像天人一样凭空化生。就算有天人要往阎浮提投胎,那总要给他找个妈妈吧;那他的妈妈又该找谁当妈妈呢?总之,细想下去,这第一个人的来历还真是个麻烦。

好在佛法浩渺,经书上早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讲得非常透彻。话说在地球刚刚形成的时候,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风光宜人,食物丰富,大地上自然就能涌出玉露琼浆。如此良景被光音天的天人发现,于是他们组团到地球上观光。光音天,也叫极净光天,位于二禅天的顶层,属于色界;那里的天人没有男女的分别,也没有饮食、睡眠的需求;他们的身体可以发光和飞行,寿命长达百亿年。来到地球的这批观光客中,有几位大概是命该如此,居然生出了一些好奇心,尝了尝地上涌出的琼浆。万万没想到,这种有形的食物会对色界居民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尤其吃得多的那些天人,身体笨重了许多,继而失去了发光和飞行的能力,再也无法离开地球了。木已成舟,他们不仅不好好反省,反而愈加贪图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地上的食物却一天天变差,直至消失。久而久之,曾经光明无量的天人长出了粗实的皮肉筋骨,也逐渐有了男女的区别。他们不得不通过怀胎生育,以及在大地上辛苦劳作,开始了人类的繁衍与生息。

人类的正式进驻宣告成劫大功告成,世界进入住劫。按照佛祖的开示,我们目前正处于住劫的第九个小劫的减劫之中,按照这个时间线来看,人类已经持续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了。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减劫之中,越往后寿命越短、身高越矮,按照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和身高来推算,大概再过六千年,即公元8000年左右,人均寿命就会减到只有十岁,平均身高就会缩到只有一尺,然后世界再进入第十个小劫的增劫,寿命和身高又会开始持续增长了。

我佛慈悲

释迦牟尼并不是贤劫的第一尊佛。在他之前六百万年、四百万年和二百万年,分别有人在阎浮提涅槃成佛,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只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各种天灾人祸,过往诸佛的教诲早已散佚。当代人类何其有幸,离释迦牟尼的年代如此接近,才有缘拜读佛经。要知道再过九千年,佛法将在世间绝迹。以后的人们要再闻佛法,可就要等上八百万年,直到下一位佛出世才行了。

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00年前后,释迦是他出生时所属部族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在他之前,在阎浮提涅槃的三位佛分别叫做拘留孙佛(拘留孙的意思是该断的都断了)、拘那含牟尼佛(意为金色圣人)和迦叶佛(迦叶是他为人时候的姓);在他之后,下一个降临人世的是我们熟悉的弥勒佛。弥勒佛现在是菩萨身份,正在兜率天当天主,一边为天人们讲法,一边继续修行。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投胎为人,在阎浮提涅槃成佛,再亲身向世人传授佛法。

目前,整个娑婆世界在名分上归释迦牟尼照看。但是我们知道,那些已经证得涅槃的圣贤们,都具大能力、有大慈悲,他们会相互帮助、普渡众生。所以在释迦牟尼之后,陆续有好些菩萨、古佛,或者投胎为人,或者幻化人身,来到我们身边传播佛法。出于尊重规则的考虑,他们并不会暴露自己的来历,抑或为了引人注目而示现真身。相反,他们甘愿以凡人身份,默默在世间洒下甘霖。即使偶尔要显示神通,也只会在必要的时刻小范围地进行。只是凡人中总有那么一些慧根好的能猜出一点门道,于是多多少少会将他们的真正身份传播开来。据我耳闻,过去五十年之中,被称为菩萨转世、古佛再来的人,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呢。

考虑到娑婆世界的人类大多十分愚痴,就算有菩萨古佛入世点化,靠他们自己觉悟也实在太难,于是释迦牟尼煞费苦心,四处考察,在无数个大千世界中挑出两个特别殊胜的,与其教主结成联盟,为世人开辟了通向喜乐的捷径。

