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a
Bota

关心个人感受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寻求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专业指向:当代艺术,交互媒体,视觉设计——比起形式更在乎如何通过形式传达内容; 无法停止思考的极度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性格; 偏好:PlayStation主机游戏;与心理学,脑科学,哲学,语言相关的内容;漫无目的的散步;无音乐无法存在;连接毫无关联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寻求工具构建第二大脑

我和观点不和的人的距离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我转发了一篇抨击举报求救信的人的文章,从而引起了父亲的不适。他选择与我论战,然而我毫无论战的兴趣。因为最后的所有内容,都集合到了他认为正确的观点,以及一直徘徊在他嘴边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果看着自己的前两年,我定然也是这句话坚定的支持者。我在内心嘲笑着那些不善于交际,处于群体边缘的,不懂得讨人喜欢的人们。然而,当我自己的每一个心灵防壁被自己或外界一个一个的打破,我意识到了,我成为了自己所被嘲笑的人。同时,随着自己知识量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看待事物很多的角度都是粗糙的,而且最后都要绕回自己的正确上。我渐渐从不敢直视自己的问题到开始一点点直视。如今,我还在这个过程里。

今天与父亲的互动,再度让我清醒了一下什么叫做现实,以及去如何定位自己与观点不和的距离。

那就是,首先好好地对待自己。我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而父母也无法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孩子。对于和自己三观严重不和的父母,一定要用毕恭毕敬的态度来对待。

因为,你无法保证对方可以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重在情感。但是如果这份情感的维系消耗占比极大,那么孩子终有一天,必然要面对父母对自己的消耗现实。孩子之所以不是成人,是因为ta们的应对能力与决策能力以及自我系统都还不够完备,相比成人之下,结构显得有些稚嫩,缺乏更周全的角度与坚定的信念,以及足够的经验。(ps. 但是不代表,孩子什么都不如成人)

再者,从实际情况来看,父母与孩子或许是一种熟悉的陌生人关系。结合我的家庭来看,我与母亲的关系是最近的。但是也没有很亲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距离是我们在相处中无意中达到的。我见证过母亲的绝望。母亲见证过我的哀嚎。母亲陪伴我走过高三,并在同时休了假。我与母亲有很多观点不和的地方。不过,母亲不渴望改变我,我也学会不要改变母亲,即便母亲有很多时候的想法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很不靠谱。从这点上,我慢慢学会了怎么对待一个和自己观点不和的人。

最远的,一定是我的父亲。因为,我用了最毕恭毕敬的态度对待了他。就是那种,接触大概率上会进行很多无效沟通,诸如不断彰显自我正确性并难以接受新想法, 我会用的交际方式。毕业后这无业的半年多,我认为我慢慢在学习如何和亲爱的人生活,尤其是深刻意识到自己那极度自恋的特质。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我会在讲话中把一切话题都拉到自己身上,并不断彰显自己的权威性。这和我的父亲一模一样。幸好,我在尽量改善,并提醒自己。这也只是幸好。

实际上,今天,我纠结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要不要屏蔽那些所谓的亲属,去转发那篇抨击举报者的文章。我本来是想屏蔽的,但是又想,我应该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所以,我选择了公开。并且,我认为这是一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因为文章的被抨击对象是举报者。况且,政府本身就在加大力度去制造渠道来帮助居民·,文章并没有指责政府······ 现在想想,或许对看到完全不同现实的人来说,就是指责吧······

如果我要反思,那么,反思的点应该就是,我想要去与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碰撞并对其进行改变,然而,我,选错了对象。企图与难以沟通的人去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本身也是过度自恋的,即不合适的一种表达行为。

Rong听了我这件事,表示:这类的内容她去发表的时候,一定会屏蔽自己的亲属还有父母。原因是会被说三道四。而且,是那种无意义的说三道四。没有意义的争论的特点是,最终一方或多方都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正确性,而不断敌视相异的观点。所以,观点根本不是一个要被争论的真实目的,关键在“自己的正确性”。观点才是辅料,用来强调:“我是对的”,这件事。当一个人只强调自己是对的时候,要么有强烈的外界力量对其冲击,造成观念断裂,信念崩溃到精神不振或是倒向另外一头的极端;要么靠自我觉醒,觉察自己身上的自恋程度并作出反省且克制或转移自恋行为,再或者,两者混合。可是,这就又要牵涉到人对自我的反省问题了。于难以觉察自己的人来说,那么只能与其保持距离。因为人的复杂性是ta者难以完全把握的。

而让今天的整个事件让我更有感而发的一个要点,那就是这个过来杠我的,是我的父亲。父亲的身份让他具有权威感。但是我却看到的是,最后的话题点都走到了他强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上。他讲述自己的员工多么的不会准备,表达对那些没有准备的人的不屑。我不想冲击他那完备的逻辑。因为以我对他的了解,如果我去选择与他硬抗,那么一定会没完没了。这样一件事打开了他那自恋的表达欲,那么我能做的是“我们结束这个话题吧,你没有问题” 。然后,闭嘴。

啊,令人头痛的想,以后遇到这样的需要一起共事的人,就需要动一番脑筋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