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ball
Kimball

前社會學學徒╱現資料科學家;前懷疑論者╱現虛無主義者;前御宅評論社團 Socotaku 成員╱現自由寫作者

京都動畫的第一個四十年-記於京都動畫縱火案之後

註:本文原發表於 Medium 。作者即為本人。現轉載至此,以饗讀者。

京都動畫第一公司室原貌

在一般人眼中,京都動畫縱火案只是另一件駭人聽聞的慘劇。但對業界人士與眾多日本動畫迷來說,此事卻切切實實是不可承受之重。用一般人也能懂的比喻來說:京都動畫大火對動畫業界造成的損失,就像是在金曲獎/奧斯卡金像獎/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現場,發生意外造成多位業界菁英喪生所帶來的損失一樣。如此巨大的人性、文化與技藝的喪失,不管對那種職業技術領域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

事件發生至今,源自日本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的慰問與支援可說是源源不絕。就算不提各國公使政要的慰問聲明,從美國募款網站上的捐獻金額在 24 小時內輕易突破百萬美元,以及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 公開表示慰問這兩件事上,非動畫迷應該也可以感受得到,京都動畫這間公司的確是大有來頭。

毫無疑問,從作品影響力來說,京都動畫確實是引領二十一世紀日本動畫發展的最重要公司。從全球範圍而論,該公司所制作的 2006 年電視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在當年席捲全球網路社區。美國、歐洲、甚至是中國網站都可以看到狂熱粉絲在公共場合模仿角色舞蹈,大跳「團舞」後錄影上傳的影片, 一舉打開日本動畫的全球知名度。以日本國內來說, 2007 年的《幸運星》與 2009 年的《K-ON! 輕音部》掀起了動畫迷聖地巡禮 — 親身探訪作品取景地 — 的旅遊風潮。這影響日後許多動畫作品,在企劃與制作時更加用心融入地方場景。動畫播出成功後帶動地方旅遊復興的案例,更是時有所聞。總言之,此次京都動畫無端受襲,人員、作品與文獻資料遭受毀滅性的破壞,不只是動畫迷與動畫業界的損失,更是日本國家與全球文化的損失。

要認識京都動畫,當然可以從認識他們的作品入手 — — 不如說,這才是更直觀的作法。 不過這次,為了表達對我們對創作者的理解與支持,以下,請和作者一起從一個稍微貼近創作者的角度,從幕後的觀點出發,來認識這群人的生命軌跡與成就。本文的論題很簡單:為何京都動畫是一間令人尊敬的動畫工作室。


風格的建立

京都動畫廣告「繡球花篇」,2011。

許多媒體在介紹京都動畫時,都會將 《涼宮春日的憂鬱》 當作京都動畫的代表作。但我認為,這部由原著輕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動畫,其實無法很好的展現京都動畫近年來的作品風格。 從 2009 年轟動業界的 《K-ON! 輕音部》 開始, 京都動畫透過 《玉子市場》(2010)、《冰果》(2012)、《吹響吧!上低音號》(2015)、《紫羅蘭永恆花園》(2018) 等一系列調性、風格相近的作品,逐步確立起一種獨步業界的作品風格。這種風格用一句話來說,或許可以概括成「清新細膩、溫柔婉約」。京都動畫的作品中,基本上看不見氾濫於大眾娛樂作品中的色情暴力、怪力亂神,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現世人生中最美好的形象,像是 《冰果》 中相互欣賞、彼此扶持的溫馨友情,《吹響吧!上低音號》 中人人充滿拚勁、眼神閃閃發亮的高中社團生活,又或是 《小林家的女僕龍》(2017) 中的跨種族擬似家族情誼, 都是典型的「京都動畫風」主題。儘管在以青少年趣味為主流的動畫市場中,這樣的作品路線並不討巧,但憑藉著過人的製作實力,京都動畫往往能將生活中不起眼的心意思緒,以細膩、精緻的動畫形式演繹出來。這不僅讓京都動畫的非主流路線有能力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更讓蘊含在京都作品中,那股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確實走入觀眾心中。這絕非誇大其詞:事實上在募捐網站的捐款留言中,有數不清的觀眾寫到,在他們生命中曾經的某個黑暗時刻,正是京都動畫的作品,給了他們奮起的勇氣。

