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仙人
许仙人

在人文与科技之间游走。最近在读《出埃及记》。

读库和它的「非独家稿件」

好的文章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最近降温,起床越来越困难。

躺在床上听老六的「读库电吹风」,里面谈到了一个「独家稿件」的问题——读库有些稿子,在公众号上搜得到

我有点惊讶,瞬间清醒。

做内容的,对「独家稿件」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执念。抢首发,抢原创,抢作者,大家都希望好稿子在自己平台首发,甚至只在自己平台发。这就跟视频平台为了抢用户去投资「独播节目」一样。

读库虽然做的是书,但如果稿子在网上可以(免费)阅读,那大家为什么还要买书呢?

让我继续惊讶的是,读库的创始人老六对这件事不大在意。他说,自己不排斥作者把文章放在公众号上,无论是在那一期读库的刊发之前,还是之后。

为什么?他给了两点理由:

  1. 好的文章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些文章在公众号的阅读量,只有几百几千,而读库每一期有七、八万人阅读(估计是发行量)。
  2. 读库编辑后的文章,跟原文是不一样的。里面可以看出读库的编辑手法和思维方式(对专业人士而言)。

第一点理由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比如老六的胸襟啦,比如读库这家「跨国公司」的自信啦,或者说,读库这种纸质书跟手机阅读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场景,用户群体不一样,没有直面的竞争关系,所以影响不大?

随口问一句,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篇(读库认可的)好稿子,在公众号上的阅读量只有几百几千?

第二点理由,就得谈谈「编辑」这个工种了。现在的「新媒体小编」,主要做的复制粘贴整合的工作,有些也要写写稿子,跟作者打交道的机会不多。但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他们的工作是去发现好的作者,陪那些作者写出更好的稿子

优秀的作者不是一生下来就写这么好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需要编辑和作者的协同努力。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写文章、发文章,很多时候没有编辑把关,内容难免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老六的自信便在于,读库刊发的文章不是原材料,而是编辑打磨过的精制品,提供了额外的价值。正如他所说,如果有心的话,还可以对照原文和编辑过的版本,看看读库怎么改稿子。我以前带过一些兼职作者,有几个进步很快,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文章发布后,会去比对我改动了哪些地方。通常两、三篇文章改下来,之后的行文便不会有什么差错。所以,看别人怎么改文章,也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方式

《读库 2015》有篇文章叫《垄断的困境》,6 万字,作者发了公众号。从昨晚到今早,我陆陆续续在手机上看完。看到某些段落,忍不住在想,这段肯定要改。是我会怎么改,是读库又会怎么改呢?

写到这里,觉得真好啊,老六不执着于「独家稿件」,我们就有偷师的机会了。今年读库我没订,等图书馆上架,我也来比对比对。

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