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何
可如何

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差異與重複

2020年結束,全球新冠病毒所帶來的瘟疫仍然蔓延,相應地卻是我內心伸展最大的一年。閱讀這本「差異與重複」,期間從2020年跨越2021年,充滿難以言喻的喜愛,跨年徵兆亦或表示是對自己內心的梳理契機。該書導讀者提及過去至今我一直喜愛的一本小書聖保羅:普世主義的基礎之作者阿蘭.巴迪烏(Alain Badiou),那本書彰顯神聖一般性總來自包容多樣的特殊性;從這角度切入,我之所以閱讀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品,也「情有可原」;巴迪烏說到,「未來的當代,彷彿德勒茲的革命即將到來」(頁16)。

革了我的命,倒是真的。


差異與重複

你覺得作為一個人,要賦與你的生命什麼任務?

關於生命的任務

如若不曾想過這問題,但你日常生活裡一定會做許多事,很多作為也不斷重複。每天,除假日以外,我保持一定慣性,在一定時間於高速公路上奔馳,一般這樣的重複作為,你也不會探討是否有些什麼意義。我們人類世界的構成是這樣的,所有人都不斷重複諸多作為、總是四散分布於各種空間,且重複作為都在一定時空裡共存(頁47)。

我們就從最一般的、微觀重複作為來看待。這是美好的起點,你日常生活裡的重複作為,突然經由德勒茲、竟是「正襟危坐」似的看待它。你會不會覺得,關於一些重複作為,總有個典範讓你依循?像是掃地,怎麼掃地才是好的?

從微觀作為看起,初步設定極為要緊。

關於任何重複作為,不應指涉有個唯一典範存在那兒,然後我們單純複製、仿效這樣的作為就好。反之,德勒茲提醒,人們在做這些微觀重複作為的最大危險,就是我們認為有一個「高尚的」典範,甚至,一個「高尚的」靈魂讓我們依循。沒有這樣應然的典範存在,也沒有一位究極的完人、聖者存在,這世界也從不是這樣運作。

那麼從微觀重複作為看起,關於生命任務,我們不能依循典範、不能依循超人、怎麼辦?作者認為應當體現最高地「正面積極」原則(頁82)如何發揮每個人自由意志的正面力量,從克服諸多恐懼、乃至死亡的最終恐懼做起,成就自我與他者的生命旅程,完成你生命的任務

我們先從重複的作為開始。


一、 重複:無概念的差異


你覺得重複的作為是如何產生?它一定不是依據某種既定的概念或是規則。除非你被剝削、你是奴隸,你無法依據你的意志行為做事,你必須被迫服從規則…,那麼,你是不快樂的。

重複作為起自情感。我與老婆早上一同品嘗咖啡,那是因為愛而擁有的每日重複作為,是美好。每個人可能的重複作為亦出自偶然。我因為某日喝了杯咖啡而接受它,開始了每日飲用咖啡的重複作為。既然,人們各種不同的重複作為都來自每人特有的情感與偶然性,那麼諸多重複作為便沒法替代。你喝咖啡是為了商業交易目的,我喝咖啡是為了家庭。其實每一次重複作為都無法取代(頁53);我與老婆每早共飲咖啡的重複作為,多少都產生變異,老婆今日加了肉桂粉,我昨日用了冰塊,我們的心情也並無一致。

至此,我們看出來,感性偶然性是重要的。這樣的重要性在於對人類生命的肯定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死亡,而是肯定自己的生命。

因為感性,讓每個人在「個體化」成長過程中更為穩固能與他人(他者)經由情感聯繫組成結構(頁513),凝聚所有的偶然(頁379),使諸多偶然獲得肯定

我因認識你而讀詩,不是因獨裁者的命令而讀詩;也許歷史上已有多人讀過這首詩,所以你的讀誦是重複作為,我的讀誦亦是重複作為,但你重複的作為無法取代,我的讀詩因你而起,於是成為我與你特有的關係,由於讀詩的偶然、讓我倆聚合;你因讀詩而創作一首歌曲,重複的作為產生差異,別人不一定因為讀了這首詩而有所創作。

