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微幽光
暗微幽光

華文學術圈開放及可重製自耕農。研究之內致力實踐,研究之外積極推廣。相信訊息暴量混亂的時代,人人要有自行"料理"資訊的能力。

透過讀寫練習提昇自我學習能力的一些心得及建議

為了規畫一套寫作課程,我讀了兩本有關寫作的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以及《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擷取兩本書的精華過程中,我想起以前讀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談論的四個閱讀層次,與寫作能力的練習相互對應。我認為結合三本書提供的方法,能讓各種場域的學習者,運用閱讀及寫作練習,學習到真正的知識。

封面圖為寫作過程流程簡圖,取自個人教學簡報。任何一個步驟是寫作起點,也是終點。

《如何閱讀一本書》四個閱讀層的提要

只要摘取中文版的章節標題及內文粗體字,讀者就能獲得四層閱讀的方法概要。我建議讀者寫下來重新編排,能比只用眼睛看過去更有收穫。

  1. 基礎閱讀:能獨力理解一個句子在講什麼的閱讀能力,完成小學教育者都有這樣的能力。
  2. 檢視閱讀:我相信有基礎閱讀能力的讀者都能閱讀這篇文章,但是要從這篇文章學到知識,就需要到達檢視閱讀層次的能力。包括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不停歇的粗淺閱讀。我認為實作的關鍵是讀者能不能摘錄出自已讀這本書之前,還沒有想到或不知到的想法。
  3. 分析閱讀:作者提出三個規則:為書分類;用一句話敘述整本書的內容;說明書的篇章如何組成整體。除了第一個規則,我認為後兩個規則都要親自寫下來,才能真正實現書中描述的二階段各項閱讀任務。
  4. 主題閱讀:跨越不同書本的閱讀,作者提出五個實踐步驟。這篇文章的標題「運用讀寫練習提昇自我學習能力」,就是說明整合從三本書學習到的方法。我企圖展示主題閱讀最後一個步驟:分析討論三本書探討的寫作及閱讀活動,如何串連成自我學習永動機制。

如何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提昇寫作能力,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比較少提到的。或者說作者預設讀者會自發寫筆記,沒有特別討論要如何寫作。而且能前進到主題閱讀層次的讀者,必然已經記下滿滿的筆記。實際上要從分析閱讀前進到主題閱讀,必須精讀好幾本書,才能領略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為了幫助尚在摸索如何前進到主題閱讀的讀者,接下來要討論另外兩本談寫作的書。


《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主題構思取向的寫作過程

這本書的作者曾多聞女士,描述至今約五十年間,美國中小學讀寫教育在教室現場至教師研習營推動的各項教學改革。儘管各州教育政策及推動積極度不一致,投入教學改革的教師共同使命是,讓接受完整中小學教育的學生,能有表達清晰觀點的文章寫作能力。書中常提到的改革行動,是培訓主題構思取向的寫作教師。

構思包括發想主題、確定目標、組織題材等活動,這些活動發生在一位寫作者的寫作過程(writing process) 之中。要完成一篇主題文章,寫作者要將個人所思在一連串寫作行動化為有組織的文字:預備寫作(Prewriting)、撰寫草稿(Drafting)、改寫草稿(Revision)、編輯定稿(Editing)。一篇文章必定要經過四個步驟才能完成,不過每個步驟的發生順序並無絕對先後,而且可能會反覆發生。像是寫作者很可能發現草稿內容並不適合主題,需要重新從撰寫草稿,甚至重新開始預先寫作。曾女士在書中引用遞迴性(Recursive) 這個詞彙,描述寫作過程的非線性特色。

根據這本書的整理,我將四個寫作步驟的行動內容整理如下:

  • 預寫: 促進構思的各種計畫性活動。方法有腦力激盪、自由寫作、討論、塗鴉、角色扮演。預寫活動結尾可分類素材或草擬大綱。
  • 起草: 將素材依題材結構寫成連貫的句子及段落,需要在最高專注力的狀況下完成。複雜的題材應發展不只一套草稿。作者以一開始設定的讀者理解能力,判斷草稿成熟度。
  • 修改: 作者重新檢視草稿,調整應被強調及縮減的部分。可能需要大幅改變。
  • 編輯: 發表前最後步驟,有許多定義。主要活動方式是請第三者協助檢閱表達的清晰及正確性。