这两个专门选出来的大千世界,分别是西方的极乐世界和东方的琉璃世界。

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光与寿),他的左右护法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位统称西方三圣。

琉璃世界的教主是药师佛,他的左右护法分别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三位统称东方三圣。

释迦牟尼与他们的结盟有多美妙呢?净土宗告诉我们,不管你原本是个什么样的恶人,平日做了什么样的坏事,在临终之际,只要你至诚至净,念一句阿弥陀佛,那么西方三圣就会前来接引。你命终之际,弹指之间,就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于莲花中化生为天人。从此之后,你的福报只增不减,修行只进不退,一路蒙佛加持,向上直达涅槃。

要提醒各位的是,虽然念佛如此殊胜,但千万不能因此有恃无恐,肆意为恶。因为在人临终之际,阳气散发,你之前惹出的无数怨念幽魂都会前来干扰,你的心情也会较平日惊慌不定。那个时候,就算是长期行善的人都会经受极大的考验,譬如说他过去有意无意打死的蚊子、踩死的蚂蚁、吃过的动物、乃至得罪过的亡灵,但凡它们的怨气还没有清除,就会凭着念力聚到他的床前、扰乱他的心绪。面对此情此景,这个人心智稍有不坚,就会生出恐怖憎恨之心,一念之间便堕入恶道。所以说平时就要念念向善,尽量不与任何事物交恶,这样大限来临之际,才能心绪平静、六根清净,一念向佛,往生极乐。

成佛之路

之前说过,佛教里面分成很多教派,各派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存有争议。就拿念佛往生来说好了,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好修的法门,但也只在汉传佛教中出现,缅泰诸国是不认同这种方法的。

这个差别怎么来的?原来,在佛祖灭度之后,佛法分南北两路向外传播,在印度本土反而渐渐失传。其中往北走的这路,渐渐演化为今天的北传佛教;往南走的这路,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再次分化,那些进入古代中国、以汉字作为佛经载体的,叫做汉传佛教;进入西藏地区、以藏语作为佛经载体的,叫做藏传佛教。我在本章中所提到的各种教义,主要都来源于汉传佛教。

念佛往生是汉传佛教认可的一个法门。这种修行门径的出现,体现了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特性:大众化。

为什么这么说?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释迦牟尼在他最后一世为人的经历中,是怎么证得涅槃的。

相传,释迦牟尼本来是古印度一个富裕国家的太子,他刚出生就能走路,一步脚印生一朵莲花,七步之后,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八个字: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么一位神童,在父亲和姨母[1]的抚养下平安长大,顺利娶妻生子,享受着人间美好的一切。可是凡人生老病死的现象终究还是打动了太子的心灵,他不禁深深思索:就算我已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可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从中解脱呢?

于是,在十九岁那年,年轻的太子告别了不解的家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四处寻找名师、刻苦修行。他一开始找的老师教他无想定,这是一种禅定的功夫,大概的意思是说,当你进入这种境界,心中就不会再起任何念头。太子很快就掌握了这门功夫,日日禅坐入定,感应身心变化。如此坚持了三年,发现此路不通,无法达到他所期望的最高境界,于是知非即舍,换了个老师继续修行。

第二个老师教的功夫叫做非想非非想定。顾名思义,你既不能有念头,又不能没有念头,功夫比无想定还要深。释迦牟尼按此修行三年,发现仍属外道。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哪个老师可以教他什么东西了。于是释迦牟尼进入雪山之中,修了六年苦行。这个苦行有多苦呢?这么说吧,上山时相貌堂堂的一个人,下山时,看上去就是披了一层皮的骷髅。

冬去秋归,寒来暑往,结束苦行的太子已经离家十二年,也片刻不舍地刻苦修行十二年了。在山下,他喝了一碗牧羊女供养的羊奶,恢复了一些体力。然后,太子走到一棵菩提树下,两腿盘好坐稳,暗自下定决心:不证此道,不起此座!

