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何
可如何

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對自己的探索就是對於社會未來的解答,幫助別人成長,也正是解放社會。

榮格把現代心理學與長時段以往至今的宗教信仰等兩件事理擺在一起看,訴說這兩件事理的關聯,如同一位魔術師叫醒【心理學】與【宗教】兩位人師,讓他們彼此對話。其實【心理學】,是指榮格的心理學,我想可以直接說成是榮格與過往宗教聖哲遺留下的信仰所進行的對話。這不是理性社會科學對待傳統宗教信仰之間的差別論述,榮格其實在將自己與所謂的宗教信仰進行同化。

如果你想了解榮格是怎麼與宗教對話,怎麼認識宗教的,你只要想像你心裡會有一個不斷擴大的同心圓圖像你會不斷用肯定的態度擴大自己理解與認同的層次,而不是進行區別、不是分別我與你,而是選擇包容。所以讀本書時,你能體會到什麼是對自我人生的反芻:經驗人事物,反省經驗到的那些事件,理解它,然後產生正向肯定的同化,再作為你人生的信仰


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從本書而言,我不確定一個人內心的同心圓能否在最終超越整個世界,亦或是你最終就等於一個最大的存在、等於神、或貼近於神。如果那個同心圓境界最終才是真實的、心靈的唯一存在,那麼祂或許是超越「現實世界」的。

以往至今,聖哲不斷將心靈體驗精煉昇華後、又在其成為僵固教條之前,人們的宗教探索即是一連串的心靈探險歷程;而榮格提的心理學,也正是作為一門學科進行心靈歷程的探索。所以他是從經驗出發,他對宗教的對話,也是他自身心靈的經歷。把宗教與心理學擺在一起看,很適合,就如同把宗教與社會學擺在一起看,也很適合。如果你以同心圓圖形角度來思維,會發現怎樣都是適切的,宗教、心理、社會其實最終都在解決人類心靈層次的問題。將範圍縮到最小,是關於你個人的個體化,擴張到大一些的範疇,可關聯整個社會組織制度行動對集體心靈的互為影響;或許你(妳)可以求智慧而能擴張得更大,看到更多整合心靈上運作的可能,如同與大宇宙、大歷史的非凡連結。


榮格很辛苦,這本書是演講集,他在演講裡需要一再地陳述人類的心靈是存在的。不斷崇尚科學的現代,或是不斷鬥爭發展、工業化、商業化的時代,誰還會認為自己有個確實存在的心靈呢?人們不在乎那些肉眼看不到的事物,人們不願意深刻地在乎自己的存在。所以榮格才要費勁地訴說心靈的存在。他說人類的心靈是一種存在的現象,心靈會不斷處理相關的情況與事件,處理「事實」【fact】、面對「真相」【truth】(P13);我們對於物質的認識,都是基於感官所認知到的心理意象【psychic image】。

榮格很尊重他自己、很尊重你、很尊重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感官經驗都是寶貴的,而那些感官經驗的種種體驗會不斷形塑你的心靈,而每個心靈的存在都有特殊性、都有意義、也都能有正向的作為。於是每一個你,可以去經驗什麼才是究竟真實?什麼又是虛幻?什麼才是你?你究竟是誰?如果每個人都不能認清自己,你又如何能真正認識所處的社會與他人呢?


現在我們可以把兩個概念放在一起看,「心靈」與「經驗」,你的心靈可以從經驗出發,不斷地去體驗事物。你不只從你人生的外部取得經驗,你還要往你的內在不斷探索與積累經驗,形塑你的人生思維、態度、智慧。宗教就是如此,榮格提及保羅的皈依,保羅能懷抱信任、忠誠、信心,能意識受到聖秘經驗所產生的改變,形成特殊態度(P16),依據這個態度,意味著你會戒慎思量、服膺於某種動能,去做你認為該做的事情。所以沒有永遠不變的宗教,但不代表沒有永遠不變的真理。宗教傳統可能成為教條、成為冥頑不靈的東西、成為不可解的死結,但你的心靈是靈活的,是可經驗的。關鍵是你要往你的心看,往內,經驗它,經驗那些內在的心靈現象與問題,思考它、理解它、驗證它。


所以第一,關於心靈,是可以經驗與發展的。請你不要浪費了人生美好時光。


你的心靈有諸多難題需要面對。像是幻想、妄想。我會幻想、你會幻想,有時半夢半醒,都不知腦袋裡裝的東西到底是幻想還是真實?既然心靈是存在的,我們便要正視心靈所擁有的美麗與哀愁,心靈的存在有其內容,而這些內容有需要釐清的部分,有未知的部分,要不然我們就無需經驗心靈。其中幻想是形塑心靈內容的物件之一,榮格指出它們的真實性、傷害性或危險性,與真實條件並無二致(P23),更何況這些幻想與執念會彼此互相影響;你的幻想,可能會影響到我,我的想像與夢想也可能影響到你,這形成相互投射【mutual projection】(P124)幻覺,而使得群聚的人們產生的問題變得極為棘手、且深具毒害。比方納粹興起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符號深印人心,集體心靈蒙上種族屠殺意念,對人類世界的發展幻想成為真實,卻也生靈塗炭。

如果加上長時段時間因素,影響更深。

人類過去總會影響現在,也影響未來,如新納粹(Neo-Nazi)誕生。各種人類對諸多幻想的莫名詮釋,邪魔歪道,容易讓人形成顛倒真理、顛倒幻想為真的情況。你在心靈上也就必須一再地思考究竟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你?你是誰?我認同那些集體信仰嗎?


所以第二,心靈必定經驗幻想與真實,不斷雜生的意念需要處理。

怎麼辦?

