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何
可如何

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自殺與靈魂_戒惕自己專注於內在的思維精煉

靈魂探索,是一種與自然生命相矛盾的過程,它更為關注於人本,是人做為人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專注精煉內在。

這本書是「自殺與靈魂」。自殺一直發生於我們生活之中,是社會事實、一直存在。

你會看到人們的自殺結果,但你能確切地「看」到一個人的靈魂嗎?如何能從自殺的外在行為轉而探索人類的內在靈魂?作者詹姆斯‧希爾曼( James Hillman)建立「原型心理學」(archetypal psychology),是以聚焦靈魂探索為基礎。既然如此,重點許是擺在靈魂,而不是自殺;亦或藉由自殺與靈魂的辯證,彰顯靈魂探索的價值。

作者提及本書討論的主題是自殺,但卻從死亡與靈魂來探討自殺(P48)。或反過來說,與其說是探討自殺,不如說是藉由自殺這個議題,反過來探討死亡、特別是靈魂的作用。作者引用卡謬的話語:「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難題,那就是自殺。判斷生命是否值得去活,就等於回答哲學的基本疑問(P52)」。讀完後,我益發感受作者是在深究靈魂


自殺與靈魂

人們不斷討論自殺,因為自殺關聯死亡,且自殺竟能直接面對、克服死亡的恐懼。人們是到了怎樣地程度後,竟能超越死亡恐懼,選擇自殺?自殺者是怎樣思考當下的情境、賦予其意義而決定自殺?這些問號意味你要開放的看待死亡與自殺,開放地面對死亡恐懼、以及與靈魂產生怎樣地關聯?

作者在書裡說,「死亡是生命中唯一的絕對,是唯一的確定與真相」(P105),「當死亡沒有被容許在活著之時發生,生理死亡就對生命握有絕對的力量」(P108)。我們首先從死亡開始論證,死亡是生命裡唯一的肯定,即人肯定會死。如果死亡是如此的肯定,你就不應該讓生理死亡掌握絕對的力量,亦即不要讓死亡控制你、不要讓死亡的恐懼佔有你。如果你早晚會死,為何你要恐懼?因為你的肉體會消失,肉體消失就代表你不在了,即便你知道你一定會死,但正因為你會消失,你還是會懼怕。那怎麼遠離死亡的恐懼?

死亡的是肉體,如果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存在呢?

「靈魂」,從死亡為起點,開始引出了靈魂的討論,靈魂代表的是你的另一種真實存在。

但,對於靈魂,你怎麼看得出來?

作者於是憑藉「自殺」,以彰顯個人內心、或靈魂的現實存在性,所以作者說「問題不是在贊成或反對自殺,而是自殺在心理上的意義」(P77)。一個人選擇自殺,代表他的心理克服了死亡的恐懼,並且賦予自殺意義、有條理的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肉體的生命;也就是自己的內心思量結束了自己的肉體行為以此彰顯內心靈魂獨立的現實,其靈魂可以被視為獨立於肉體而存在;採用榮格的說法,靈魂是第一個人類現實,因為人類性格有追求獨特的「自我轉化能力,明確支持個體」(P152)。這表示,靈魂可以獨立於肉體,而且內在靈魂可以持續深化、轉化、發展,具有肯定性。肉體成長到一定限度便停滯,轉而病壞死亡,靈魂卻能持續深化發展,或是讓你在殘破不堪的肉體之下,讓你還是你

經過這一番「死亡」、「自殺」、「靈魂」的反覆辯證,我們能知道面對死亡這唯一的確定真相,人們唯一的肯定發展,在於你的內在、在於所謂的靈魂若是以內在靈魂來看待死亡,便是指涉你要有意識的赴死,對於死亡你能有控制權,如果從這角度來看,每一種可選擇安排的死亡都是自殺

作者從心理分析角度面對自殺議題,關心自殺對於個人的意義,他如何進行選擇,進而選擇了自殺。如果對自殺的研究使用科學化方式,「就必然越從外在來檢視」(P84),只是單純進行自殺的類型區分與探討;若從心理分析來看,對於自殺的探討則「關心的是維持與內在的聯繫」(P85),也就是向內看,看你心理想什麼、怎麼想的。

你要往內看。是關於內在體驗

作者進一步講什麼是靈魂?是內在的體驗。我們用「靈魂」字眼彰顯內在體驗過程的真實。「靈魂其實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象徵…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P88),這樣曖昧地說法,等於告訴我們靈魂是可以不斷參與、體驗、溝通、深化的;靈魂充滿未知,人們能對內在體驗過程進行持續地深度思維探索

倘若只是以醫學來處理人們的心理情況,那麼「每當治療直接忽略了體驗本身,而是急於減輕或消除之,靈魂就受了傷害。因為體驗是靈魂僅有的養分」(P62);倘若只是以神學的信仰來處理人們的心理情況,那麼「神學開始於教條,而不是事實;來自於化石經驗…」(P103);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而言,處理內在靈魂,就是體驗內在心理的過程,我們完全需要一個可持續經驗的自我活系統,而非教條信仰、也非醫學科學。要深化靈魂的探索,就要從著重內在思量的過程出發,「注意荒謬與瑣碎的細節」(P139)

我們內心應反覆思量那些世間共時性出現的種種情緒細節,去體驗、理解它,以形塑靈魂靈魂於是不死是從「經驗中建立起信仰的立場,而不是出自於教條、邏輯或實驗證據」(P113);所以當你形塑靈魂、正是在不斷體驗過程中去經驗、證悟它,由心理上肯定你自己體會的信仰,那種信仰的力量,不死不滅,金鋼不壞。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這樣吧,我完全忽略了自殺議題,都把自身思維面向靈魂的探討。