如是过去了六天,释迦牟尼的境界不停提升,接连证得四禅八定六神通。在第七天的黎明,启明星刚刚升起的时候,他抬头一看,“睹明星而悟道”,立即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由古印度文字纯音译过来的,里面的“三”并非数量词,而是用来表读音的。全句对应的英文音译为Anuttara-samyak-sambodhi,其中第一个词读作阿耨多罗,意思是无法超越的;第二个词读作三藐,意思是同等的;第三个词读作三菩提,意思是完美的觉悟。三个词连在一起形容成佛的境界,意思是说佛领悟了世间的一切智慧,这种智慧是完美的、无法被超越的,而且每一位佛所达到的智慧高度都是等同的。在佛经中,这个词有时也被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刚刚获得无上智慧、还未起座之时,佛陀开口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世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佛性,只因妄想、执着,不可证得。

大乘与小乘

我讲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是想说明即使是以佛祖这样的大智慧者、大福报者,也要通过十二年扎扎实实的修行,也要经历长时间心无旁骛的精进,最后,还要以七天七夜的禅定和不证不起的愿力,才最终瓜熟蒂落,证得解脱。

祖师爷尚且如此,你我一介凡夫,贪嗔痴心不知重了多少倍,身口意业不知犯了多少件,福慧资粮又少,慈悲愿力又弱,在这种状况之下,单单靠着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念,就能以带业之身往生极乐,这听上去合理吗?

有人说,那是因为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大愿力,才能加持众生,护人涅槃。那我要问问说这话的人:佛祖所有的教诲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也许他会回答:这有何难。佛法基本教义,用四个字表达,就是苦、集、灭、道;用两个字表达,就是因缘二字;用一个字表达,就是空嘛。

在我看来,佛弟子之中,确实有很多学识渊博、见地不凡的,他们都是令人敬佩的对象。就拿将佛经引入中原的前辈来说,既有写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玄奘法师(即唐僧的原型),也有讲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鸠摩罗什。《心经》也好,《金刚经》也罢,即使读者不懂个中深意,单文字优美、如诗如歌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这种值得赞叹的结果,与法师们的求知精神、上进态度是分不开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信徒说起佛学理论来引经据典,却没有真正领会个中精神。就像不懂英文的人学唱英文歌,即使口头上模仿得煞有其事,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唱了些什么。回过头来,佛法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上述回答倒也不错(下节将给出另一种回答),但是,如果一位信徒真的理解了这些教义,理解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理解了涅槃之后的解脱境界,理解到佛祖是完全领悟、也完全遵从这些法则的圣者,那他怎么会认同任何不求智慧的修行方法呢?

念佛得道的方便法门,明显曲解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教诲。我们刚刚解释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含义,涅槃境地具备无上智慧,而要想追随佛祖的步伐,人们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炼,以培养清明的头脑和卓越的见识。在此之前,如果连做人的道理都未掌握,又痴谈什么解脱呢?

这其实也是所谓大乘与小乘的重要区别。大乘的追求是成佛,其本义为大车子,意思是说大乘讲究普渡众生,信徒们即使自己还在修行的道路上,也不忘边走边拉人一把;小乘的修行目标是罗汉[2],其本义是小车子,意思是说小乘在乎个人解脱,信徒们只顾自己修行,也不知带上别人。一看就知道,这种暗含褒贬的称呼是大乘人士取的。其实小乘佛教的正式称呼是上座部。在佛教第一次大分裂时,那些入门较早的佛弟子被称为长者[3],又翻译为上座;入门较晚的佛弟子人数众多,因此又被称为大众。上座派与大众派对于教义理解存在争议,那些入门早的人认为应该严格按照佛在世时的教诲来修行,尤其不能更改佛祖制定的戒律;更多的人则认为,重点是理解佛祖的精神,在理解其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具体的戒律、乃至修行的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后来,大乘佛教大体延续了大众部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降低了对内心修炼的要求,增强了念咒行善的作用,发展出更多易于被普通人接受的方便之法,并在汉地广泛流行开来。

