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眼
文明之眼

《推背圖》第47象:約五百年後 讖曰:偃武修文,紫微星明,匹夫有責,一言為君 頌曰:無王無帝定乾坤,來自田間第一人;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問題簡答】自然篇

風從哪裡來?海洋是從哪裡來的?地球內部有什麼?閃電是如何發生的?雪花都是美麗的六角形,但為什麼每片都不一樣?

風從哪裡來?

「風」一般是空氣的流動,譬如季風是地球生態的氣循環(如春風),呼吸是地球生物的氣循環(如樹風),而空調是人類創造的氣循環(如暖風)。

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充滿了各種氣體元素,因此煙雲的飄動如在水中,聲波如水波般傳播到耳邊,讓我們聽見風的聲音;其實光波與重力波,也有相似的道理,只不過現象更微觀,而更難以被觀測與驗證罷了。

總之,風代表物質的運動,而風來自於萬物的活動,無論是空氣風、太空風(如太陽風)、真空風(如重力波)都是如此。


海洋是從哪裡來的?

在地球上,液態水是海洋的主要成分,當地球表面溫度維持在0至100°C時,水就會呈液態,由於地表蘊含的水源豐沛,故能形成浩瀚的海洋。

在宇宙世界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目前人們已發現土衛六有甲烷構成的海洋,土衛六的地表溫度約-178°C。

物理環境塑造海洋,其實是因果倒置的思維;地球生態之所以恆溫,是因為祂是恆溫生命,而海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地球生態還活著。

譬如,條件與地球相似的火星,有許多跡象顯示,它曾經有過海洋,然而,一旦火星生態死亡,也就無法保留海洋。

如果想在其他星球重塑生態,就得先弄清楚生態究竟為何。

其實,海洋的形成,是因為地球【道】的造化,這是由巨觀意識力形成的演化趨勢,由小而大逐漸結構為共生環境,由共生環境慢慢聚合為共生生態,然後逐漸形成恆常穩定的大氣與海洋,因此,當海洋形成時,早已充滿微觀生命。


地球內部有什麼?

目前人們對地球結構的推測,與樹幹截面結構極其相似,最內為木髓(如地球內核),其次為木質(如地球外核),其次為韌皮(如下地函),其次為木栓(如軟流圈),最外為表皮(如地殼)。

地球結構的研究,主要源於震波分析;人們能透過把脈推測人體的病因,經由聲響判斷機械的問題,用手拍打物體而知道內部的成分…,當然也能用震波來推論地球結構。

然而,人體與機械畢竟可以解剖拆卸實際觀察,但地球結構卻不能如此,即便震波能夠反應地球的運動現象,卻難以論斷地球的結構組成;不過隨著人們對微觀物質(如微中子)的發現與掌控,地球結構組成的謎團遲早會解開。

西方從過度神化變為過度物化,其實都過於極端過於迷信。

若將地球視為生命,則地心如地核、地肉如地函、地皮如地殼、地汗如岩漿、地血如熔流、地顫如地震、地動如板移…,懂得與星球和諧共生,文明發展才能無往而不利。

2012年太陽旁的宇航星,就是星際旅行的榜樣標竿。


閃電是如何發生的?

根據現代衛星觀測,明顯可觀的閃電,一年大約十億次,其中四分之三為雲對雲閃電,另外四分之一為雲對地閃電。

不僅水積雲可以發生閃電,就連火山或核彈產生的火積雲也行,因此這與雲的成分無關,而與雲形成的立場與力場有關。

地球生態中的閃電

如同一般常見靜電現象,閃電只是更為巨觀,也就是不同原子集團間的交互作用;立場的形成在於分別物質集團,而力場的產生在於內外交互作用。

巨大而神祕的閃電,創造了許多神話,成就了許多學說,也造就了許多科幻;譬如機器人如何成為生命?一個閃電劈中,機器人不但沒報廢,反而擁有自主意識!


雪花都是美麗的六角形,但為什麼每片都不一樣?

就像是花朵一樣,每一朵都相似,卻沒有一朵完全相同,因為型態使它們形狀相同,而環境使它們面相不同。

即便是相貌相同雙胞胎,經過時間歲月與環境洗禮,兩人的相貌最終也會有所不同;同樣的,當雲層進入冰點,冰晶開始凝結,隨著周遭環境的不同,而凝結成不同面貌。

水結晶,也是六邊形,也是各不相同;水結晶不僅受環境影響,甚至還遭意識影響,當我們灌輸它美好意識,它就會呈現美好的結晶,當我們灌輸它醜陋意識,它就會呈現醜陋的結晶,它就像是意識的鏡子。

受意識影響的水結晶

影片中的實驗可信,卻不可盡信,可信之處在於萬物有靈,而意識能影響萬物,不可信之處在於僅憑文字貼紙就能讓水成形,這就太污辱人們的智商了,上述的圖片或許都是萬裡挑一人為拼湊的結果。

水結晶之所以有趣,因為它不僅只是環境塑造而已,它能呈顯微觀生態的演化趨勢,它是活的心鏡;試想,若用此法作為未來小學的意念訓練課程,當學生養水成功,期末按水結晶結果給分,高分者未來或可為微觀物理開闢坦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