重複作為具有特殊性。凝聚所有偶然,就是凝聚各種特殊性。

我們一再做出重複作為,但每次頗為相似的重複作為都有轉機;「一切對一切起反作用、一切與一切相像」(頁55)。孩子每天練習游泳,在每天相似地練習中,會因自身渴望而修正游泳姿勢,反對一位昨日游泳的你,讓你精熟、深化這項運動技藝,讓你游泳姿勢修正到更適合於你,因你是特殊、獨一無二的存在。

要面對生命任務,就要面對這些微觀、重複作為,自由意志會作用於這些重複作為之上。

現在,我們要更深入地從人們內在動力學角度來看重複作為,看出自由意志力量的作用。

力量不是來自外部,是內在。我有意志力開闢一條道路(頁65)去修正那些重複作為。我以意志反抗既有規範、能自由選擇、面對現實考驗、並生成例外地創造(頁59-60)。一間大公司有著組織上的規範所產生的重複作為,像是每年度都有職員考評作為。難道考評制度所產生的重複作為沒法改變?是的,一定要對職員進行考評,但對每年這樣的重複作為是可以改變的,你可以選擇不同方式調整考評作為,將這一套重複作為進行創新,並且在現實行動中考驗這樣的創新是否合適。

由你的內在動力來改變現實,是魔法。這般魔法,關聯每個人的內在精神、意志、信仰;別小看內在力量,起自內在動力可無限綿延(頁66),在歷史上創發出新穎事物;同時每個人重複作為下的差別樣態,也會因為這樣的內在力量而連繫(頁68)。

任何事物發展的關鍵,總歸是人

不過,這沒有偏向唯心論。

每個人的重複作為,都基於每個人直觀上的有限理解,這是純粹事實(頁71)。

你讀詩,你的理解自然基於你既有的知識基礎與感受氛圍,每個人對相同一首詩的體會,深淺不一,每人讀詩後產生的啟發與創造層次也不同,即便兩人都因讀詩而創作出一首歌,層次美感也一定有差異。這樣,每個人有限理解下的重複作為會相互「彌補」(頁72),讓重複作為不斷累積成一個巨大力量延續下去

你讀詩有不懂之處,但卻是我理解的地方,相互切磋琢磨,便能有共同感知,甚至能藉文字、語言讓跨世代人群知曉。重複作為之所以能獲得肯定,是因為能獲得「迴響」(頁73)。我經由記憶慣習(頁73)彈奏這首鋼琴曲給你、或自己聽,再看看你、或自己能給我什麼樣回饋?你或自己透過想像連結、與自我凝思,也許對這首鋼琴曲,就能創造一些新體驗、與進階的彈奏法。

重複作為的內容是什麼?是在行動中將各元素進行建構、組成。各元素細微轉變,會促成整體內容形變(頁78);這也包括行動者自身的移情(頁81)。

一首樂曲,我們現在要再現出來,於重複嘗試的作為中,會因不同樂器元素、儘管是些微改變,而呈現出不同的表達與展演結果,甚至影響演奏者的情感表達、及觀眾的不同感受;對於樂曲各元素的重複轉變嘗試,便是重複作為的表現。元素增減變化,是一再地嘗試引入失衡、不穩定性(頁82),欲求變形。

外顯的重複作為,其實是內在理念(頁81)的創造與調整,使重複作為產生不同節奏(頁81)的演化運動。我們可以說重複行為是學習,它不是單純仿效,是善於傳播異質、待發展的跡象(頁88)、於思想上促發一種不同典型的未知能力(頁278);重複行為應展現特異性亦即包含差異,是隨動態時空不斷持續的創造性運動(頁89)。重複作為,就是要展現無概念差異狀態(頁91),不是在相同概念下進行重複行為,而且這樣的差異狀態是豐富、過剩的(頁90)。

比方,我們重複製造電動車的作為,其內在理念可能是為了環境永續。那是因全球暖化時空條件而造成的人類演化與學習,隨地球環境惡化,我們可能會持續散播一些促成永續發展的相關元素理念,並且不節制的豐富那些永續發展的諸多理念,進而產生一波接著一波地創造運動。我們因為這些理念發展,開始培養出人類未知的相關技術與能力,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基於石化世紀的生活概念來看待永續發展,我們必須不斷地創新差異,以不斷地製造電動車、綠色能源、環保裝置…等,過去千萬年人們想都沒想過的事情。理念的過剩,是美好的;資本主義市場產品過剩,是悲哀的