话说回来,如果不把修行的方法弄简单点,一个宗教是很难在民间获得生机的。不管是念佛渡人还是放生积福,这类做法在我国民间十分流行,原因就是因为性价比高,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不要求多高智力,也不需要多大精力。有些大乘教徒指责小乘派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我却认为这些指责站不住脚。其实,把自己的行为约束好,把自己的思想多提高,已经是对众生的最大福气了。当一个人的见识和修养到达一定境界后,他的言行自然就能感染周围。照此修行的人,有什么值得指摘的呢?大乘佛教推崇的自未得渡、先渡他人,这种心愿很值得人尊敬,但是在实际中,想要去渡他人之前,最好还是先增长自己的智慧。并不是说学了几个新鲜的名词、听了几个神奇的故事,我们就能去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了。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愚痴,反倒传播了错误的知识,那不是好心结恶果、损人不利己吗?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在我看来,佛祖的一切教诲中,最根本的思想是:人要为自己的一切言行念想负责。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只是这个因果关系的算法十分复杂,譬如你做了善事A,因此福报大了5分,然后你又做了恶事B,因而福报减了3分,但是这个加减之间并不能相互抵消,每一件事情都要单独结算。到头来,善事A会导致什么善缘,总归会体现出来;恶事B该通向什么恶果,终究要应你头上。

有人问,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因为这名屠夫经历过去无数世的修行,已经积累了成佛的种子。在这一世,表面上看起来他大开杀戒,但那些被害者其实都是屠夫渡化的对象。就好像我们说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济公看上去是在吃肉,但他并非如凡夫一般在享受众生的身体,而是以一颗慈悲心与肉身的主人结缘;这个时候,他表面上看来在犯戒,但行为的实质是渡化。这种修行的方法,在不太讲究戒律的禅宗看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般人万万不可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各种恶行也安上善业的名义,因为不落规矩的前提,是你要明心见性、智慧具足。要不怎么说,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面还有另外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呢?

不仅好事和坏事之间不能相互抵消,决定果报发生时间与顺序的规则更令人难以捉摸。

譬如小明先做了好事A,再做了坏事B,那么它们的报应不一定按照同样的顺序发生。假如小明后来又做了好事C,再做了坏事D,那么他新作的这些事情,又可能会影响之前果报的顺序,譬如A的果报有可能与C的果报一起发生,B的果报则会相应地推到下一世,诸如此类。

再有就是,小明做的好事E,有可能导致好事F的发生。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F虽然不是小明亲自做的,但是它的果报会部分地反映到小明身上,如此等等。

总之,因果规律十分复杂,只有脱离了凡夫境界的圣者才能彻底把握其中的缘故。我们说,佛通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情,但这里面的含义与一神教中的预定论是完全不同的。佛之所以能预见未来,是因为他了解过去和现在、也知道过去和现在会以怎样的规律影响将来。就好像在牛顿力学中,已知物体的初始状态、已知物体每一时刻的受力,那么之后每一个时刻物体的位置都能够被精确地预言。佛之所以能够通晓未来,也是出于类似的原理。

在佛学理论中,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已经无法更改了,而未来是由人自己掌握的。虽说因缘际会、万般不由己,人的遭遇有不受自己支配的一面,但是,是非对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伤害、还是不伤害,原谅、还是不原谅,行善、还是作恶,人总归还是有做出上述选择的能力。而在有意识的选择之外,有时我们会出于疏忽无知导致一些事情的发生。佛家认为,我们仍然要为这些无心的行为负责,因为这些行为并非注定要发生,而是由于我们参与其中才变成了那样的结果。只不过在因果法则之中,相较于有意的选择而言,无心的行为所受到的果报要小得多罢了。