自殺並不一定是極為理性的選擇,應該說任何選擇都有情感的基礎,也有著對未知的幻想、妄想,因此作者認為精神分析者也想「了解自殺所涉及的神祕幻想」(P93);「自殺是要倉促轉化的衝動」(P119),該自殺外顯行為實則是從內在將情感慾望轉化的結果,也是「內在與外在的混淆」(P125)。這又是一個巧妙的辯證法,仍是環繞自殺行為,但從自殺行為說明人們始終於內在有著多方的幻想妄念存在,因此你若要深究你的靈魂,你自當往內關注你過往經歷過的歷史,由你本身直覺洞察那些歷程,並且善於思維情緒、夢境、及幻想,探討那些共時性的非因果時間產物我們的內心戲要比外部的動作豐富太多,諸多慾望妄念幻想甚或讓你過度勞累,遠甚於體力活。於是再進一步,作者說「放棄虛假的希望,進入真相」(P137),並 「把人際關係的容器本身消融成絕望」(P139)。

什麼是靈魂深入的探究呢?就是一步步地踏進、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境地、以及你是誰?

人,是肉體的存在才是真實嗎?才是你嗎?直到死亡才是真實嗎?你消失後才證明有你嗎?但作者論證出靈魂是真實的,那金剛不壞的活信仰才是真實、才是你,只是你的內在還是有很多妄念、幻想,那些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惡魔、怪物、奇特情境往往困擾著你,阻礙了你對關於「真」的追尋,也影響到什麼才是「你」當你剝除一層一層覆蓋的慾望幻想,剝除掉人與人互動留下的傷害與陰影,你的靈魂就越發像是一個不斷擴增的容器,裡邊越發清澈、越發有容乃大、了無所得,你的包容性就越大,那堅定的內心靈魂也就越發有著強大力量

作者指出心理分析最簡單的定義是:「探討一段人際關係中的無意識心理事件,目的是要讓它們受到意識察覺」(P164)。這一定義,就是要你善於思維,去察覺那些你未曾意識到的細節,去挖掘你內心如何受到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如何影響著你?於是你的身心用另一種關照內在的方式運作著,關注靈魂並非要你糟蹋肉體,心裡分析是「將身體視為一種經驗來觀察與傾聽;身體是轉化過程發生的容器」(P202)。你應該善用你身體與外界的感知,去體會妄念幻想對你的影響,以及營造你內在靈魂的力量

怎麼辦?這是往內,這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作者用對比方式來說明另外一種向內探究靈魂生活的可能。從自殺來看,我們若是從外在「診斷」自殺的行為,那只是一種不斷去「界定」的知識分類;但如果我們從心理分析的「辯證」去深入內在挖掘自殺的意義,那就是「擴大」(P203)。擴大的作用,是「把事物從慣常的僵硬架構中撬脫出來」(P204),因為「意義是先驗的」(P205),去除僵化結構後,先驗的意義就會跳脫出來。

怎麼說呢?我們生活的任務不是一再地進行區別,嘗試將自己劃歸於這個類型或那個類型;我們生活的任務是面對自己種種既有的、難以自拔的慣性行為與妄想,像是不斷地抽菸這種行為,你開始思考為什麼你需要抽菸?如果你去除這樣的慣性行為後,你能有什麼意義?我們的靈魂或許本來就擁有許多廣大的意義與信仰,那些善的、真的,只是我們被慾念蒙蔽了…保羅在【羅馬書】提:「因為我們被希望拯救;但看得到的希望不是希望;因為如果看得到,還需要希望嗎?但如果我們所希望的是看不到的,我們就必須耐心等待。」(P211)慾望太容易掌握你了,若你要深刻地挖掘靈魂,你需要時間,你需要摸索,充滿未知。或許在等待的、體驗的過程裡,你會突然意識到你的心靈擴大了,去除僵化的解放過程,你自然能夠「開朗」

這樣往內著重意識思量的生活方式,該怎麼做?你「需要毅力與專注」(P221)。往外的攫取,一般都太著重所謂的成長、增加、擴大生產力等量化指標,如同經濟的GDP一般,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擴張狀態下,資源的掠奪、人類生存環境的不堪也越加嚴重;反之,往內的生活方式,重視靈魂質化的精煉,而非外在量化的成長;作者最終究竟提及了佛陀(P223),這本書訴說著心理分析、訴說著自殺、訴說著死亡,但究竟與佛教的思想多所契合,心靈、或靈魂的成長,是一種與自然生命相矛盾的成長,它並非自然性,它更為關注於人本的動力,是人做為人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精煉內在,而非外部的生產與擁有馬克思從生產為基礎論證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那不是唯物,而是辯證唯物,從生產面思考哲學問題,思考生產背後的社會性,那仍是思想與對人類情感的精煉,那是人做為人方能做的事情所以要時時戒惕自己,須時時專注關照靈魂,時時專注思維那些妄想慣性帶來的情緒困擾,確立自己的信仰

人與人總是連結的。你總是要單獨的面對自己的內在,但是它者的善意與啟蒙,畢竟對你的自我審視產生幫助,作者稱為移情(transference),那是人與人的結盟(P58),情感連結。「我們不為彼此的生死負責;每個人的生死是屬於他自己的。但我們對自己的參與要負責。」(P130)。我想,追求善與真的一群人,能彼此信任、一同超越封閉架構,將能一同展開容納更廣的靈魂,而且讓彼此的靈魂聯繫、共同體驗既有的先驗意義,一同證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