這種重複作為的確定,背後有方法論的改變;這樣的形而上思考,能解決我的方法論焦慮,算是解放。

1、辯證法造成的反思,沒有任何新穎性,只是批判既有現況,讓你更焦慮。德勒茲提及辯證法探討問題核心的內在矛盾,只有單一中心,它反覆探討卻無法產生包容與多元(頁140);辯證法是負面否定,它僅關聯限制、對立、保守(頁440)。德勒茲舉了例子,他對馬克思說:「矛盾不是無產階級的武器,倒不如說是資產階級為自己辯護和保護自己的方式,在陰影背後維持著其決定問題之意圖。人們並沒有『解決』矛盾,只是藉由制服了僅於矛盾裡投射其陰影的問題,而使矛盾消散(頁493)」。圍繞著單一核心進行辯證,只是陡增焦慮,沒有新意

2、微觀地重複作為有其意義,它不是簡單模仿,而是從每人重複作為中創造新意,於是你日常生活裡的慣習動作都有創新可能,即便是細緻微小的個人作為也具有意義。因為重複作為就是在區分化(頁415),這樣的作為可以改變時間節奏、凝聚特異價值,製造空間多樣化所以我應珍視每項重複作為,我的焦慮是假問題造成,也造成我對重複作為的輕視,如若走偏,我將是鬼,而非人

我作出第一回小結:生命的任務是重複作為,以感性面對偶然,以自身意志面對現實限制與考驗,將各種不穩定元素加入、重新組構,選擇創造出適應當下時空環境節奏的理念,取得回響,進而能傳播異質元素與潛藏能力,為個體化的自我、為大我所用


二、 差異:走入唯一的肯定


重複的作為,是為了創造差異。但這是一個怎樣的「差異」?

對差異狀態的尋求,我們必須從一個先驗的認識作為起點,那就是「唯一」(頁98)。

我們不斷經由重複作為製造差異,這些差異之所以如此豐富,在於特殊性之間能彼此連結。為什麼在不斷劃分、不斷辨識的製造差異下,差異間能彼此互相影響、且又能持續製造差異?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個「唯一」之中,且彼此相互連結。這個「唯一」能不規則擴張,每個個體、連同先驗唯一,都能學習成長。差異,就是「唯一」的起源,且諸差異彼此聯繫共存(頁258)。

德勒茲於是把微觀社會學建架在宇宙論上(頁179)!

任何謂語都與「唯一」、「存有」有著內在關係(頁494)。

我們可以條列說明先驗「唯一」對於製造差異的重要性。

1、  「唯一」提供兩種功能,一是「共知」(頁108),使眾人基於共同認識基礎,進行一同或個別地發展;一是「良向」(頁108),即眾人有共同努力的方向。於是人群有了判斷、反思。我們能彼此建立合作的基礎,並先朝一個彼此認同的方向前進,道理如此

2、  「唯一」的存在,表示「唯一」對所有既存事物是平等的,但所有事物自身則不均等。「唯一」的先驗存在,讓每個人的差異個體化過程具有意義;因為「唯一」就是差異,存有就是差異自身(頁157),差異即是唯一。意思是「唯一」是一個場域,它讓每個人能個體化發展,且遍布四處(頁210);「唯一」正是有機建構的場域(頁400)。如果是這樣,「一本書即是一個宇宙、宇宙就是一本書」(頁254);你大可說,你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你。你的孩子心靈正在成長,你的心靈又何嘗不在持續發展?每個人的心靈都在持續增加他們各自的豐富性,而且人與人彼此之間也互相影響;如果你的個體化發展越貼近一個「大我」,你越能與更多人的心靈產生共鳴與體會,你的心靈就越接近一個完整的「大我」,很可能你恆等於承載的宇宙。