募款網站上粉絲對京都動畫的感謝留言。出自NHK電視台「 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 世界に広がる支援の輪」特別報導

為何京都動畫會形成這樣的作品路線?也許能從公司的成立沿革看出端倪。京都動畫於 1981 年創立時,原本是一間專門承接動畫制作中「上色」工序的外包工作室。與現代的數位作業流程不同,在當時,上色工序需要人手拿畫筆沾上顏料,一筆一劃在賽璐璐片上的指定範圍內填入對應顏色。由於這道工序的不需專門的作畫訓練就能大致勝任,因此京都動畫在甫創立時,員工多是附近的家庭主婦利用空閒時間兼任。換言之,可以說自從創業伊始,京都動畫就是一個由女性員工主導的動畫工作室。這種特徵,就算在京都動畫於 90 年代起擴張體制、涉足統包制作(單集動畫承包制作)和作品制作之後,也依然清楚存在。舉例來說,動畫業界跟許多產業一樣,職位階級越高責任越重要,女性任職的數量就會越少。然而在京都動畫,00 年代與 10 年代反而是高階女性動畫人才輩出的時期。僅就著名的案例而論,在導演、演出方面有上田尚子、高雄統子、内海紘子、藤田春香等人;在人物設定、作畫監督方面則有堀口悠紀子、門脇未来等人。這群人每當有新作品發表,往往能引發動畫迷熱烈討論。總之,與同業相比不成比例的女性高階人才產出數量,足以證明京都動畫在培育女性動畫人才方面投注的心血。而反過來說,這群優秀的女性動畫人所貢獻的技術與感性,又成了「清新細膩、溫柔婉約」的「京都風格」之所以能在業界站穩腳步的重要因素。


品質的追尋

而除了鮮明的風格,另一個京都動畫的作品為人稱道的特徵,就是穩定的作品素質。 近年來,日本動畫製作的根本問題是每年製作的作品數居高不下,但動畫師的人數卻沒有相應的提升。 而製作時程壓縮、人力吃緊的後果就是動畫師雖然普遍工時爆錶,作品素質卻可說是每況愈下。動畫名導庵野秀明在 2015 年的訪談中甚至斷言,日本動畫的製作現場已經瀕臨崩潰, 再不著手處理問題可能撐不過 5 年。然而面對嚴峻的業界危機,京都動畫卻彷彿置身事外,持續的產出高品質的動畫作品。 京都動畫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關鍵在於,長久以來京都動畫一直把「制作高品質動畫」當作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在此核心價值的指導下,京都動畫敢於在商業模式與雇用體制方面作出與業界不同的抉擇,終於使其成功打造出品質至上的制作體制。首先,在雇用制度方面,動畫業界的主流雇用方式是專案外包甚至是論件計酬。以動畫生產來說,外包或計件制雖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但卻會對產品的品質產生極大危害。問題癥結在於,日本動畫是以手繪方式進行製作。對商業動畫來說,不管有多少人參與繪製,基本的品質要求是所有畫作在線條、畫法方面都必須維持高度一致。換個方式來說,這等於是要求每一個畫師都要以手工生產的方式,達成機器精度的標準化產出。為了符合嚴苛的品質要求,在動畫生產流程中,大量的溝通、檢查、反覆來回修改,基本上無可避免。然而在外包工作的狀況下,畫師會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各自展開作業,造成溝通極度困難;作畫資料、畫作本身與修改指示的分配與回收,甚至要靠專職人員開車實體配送傳遞。可以想見,這種慣行的作業流程是多麼的低效且錯誤百出。儘管業界人士早就知道外包生產的問題,但囿於動畫制作費用長期沒有調升,故在實務上,工作室大多沒有調整生產體制的餘裕,只能繼續以外包方式運作下去。

如今成為動畫品質提升最大阻礙的外包生產問題,對京都動畫來說,卻可以說問題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事實上,京都動畫早在 30 年前跨入動畫統包生產領域時,就已採用業界少見的「正式雇用制」。 換言之,所有員工都是京都動畫的正職員工,作品繪製自然全在京都動畫的工作室內進行。 如此一來,溝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僅作畫設定、修改意見能夠精準傳遞;動畫師之間緊密的溝通協作,更有助於員工間經驗傳承以及整體工作士氣的提升。「京都出品、必屬精品」 的名聲,便是在「全體正式僱用」的體制支持下,才有可能建立起來。