在這本書裡提到的自由寫作,是教師研習與學校寫作課程常做的暖身活動,目的是幫且寫作者開始構思要寫作的內容。其實一個人獨自讀書,一邊做筆記,我認為也是一種自由寫作。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的檢視閱讀這個層次,需要讀者從一本書的部分資訊,將自已所知與所不知的篇章或關鍵字整理出來,而自由寫作就是一種實踐方法。我認為想從一本書學到知識的讀者,無論有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寫作課程,只要找個能專心讀書的時間場地,就能進行任何閱讀層次的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累積的素材,有效整理就能加速後續起草、修改、編輯等寫作行動。美國讀寫教育這本書畢竟焦點放在學校教育,偏向個人獨自進行的預寫行動,並沒有太多著墨。因此我要說明我所理解的《卡片盒筆記》,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透過閱讀及寫作,提昇自我學習能力。

《卡片盒筆記》建立隨時可用的寫作素材庫

德國自由作家申克‧艾倫斯(Sonke Ahrens) 撰寫的《卡片盒筆記》,介紹德國社會學者Niklas Luhmann發展的Zettelkasten筆記法。中文版正式出版後,得到許多以寫作為主的網路名人推薦,有不少網誌討論卡片盒筆記的使用心得與操作方法。我在閱讀《卡片盒筆記》一書之前,就閱讀數家網誌[1]。我建議讀者讀完《卡片盒筆記》一書,再找各篇中文網誌相互參照(反過來也行),才能形成自已的筆記系統維護方式。

《卡片盒筆記》著重隨時做最簡格式的筆記,自下而上串連有關聯性的筆記,我認為這是想透過練習閱讀與寫,作提昇自我學習能力的人,應該實踐的自由寫作方法。《卡片盒筆記》定義了四種筆記格式: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 、以及專案筆記。我認為不論是那種筆記,寫作者只要當成是預寫或起草的階段性成品。有此認知,就能了解《卡片盒筆記》定義的四種筆記,分別適用哪種閱讀層次,以及掌控寫作過程。

申克‧艾倫斯在書中重覆提示卡片盒是一套外部化的大腦,要做到這個功能,我認為關鍵是寫作者能隨著學習到的知識增加,持續更新永久筆記文獻筆記的內容與連結。靈感筆記 是記錄隨時突然出現的想法,相當於檢視閱讀的任務。參閱《卡片盒筆記》與各家網誌,我認為靈感筆記必須要在時限內轉換為文獻筆記,不然就對學習或寫作文章沒有幫助。轉換為文獻筆記的過程相當於預寫,同時閱讀層次會提昇到分析閱讀。舉閱讀《卡片盒筆記》一書為例,我先將書目分拆為數則靈感筆記,分析閱讀書中內容後,改寫關鍵句並加上連結用關鍵字,形成有脈絡標記的文獻筆記。連結用關鍵字儘可能使用我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與《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時擷取出的關鍵字,等所有文獻筆記建立完畢,就能透過連結用關鍵字,整理從三本書學到的知識,順勢建立永久筆記。也就是說,建立永久筆記的過程就是實現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至於專案筆記,我認為這是有需要寫作主題文章時才會建立的筆記。對照《卡片盒筆記》與各家網誌作者的描述,專案筆記是只需要修改編輯的草稿成品。完成定稿之後,應該更新有關聯性的永久筆記與文獻筆記。一次專案的過程,等於再一次的學習。新的專案從已存的永久筆記與文獻筆記提取素材,能讓生產的效率提昇,學習能力也會持續增加。

由你想學習的知識範圍開始

如果你已經有想要學習的知識範圍,整理好閱讀清單和準備筆記工具,就能馬上開始。不論是紙筆還是數位軟體,只要是你覺得好上手的筆記工具都可以用來寫作。若是你還沒有確定要學習的知識,從你自已現在的處境中,點出你最需要學習的項目,運用檢視閱讀篩選你認為值得深讀,能寫作主題文章的參考書藉或專業文章。如果你是正在求學的學生,可以請老師協助你開一份閱讀清單。只要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有想學習的願望,每個人都能透過讀寫練習學到想要的知識。


  1. 我自已最有收穫的網誌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 Huang寫的三篇:卡片盒筆記法-1 建立相對無壓力、高產出寫作流程的 4 個步驟; 卡片盒筆記法-2 化繁為簡工作流、寫作流的關鍵第一步如何改變; 卡片盒筆記法-3 如何從暫時筆記到永久筆記?如何建立筆記連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