我們用了早已老套的方法,追求未知,取得智慧。榮格用「無意識」這三個字來說明人類心靈的未知。這是他提出的方便假設,就是那些完全不知道、根本意識不到(P61)的東西。人類心靈的未知層面,是累積的、連續的、歷史的、原來存在卻在你個人心靈是沒有意識到的。講起來很玄,榮格等於以思辨歷程來開展人如何能進行心靈的體驗與昇華。


請記得同心圓圖像的認識概念。現在需要說明榮格的想法。

在每一個活生生的精神有機體【mental organism】之內,就是指人類這個物種,人類心靈體驗後的歷史,正是存放於人類自身,而不是保存在知識典籍裡。奇怪了,既然存放在人類有機體本身裡,為什麼我們無法知道,而被視為無意識呢

榮格辯證的想法在於,如果你把每個人的內心心靈成長只是視為純粹的個人事務、或只是以個人觀點加以解釋,乃是致命性的錯誤(P27)。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探討自己的心靈議題,你就不應該只是從自己能意識到的層次來看自己,你必須從人類總體的存在來看待自己的發展。於是榮格要我們設想一個高層自我【superordinated self】,它指涉整體、無窮、難以定義的心靈人格核心,一個絕對總體性【absolute totality】高層自我,既然有這樣的屬於人類總體的高層自我存在,那麼它必然需要包含到你沒有被經驗到的部分(P63)。

高層自我就是大圈圈,而你就是大圈圈裏面的小圈圈(P61),也正因為這樣,所以你有未知的部分有待去發掘。這就是榮格同心圓圖像的認識概念,部分的集合不是整體,而是你要體悟這個整體。對於榮格而言,那個高層自我是一種人類精神上的先決條件(P136),是某種遺傳素質吧,存在你這個有機物種裡,但你沒法意識到,必須經由後天體驗,也許可能在你的有機體裡能再生出相同觀念的東西。

榮格指出的這個高層自我,或許還有其他說法,也可能在過往的宗教中也訴說過,比如自性(P122)這個字眼,這也意味著那個整體無窮的高層自我,其實具有先驗性、原初性,也就是它本來就存在,只是你需要探源,把它証驗出來


這又關乎你是誰?未知部分的探索,關聯於你的體驗,以及你如何成為你。於是榮格又用一種說法來呈現對於無意識的探索其實非常需要,因為高層心靈所到達的地方,如同海洋廣闊又深遠(P125),超出個人意識界線,而個人意識只是汪洋中的孤島。這種探本溯源,發現自身真心本性的說法,還真的一點都不陌生,佛教也是這麼說的。真正的心靈證成,信仰的價值,居然是往心靈深處探索,才能發現整體,而非往外部追求。然後你能體會那些整體本性上的既存形式,如榮格稱為「原型」【archetype】的概念,某些動機會以幾乎完全相同的形式重複出現,並形成人類神話的組成要素(P79)。你可以說那些是人類的集體意識,因此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運用人類長時段留存下來的神話元素,可以用來了解你自己。當你往內面對自己的同時,其實你也在面對群眾的力量、面對人類集體的心靈。


這樣的思辨想法說明,是需要篇幅的,榮格費心的陳述這些辯證,讓你願意相信他。在相信他之後,我們知道心靈需要探索未知以取得智慧,但要怎麼探求?也是老方法,直覺【intuition】透過直覺,你必須向內看,格外專注自身,去經驗你自己,這絕不是說你是自我中心的、為所欲為的,反之,你要高度自我控制自己,避免自我膨脹和解離(P128),亦即在謹慎的面對自己的經驗中,能仔細思考反芻這些經驗,然後對自己的經驗有足夠的虔信忠誠,讓自己可以緊握或持續這些經驗(P66),以成為自己的人生態度與行為準則


所以第三,你要往內面對自身心靈的未知探索,直觀、謹慎的思維反芻這些心靈經驗,掌握這些經驗為你所用。


這個演講,榮格也沒法具體條列直覺面對心靈的方法,不過他藉由他心理學的專業,用認真對待了解夢境的方式,來告訴你該如何面對、體驗那些未知的心靈部分,進而成就自己。夢境呈現出那種具連續性的無意識過程,是一連串無意識事件之間的可見連結(P50)。你可以從夢境情節,發現有別於自身原有的、未知的力量(P29)、或是自己不清楚的執念(P35),但凡這些有影響力的未知心靈,就是需要你去面對體驗了解的。高層心靈有著原初存在,這也代表人類負面的恐懼陰影,也一樣背負在我們身上,即便我們自身還未發現,我們必須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找出一條路【道】,方有可能擺脫負擔。


那種高層自我、亦或是深層的陰影恐懼所帶來的本能力量,若受到呼喚,難以預期會帶來什麼結果。對個人是如此,對社會也是如此。社會學家涂爾幹指出社會事實只能由社會事實來解釋,社會整體作為一個有機體並非是個人部分的集合。但如榮格提及的,若是一個人有機體的本來自性就是一個高層有機體的最大整體,那麼對自己的探索就是對於社會未來的解答,幫助別人成長,也正是解放社會。榮格說集體事實只有整體態度轉變方可帶來解決,而此等轉變的開始,並不是宣傳、群眾集會或者暴力手段,而是始於個人的內在轉變,唯有此種個人轉變漸漸匯聚起來,方能創造出集體的解決之道(P117),其意義正在於此。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另一位社會學家韋伯對於鐵的牢籠的省思,科層體制理性化對人類的控制,其發現並非充滿無奈,其解決方式也無法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模式、只藉由批判就能解放,而是我們需要一個心靈成長的社會,讓每個人能以肯定句的方式走向美好的轉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