3、  「唯一」有容乃大,「唯一」本身即是差異,它包容諸多差異,且差異間彼此產生動力(頁114),藉此開展全部力量。所以各種差異樣態間會不斷產生關係,形成再生產性綜合,並進一步產生大家所熟悉的慣習(頁211)作為。你教會一位外國人使用筷子,他在日常生活裡習慣的運用它,因此增強了你與他之間的互動,品嘗華人料理,學習華人美食,享受華人文化生活,這便是包容的力量

4、  「唯一」能讓異質連結、內部共振(頁246)使共通理念續存(頁118)。理念存在於唯一,它是一種無限的持續性場域,懷有一種追求無限完整確定性的思想典範(頁334)。於是不斷包容越多差異,將諸多不確定性融入,劃分出確定性;理念亦在此呈現多樣化、且複合共存(頁361)。理念源自情感,有著憤怒兩面,愛意味著確定與連貫、憤怒意味著革命與爆裂(頁367)。我們先前說道這世界上沒有唯一的典範可追尋,但「唯一」的場域呈現出對理想典範的無限追求。我們渴望活在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有「禮運大同篇」這樣的理念留存,它千百年來持續存在,甚至讓許人產生共鳴,也許讓各世代人們去嚮往這樣的理念。我們也許基於愛,透過慈善福利方式逐漸建構出這樣的理念社會,我們也可以基於對現存社會不公不義的憤怒方式,進行革命,促成大同世界的到來,以追求那種無限、無止盡典範的可能。意思在此。

5、  「唯一」的存在是差異的洞穴(頁389),讓我們以差異思考相同,進行差異選擇(頁120)而能無限開展(頁122)。想像這個宇宙是一個巨大的容器,每個人都在這容器中不斷學習與開展各自與彼此的生活。你有你的生活興趣,我有我的主張,我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生活境遇;彼此間基於各自的發展差異認識彼此,找出可能共同具有的面向,從中選擇我們一起生活的路線,開展更多可能。內在差異拓展就如同深入未知幽暗洞穴,充滿可能。

6、  體驗榮格的共時性(頁123)。我與你在某個時空基礎上同時發生、發展、變化,這樣的共時狀態所引發的偶然,有其意義;因為唯一,使得我們能將諸多差異理念有所會聚(頁123)、回歸(頁203),以及讓世界有著可共同構成性(頁131)。當你正在想著騎腳踏車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休閒活動、該學學時,正好有個人騎腳踏車在你面前被車撞了,這樣的共時性偶然,是否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你又如何發揮想像力找出共時性下的內在關係?


從「唯一」的先驗認識,差異於是成為重複作為的起點與終點(頁93),是重複作為的合理化目的「差異」關於內在本質、理念(頁94),是一種經驗(頁135)狀態,這樣的狀態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人們談及各種元素連結,與辨識確定性時的一種狀態(頁98)。差異是自由選擇、深度挖掘;如同你見到冰山一角,你必須探索海平面下的冰山之深層面向,往內深化,創造差異,再輻射更多的差異樣態,將其連結成一個圓,象徵著眾人或個體遵循的一種慣習、循環、或是概念、神話(頁154),一個網狀系統。這樣一個圓,是面對實在經驗(頁165)產生出來的,它不是依據既有概念原則發展而來,那樣太過死板。差異樣態的建立,不是平面的負面否定,不是你正義、我邪惡的對立;反之,是立體的,差異樣態間彼此增長互動,由一個差異樣態深掘另一個差異樣態,產生連結,增強互動(頁135-136)。


立體認識與深化

舉例說明吧,彷彿在寫一封情書,關於愛情:

我是鋼琴手,在人生發展階段逐漸意識到我的特殊性,我希望藉由鋼琴彈出海洋般地氛圍,我確定對於海洋的追尋是推展我音樂人生的一個重要理念,沒有任何人命令我,這是我在人生中經驗出來的。當然,我一樣在人生中遇見了妳。妳是小提琴手。這世界絕對不是如此:有了鋼琴手、就不能有小提琴手。查爾達斯樂曲為什麼只能由鋼琴演奏?小提琴也可以。妳的小提琴技法深深地吸引我,我想要進一步了解妳,我重複看著妳的指法,拉弦技巧,對我過往反覆的鋼琴彈奏有了啟發。我想我可以跟妳合奏,我們每日共同重複合作行為,我知道我熱愛海,但是海,也象徵著妳,女性,象徵著包容,亦代表妳成就了我,妳讓我有了昇華的力量。我們辦了一場演奏會,我愛上妳,我們一起走在音樂的發展路上,我們慣習的重複著音樂神話,卻也從中體驗創新…。