在佛的眼中,没有注定之事。虽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历史激发、由因缘推动,但人的自由意志是有能力摆脱外物束缚的。虽然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要求你超离于环境、超离于私欲、超离于执着,但当你一旦这么做了,原本的命运就可以被改变。虽然过去行为的果报还是会应在你的身上,但是当你心态安宁、智慧提升之后,这些报应对你的作用力就会随之消减,这个时候,佛看到的关于你的未来也就相应起了变化。所谓“物随心转即是凡夫,心能转物便同如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果法则是宇宙运作的根本规律。佛陀了悟因果规律,也顺应因果规律。他可以将规律启示给世人,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也就是说,佛能够把佛法带到你的面前,可以为你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展示神通吸引你的兴趣;但佛能发挥的作用终究有个限度,他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仍然会受到因果规律的限制。他不能替你证悟,也不能替你受报。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最终能获得多大智慧、证到何种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和行动。要修得解脱,必须要学习真知、增长智慧,这是成佛路上的必经之途,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智慧来自哪里?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自带了最高的智慧。这个智慧就藏在神识之中。

佛教的神识有点像基督教的灵魂,都可以脱离肉身而单独存在,都是赋予肉身生命活力的根本。但是建立在神识之上的理论体系要复杂很多。一个人也好、一只狗也好、一个鬼也好,神识是他们最根本的东西,是他们投胎转世的过程中真正在循环的那个东西。

神识虽无法被凡胎肉眼看见,却包含了一切知识、也包含了它在过去无数世中的一切经历。还记得佛陀悟道时说了句什么话吗?他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佛性,只因妄想、执着,不可证得。我们之所以无法了悟,是因为心中的明珠蒙上了灰尘。但是,如果我们勤加擦拭,智慧之光便能逐渐照亮内心。佛家说众生平等,就是基于这一点。即使是地狱中的居民,心中仍然有完美无缺的智慧种子,只是因为他们的贪嗔痴特别严重、这颗种子被埋没的特别深,才导致了种种恶业罪行。

禅宗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要通过刹那的顿悟,震动内心、亮出明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一切智慧早就埋在你的内心深处。“何期[4]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六祖在悟道后说的这两句话,就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不生不灭的无双智慧。在一开始,我们境界不够的时候,需要多问、多学、多思考,当我们把外显的知识弄明白之后,最终还得把功夫指向内心。这种内心的修炼,绝不是靠大脑的思辨活动,那叫妄想杂念。相反,我们需要平息所有的想法和念头,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中剩下的那种平静的状态,那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似乎空无一物、又似乎包容万物的感觉,便是本性的真正面貌了。当你能做到这一步,当你能将这种安宁的状态保持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去,那么你在成佛的道路上,便走出了大大的一步。

结语

大大小小的宗教门派为现实世界作出的解释表面看来相貌迥异,但本质上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以确定无疑的语气,对宇宙终极规则给予了明确、相对浅显,而又抚慰人心的回答。或者应该这么来说:那些或者过于耗费心力、或者忽视后世救赎的解读,因为违背了人性的本能,所以从未引起大众的兴趣。而挑战脑力和直面现实恰恰是科学无可避免的两条特性,因此后者问世四百余年来,虽然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所有的对决,却因常人学识上的不足和情感上的抗拒,而只被一小部分人领会精髓。更加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科学能够提供对于现实真相的洞察,但它并不能直接给出伦理价值的指导,因而在宗教由于根基受损而整体倒塌的地方,科学即使补平了事实的空缺,却无法填满道德的漏洞,反而容易造成巨大的颠倒混乱。在我看来,解决之道在于建立一种既与科学相容、又能抑恶扬善的伦理体系,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面对的第一项挑战,是弄明白科学二字所代表的真实含义。

[1] 太子生母在生下孩子七天之后,就离开人世,飞升入忉利天享福去了。

[2] 其信徒认为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他们眼中,释迦牟尼证悟之后达到的境界就是罗汉。

[3] 长者年龄不一定大,因为佛家论资排队是按入门时间早晚来算的,如果18岁皈依,那么八年之后,他就是50岁刚入门者的师兄。

[4] 何期的意思是哪里知道。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