但話說回來,對於正式雇用制固有的人力成本高漲問題, 京都動畫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對京都動畫來說,品質是不可妥協的,因此解決方案必定只能從「增加收入」著手。 前面提過,動畫公司的收入瓶頸來自於「制作費用沒有提升」。而制作費之所以難以提升,原因出自當今日本動畫的商業模式中,動畫企劃的收益權屬於出資製作動畫的「製作委員會」,而非實際制作動畫的動畫公司。故從製作委員會的角度來看,動畫公司屬於「外包商」, 動畫制作費自然就是應當盡量削減的「成本支出」。換一個角度來說,就算動畫公司用心追求品質,制作出優秀作品後成功大賣,動畫公司也無法從商業成功中獲得分毫,只能得到事前談定的制作費用。很明顯, 這種商業模式並不鼓勵制作高品質動畫,反倒鼓勵粗製濫造與削價競爭。為了擺脫這種「鼓勵劣質動畫」的商業怪圈,京都動畫從 2012 年起大幅調整經營方針, 不再制作外包動畫,只在「原創」、「改編自家出版社作品」、或是「主導製作委員會」等三種狀況下制作動畫,從商業企劃的成立根本上徹底將「動畫品質」的主導權抓在手中。儘管由於自家出版社缺乏優秀原作,短期內對整體作品素質有些衝擊,但經過一番調適之後,近年來京都動畫佳作頻出,其中有《電影版聲之形》(2016)、《莉茲與青鳥》(2018) 這類的獲獎作品,也有《Free! 男子游泳部》(2013) 這種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作品。時至今日,京都動畫已經完成了其對品質的追求,建立了 P.A. Works 動畫公司社長堀川憲司所盛讚的「一種動畫制作公司的理想型態」。


巴加的工作室

《巴加的工作室》海報

然而京都動畫花了 40 年建立起的「動畫制作公司的理想型態」,卻有可能因為一場毫無緣由的惡意襲擊而瞬間化為烏有。更讓人覺得荒謬的是,京都動畫正是業界中那一間絕無僅有的,以品質精良、善待員工、作品傳播正能量而聞名於世的動畫公司。到底有什麼理由,非得要這群用心築夢,散播歡樂與愛的動畫人殘忍的付出生命?完全沒有道理。因此,在我看來,全世界的動漫迷行動起來幫助京都動畫,不僅是為了幫助制作出最喜歡的作品的那群美好的人,同時也是為了修補心中的信念,不讓它被荒謬與無理由的惡意破壞。我們行動、哀悼、也一同哭泣。這將會是一場漫長的集體療傷。

還好,就算這世界不是公平的,至少也是對稱的。面對無理由的惡意,我們可以用無條件的善意來排解。而這樣的善意,就存在於京都動畫的短篇作品《巴加的工作室》(バジャのスタジオ、2017) 中。從性質上來說,《巴加的工作室》是一部用來答謝粉絲支持的半自述作品。故事描述生活在動畫工作室裡的倉鼠巴加,在一個奇妙的夜裡所經歷的小小冒險。在這部作品中,京都動畫的成員用制作精良的動畫,大聲的向世間宣告著他們對動畫與生命的喜愛。在影片結尾,畫面打出公司全體成員名單,孩子們唱起了純真的歌(童謠〈手のひらを太陽に〉):

我們大家都活著,因為活著才能大聲歌唱。我們大家都活著,因為活著才能感受悲傷。透過手心往太陽望去,會看見體內流淌著鮮紅的血。就連蚯蚓,就連螻蛄,還有水蠅也一樣。我們大家都生存著,所以我們都是好朋友。

沒錯,因為我們活著,所以能感受悲傷;而因為你們還在溫柔的作品中活著,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我們衷心期盼,在不久的未來,倉鼠巴加能和親愛的夥伴一起,在嶄新的工作室中重新展開它的夜中華麗小冒險。祈禱祝福,京都動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