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
Cross

如果妳/你恰好喜歡他們,我們或許能聊聊。 朵卡萩/馬奎斯/駱以軍/胡淑雯/莫言/胡遷/卡夫卡/海倫‧菲利浦斯/金愛爛/卡佛/陳春成/卡爾維諾/伊格言/辛波絲卡/德里羅/麥克伊旺/米蘭昆德拉/安妮艾諾/霍桑/波赫士

《永別書》第一章讀書會亂紀錄

除了沒有重點別無重點的紀錄

這禮拜讀書會討論了《永別書》第一章,雖然我已經整本讀完,但與會人員大多都僅讀完第一章,而一貫讀書很快的G君也僅讀完第一部,哭喊不好討論,在內容上就是兩次爆炸都仍處在陰影隱匿的部分,所以這次討論多停留在語言與印象的層次,以及作品開頭的一些破題。

G君的進度也好,其他人的進度也罷,其原因我想並不止於「沒什麼時間讀書」,而是這本書如同所有人都同意的那樣,「有點難啃」。

在翻開本書讀到第二章時,才驚覺過往讀過,應是使用readmoo粗略讀過一遍,印象不深,也不是太喜歡。但此次閱讀,卻完全沈溺其中。細想,應與實體電子的形式無關,可能是「閱」歷有差,因而更能欣賞這樣的風格。

《永別書》開篇就講敘事者想要刪除記憶,讓人懷疑是一個科幻故事。然細讀下去就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絮絮叨叨的語氣、跳躍的思維和破碎的故事,都充滿了寫實感,所以這不過是套了個不現實開頭的現實故事罷了。

敘事者的語氣非常隨意,想到哪說到哪,對故事、對話點到為止,大量簡單如「我昨天吃了麵包」沒什麼描述的句子組成,而力度全放在解析。解析什麼呢?解析內心的想法,觀念的形成,道德的說理。這是一本非常不小說的小說,因為故事都是骨感的、外物/外景幾近隱形,唯豐沛的內心洶湧奔流。

如第一章提到同學介紹給她樂團一事。同學是誰?長什麼樣子?從哪裡撕下來的紙條?幾年級?樂團長什麼樣子?初次聽的感受?所有這些都不存在。這是一本徹底「內」的小說,對於「外」毫不關注,所有的「的」都被刪掉了,什麼「粗糙的」紙、「粗獷的」嗓音,「矮小的」同學,這樣的敘述都不存在,唯有骨架留了下來。

類似段落還有後面的廁所清潔大賽,茉莉花叢,作者都沒有著重寫外部,寫的都是內心,而真正發生的故事都一筆帶過。

寫到內心情感時,使用一種理性味道很濃的感性,所有感情都得有個推理,所有結論都如同證明題,是一步一步來的,容不得馬虎,ABCDE,不能跳,得清清楚楚,甚而如同Y君說的,有點咄咄逼人,有點憤怒。大量的疑問、解釋、挖掘與反覆回到同一個問題。很理性地條條分析內心想法。

這樣的寫法本質上與記憶非常相像,對自我不斷詰問,並非常見的如同鏡頭般的全景式小說。

關於第一章,還做了些零碎的紀錄。

12頁

「記得——是不可能的」

想起學校時期虛假的歷史學習,條列式,裝模作樣,實則沒有意義。歷史學習與其說是記住某些東西,不如說是重構和說故事,而這也與重構者的個人經歷,聽來的語氣和內容有關係,最後出來一團團的,不過是一個偽裝成大歷史的,個人觀點小雜燴。


15頁

「其實是同性戀」的講法,正是把同性戀擺放在一個特殊的位置,需要重點標識,就如同科學家和女科學家,作家和女作家,多少帶有點歧視。


20頁

消滅記憶的第一個技巧,從文學轉向理論。一針見血的認識。文學總是關乎個體經驗的,是最小最小單位,最沒有樣本代表性,因而最切身的經驗。而理論看似最「寬大為懷」,最能把所有人籠絡進來,但也正因如此,是最難打動人的。能圍住最多人的圍欄,不是因為它離所有人都一樣近,而是因為它離所有人都一樣遠。這也讓我想到天空,天空就是這樣一種,離所有人都一樣遠的東西。


29頁

「如果我們的記憶,留在我們手中,那都是不得已的,那是一種情非得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