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方丈
咖啡方丈

佛門啡訊 隨興寫作,主要圍繞咖啡以及咖啡行業。 偶然插入佛學,哲學或時事主題。

咖啡是藝術嗎?

咖啡是藝術嗎?很多啡迷大概會毫不遲疑的答是。為什麼?

「如果只是要甜度,為什麼不加糖就好?」

「如果要追求水果味,吃水果就好呀?」

「只因為一兩種風味不常見,價錢就這樣差幾倍?」

說到跟咖啡相似的--葡萄酒,方丈也偶然喝喝。聽說過一件事,感覺和咖啡是相似的。

(在筆者的宗派,只要不醉,不因酒行惡業,是容許喝酒的。)

一百元跟二三百的酒,差距假若有10,那二三百跟五百的差距大概就8。而五百跟一千的差距可能就是5了。

換句話說,即便價位不停上調,其差距也會愈來愈收窄。用例子去說明的話,假設你有六千元買酒,當一支四千五百和六千元的酒都同時打開給你喝,你喝出那千五元的差別不等同你認同那差距價值千五元。你或許會覺得,不如買四千五元的一支再買一支一千跟一支五百的。

還有重要的一點,影響價錢本身絕非只有味道的因素,這點咖啡也一樣。


咖啡是一種複雜的飲品,構成一杯咖啡的要素如甜度、酸度、口感(body)等都能用客觀的分數去評論。例如7分的甜度,除了是高甜度還有什麼類似風味的甜?水果甜像是那種水果的甜?如果給你一杯飲品,你自問可以肯定給予一個準確的分數納入是low、medium、high的甜度嗎?酸度也是。

寫風味的話,好,就水果味fruity吧。熱帶水果、帶核水果、莓果那一類?假如是莓系,紅莓藍莓草莓黑莓是那種?或者說有兩種三種?一點點紅莓嗎?主軸是草莓?還是變得像雜莓?未熟?成熟?過熟?

當中存在瑕疵嗎?烘焙產生未熟的草青味、穀物味?過熟的焦味或烘烤味toasty?風門過大的dry?drying時間不足的澀?舊季豆的木味?或是生豆本身某些因素產生不好的味道?

口感呢?重得像牛奶strong還是輕得如水light?茶感Tea-like?多汁果汁感juicy?順滑smooth甚至絲滑silky?還是粗糙嚡口rough,乾澀dry?

接觸咖啡多,英文差劣得會考拿a(abs)的方丈也會不知不覺得逼著進步。假如自問想改善英文,去咖啡店打工或學啡不失為一個選擇。


咖啡也是麻煩的飲品。生豆質素、烘焙、機器、水、沖煮等諸多的因素會影響味道。這邊不細說每個因素。當然咖啡很現實是......

生豆受豆種、土地、處理法等限制,烘焙又會受生豆狀態限制,沖煮又會受烘焙出來的熟豆限制。假如用水不當,器材不好,成品最後又會打個折扣。層層框架限制,層層關係緊扣,最後才成為一杯咖啡在你面前散發香氣,咖啡就是一杯本質如此的飲品。

如果每一個環節差一分,層層累積的差距最後可能差了四五分之多!那「一點點」的差距,或許是咖啡最可愛也最可怕的地方。

所以甜一點?多風味一點?花果一點?最後價位卻不只那一點卻不成問題?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2016年wbrc第一跟第二的差距不就0.08分,然後大家都知道46沖法,倒沒多少人知道第二的不過就是kenya和日常店舖的沖法去打比賽罷了。所以是46沖法還是昂貴的90+勝利?結果論,日常的沖法和絕對買得到的kenya跟比賽46、昂貴不堪的90+就差那個0.08分,就輸0.08分,就單純這樣。

或許,追逐那「一點點」差異的瘋狂,正正是咖啡的魅力所在。

純粹地從這份沈淪伸延,筆者確實認同咖啡是藝術的。


商業?要再開一篇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