以下我要提及差異與肯定的關聯。如德勒茲般之不斷迴旋論述

差異本身是肯定(頁138),而不是否定;因為差異的正向肯定,於是創造嶄新運動,而不是只有負面否定;差異才是真正內容,不是否定,我們不是為了否定而否定,差異本身就值得肯定;對於各種差異、多元、距離等,我們始終要抱持肯定(頁141),肯定才能接續綿延,讓多元性、多視角能重疊與共存(頁144)。這樣豐富且多元之差異,使得差異間彼此創新深化彼此有差異、彼此有距離,卻又能接續,這本身就值得肯定;差異雖來自否定,但那是為了挖掘深度,以成就肯定本身,而不是為了否定自身。當差異創立,就是確定它、肯定它,你必須展現意圖、勇氣、品德,讓大家參與(頁499);因為世界本身就是差異(頁451),一切皆取自不對稱,且不斷反射差異之差異(頁451)。

這樣的迴旋論述讓我放棄否定

我從此以為:人生就是肯定句

或許我可以說說人生理想的心靈雞湯文:

我與你維持距離,是因為我要尊重你的不同,讓你保有屬於你的發展空間,就如同你保有我的發展空間一樣,於是我看到你,你也看見我。有時我會認為你的一些作法是不適當的,但那是為了要肯定你的整體成就,以及請更多人能為你喝采,讓大家能一同邁向共同的理想。我們一直在指向未來的道路上。

我作出第二回小結:差異是重複作為的目的,是在經驗上進行各種元素鏈結、辨識與確定的狀態。各個差異狀態間呈現立體關係,一個樣態會深掘另一個樣態,讓諸多差異樣態深化,使得多元性不斷重疊、共存,讓所有人參與、走向肯定的道路上。


三、   差異與重複


現在,我們要問,應該怎麼細緻地做到重複作為以彰顯差異狀態

感受偶然性經驗(A)

重複作為的開始起自情感,且具偶然性。偶然性與感受(作者用「被動」字眼,頁213)結合,意味在種種不同情感調性下彼此相遇、領會跡象(頁283)、產生鏈結與意義。你要有個態度,個人內在順隨情感,在面對具體經驗時,投身你的主觀先決條件、拒絕客觀先決條件(頁266),於過程中注意偶發事件以體會意義(頁292),進而讓某一能力與其他能力相通(頁374)。提醒一下,「能力」這說法,德勒茲說明它不是科學概念,反之是先驗原則(頁450)。

你可能因為喜愛大海,而在賞鯨之旅偶然地接觸環保組織;你體驗與接觸相關人事物,順隨你的喜悅擴大了你對海洋與動物保育的認知;你並沒有因為你既有的職業與生活地區等外在客觀條件而困擾你;你只是把你擁有的主觀個人特質條件充分的投入到你喜歡的人事物之上;你擁有設計的美感,你決定投入該組織,將重複作為投入你熱愛的海洋…。

選擇不同層次的提問(B)

感受可以深入,你擁有從不同層級看待既有事物慣習之自由意識;你之所以自由,在於你能挑選層級(頁190)。我們不能總在一個層級上看待事物;對不同層級的感受結合你本身的慾望,將形成提問的力量(頁227);這意味起自情感而發展出的意義存在於問題自身(頁312);而起自情感所產生的提問力量,也是自由的表現(頁228)。問題總在情感、事件、意外的一方(頁362),問題也總是涉及偶發事件內在深層情感的複合關係(頁322)之中。問題的形成基於當時現實的時空條件狀態,是在一定條件與運動的場域裡體現(頁324);發問是視野水平(頁511)的展現,是差異與距離的開始,是面對現實的考驗與選擇(頁320)。「真正重大的問題只在當它可被解決的情況下才會被提出」,問題必須關聯於迫切的需要、實際經驗與行動(頁315),它無法脫離人們的決心(頁378)。辯證法只是提問的技術而已(頁316),需用在內在關係探討上,而不是基於權力奪取而落於持續負面的否定(頁323);正義者戰爭最高權力的征服,不在於負面否定,而在於決定問題(頁396)。

比方,你要以西方展演的角度、亦或是以東方身心修養的角度來提出東方音樂的發展問題,是你的自由,這決定你提問與發展的層次。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要以房市為主,還是以綠能為主,這是一個層次的問題;一個國家是否一定要求得不斷地經濟發展,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問題的提出,很顯然地跟現有地球實際情況有所關聯,也跟你生活的迫切性有關。如果沒有全球暖化的情況,你不一定會提出永續發展的問題;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剩的情況,你不一定會提出是否一定要經濟增長的問題。問題的提出,代表你對現實進行選擇的決心,也彰顯出你自身的權力。當你提出為什麼一定要有帝王的存在時,某一天帝王的權力可能便瞬間消失;因為越來越多人決心解決這個問題,面對現實作出了抉擇。

最怕的是你被蒙騙,處在假問題裡。馬克思提的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種荒謬,一種社會幻象(頁395),他提醒我們可能活在幻象裡;我們自然也常處在假問題中、造假的畸形關係中,這使得根本問題逃離了意識(頁395),當你被假問題牽著走,你也失去了自己的權力。

善用收縮與想像力進行凝思與編織(C)

在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中,在各種不同維度的空間中,你會在一個時空點上展現出你收縮的力量——跨界綜合感受(作者提出被動綜合,頁169),並結合想像力將各種元素(包含各種記憶的碎片,頁221;各種不均等元素,頁147)形塑出深印你內在的印象、象徵、形象(頁201);想像力可以貫穿領域、秩序、層次(頁414)。接著你的自我經理解、反思等去進行深入凝思,並加以編織成你想要的作為(頁170)。這是一種有機的綜合感知,可進行深度挖掘,將語言符號綜整,包容異質(頁173)。經想像力綜合後以進行凝思的精神,在於能篩選(頁177)某些嶄新的事物;或是呈現一種差異區分化的方式,卻反而把差異與差異聯繫起來(頁245)作者提出的被動綜合說法,就在於每個人應該重視偶然性,去感受現實經驗,然後返身凝視自我(頁505),再轉為主動以編織重複作為

比方,你坐在面向花園的落地窗前,觀賞初春庭院美景。你突然憶起小時候母親抱你賞花的情景,以及日本動漫場景的某些片段,這些記憶碎片與當下氛圍,使你開始做出一些細微的差異區分,它們彼此間的確有著相同與不同處;不過在那一刻的、那個空間維度下,你把初春、賞花、母親、動漫氛圍等都融合在一處上頭,把這些彼此間的差異都聯繫起來,開始你天馬行空的想像。你嘗試把那個想像出來的、沒有名字的花以及另類的氛圍給畫了出來,再給它個名稱。這朵花是你內心各種語言符號綜整編織的結果,一種創意。

理念內化、行動再現、迴盪共振(D)

更重要的在於內化。當你製造出差異狀態,在於你具有某種確定性,讓實在的經驗形構出一種內在的生成(頁306),而且你能內化於你、你們、乃至唯一存有的思想之中,形成理念的綿延;人類超越死亡與恐懼的偉大暨肯定性也在於此;一種針對指定客體產生彼此聯繫,而使你自我超越的理念式意義(頁307)。「理念」是將各種元素結構起來(內在多重性形塑的結構,頁356),將具有的能力化為行動。「意義」是對「理念」的描述,「概念」與「涵義」則受到條件限制(頁308)。比方一種社會理念,它可量化、可質化、也有潛在力量,是一種多樣性技藝的規劃呈現,是面對現實的社會需要,因著特殊場域條件而引發(頁361);《政治經濟學批判》名句是最好的說明:人類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頁361)。

理念內化後,採取行動,介入現實(頁223),面對現實性考驗(頁214),將理念現實化(頁456)。這樣的重複性作為之細緻作法,不具有應然性(頁214),沒有一定標準(頁495);因為開始是偶然性的,因此也不會產生出僵化的不變原則;反之,會形成超越(頁215)。而理念結構由諸關係元素組成,會隨著行動的時間節奏進行動態化演變(頁399)。當然理念行動體現於個體化場域中,各種不同強度的個體化系列表現其實包覆諸多理念殊異,使彼此迴盪共振這些理想關係,產生更為大我之意圖與力量去進行發展(頁509)。人們透過語言與行動以彰顯這些迴盪共振理念關係的價值,突顯內部共振系統之權力(頁482)。於超越過後,進入未來,演化進入到新局面,形成另一個慣習的圓,這樣的樣態成為常態,而與最大的唯一融合

比方,你宣揚一種孤獨的理念,這個理念是你親身體驗而來,並沒有受到既有世俗一般概念的影響,或許一般世俗者認為孤獨的概念,就是一種寂寞的行為狀態。但是你開始想像各種孤獨的可能元素,像是孤獨還是需要社會性、孤獨需要愛自己的能力、孤獨不是寂寞,卻是一種無他人涉入的狀態。你開始在現實中實踐你孤獨的行為。你總在一些時間流裡,經驗那種無他人涉入的孤獨狀態,而你認為這樣的狀態是可以反覆練習,且對眾人有益。也或許,越來越多人懂得這樣的孤獨理念,甚至藉由呼吸調息的作為擴大了孤獨的重複行為,人們獲得馴服,認同行使這樣孤獨的權力。當未來的某一天,當大家都習慣了孤獨,孤獨就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習以為常,孤獨與人類世界有了完美融合。

從A-B-C-D的方法論過程,你可以細緻地做到重複作為以彰顯差異狀態。

如果重複的作為沒有上述的細緻作法以製造差異,反之只是一昧地追求所謂的共通一般性,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發展的---退化(頁205)。

作者於205頁註解處提出馬克思(很開心在此重複遇見馬克思)曾說明的霧月政變,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種退化,變形為喜劇。總之,每一次的差異樣態都會在不同維度上出現符號、疤痕(頁181),那是收縮凝思後產生的新意。而這些既有的歷史產物,將會等待著,等待作為被改變契機的元素而傳播出去。重複的作為是創造嶄新事物的一種行動上施行的情況條件;重複作為不是歷史;歷史沒有重複事實(頁202),歷史何其豐富,人們只是做出簡單的類比而已。人們根據上述細緻的重複作為,不斷地進行循環、移動、改變、修正、創造,形成不斷地建構過程(頁225);時間史也因為面向未來的大融合而可能結束(頁241)。

重複作為使相異不斷產生,也使內在每個提問不斷深化(頁384)。差異的製造,具有肯定性、積極性,也因為深化而有著厚度(頁391)。重複作為是在進行區分化以製造差異會在各種方向裡相連接、堆疊,然後往不同方向幅散(頁460),正是這樣才不斷深化以累積厚度、能讓諸多不同水平層次共存(頁522)。作者用了一個名詞來形容這樣不斷深化的結果:理念過剩(頁525)。我們處在的唯一,就如同一個大容器,它充滿包容性,能去除既有偏頗的概念、顛覆簡單再現,展現人類融合地高等積極性;如同地球上的海洋,是那麼完全的豐富、過剩。


不過請你理解的是,在這個唯一存有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因此每個人的成長個體化,都將優先於對差異的區分化;差異區分化是由每個個體乘載,但差異不是指每個個體差異(頁461);人們重複進行區分化的作為積累將決定每個個體化之強度場域,以及辨讀的深度(頁460);個體化本身就有內在多重性,而在廣大唯一的個體化場域就會不斷相互交流與彼此包覆,產生顯著點的凝聚(頁476),進而匯聚成為中心,形成具有一群一定開放強度的匯聚群體(頁476)。人類理念所形成匯聚的系統,便是如此有機且複雜,是由持續不斷重複行為製造差異而來,這更能顯現人類特有的價值,一種有機生物複雜體系的特徵(頁473)。


這本書之後,我樂於重複探求複雜差異,也驚覺化繁為簡的粗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