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方丈
咖啡方丈

佛門啡訊 隨興寫作,主要圍繞咖啡以及咖啡行業。 偶然插入佛學,哲學或時事主題。

一個先跟你談苦的宗教 佛教

不管你認不認識佛教,你也可以嘗試回答,你認為佛教是積極還是消極呢?


我先不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用一個小故事作開場白。


有一個熱愛籃球的小伙子,他身高並不高,也談不上擁有什麼過人天賦。但他實在很愛籃球,也沒法笑哈哈去自嘲先天不足去接受自己因此是敗方,他不甘以身高作為失敗的籍口。

他決定發掘自己的武器。或許是三分,或許是運球。又或許是更精湛的視野和獨特的傳球風格。

總之,努力堅持的他總算有了成果,擁有了獨特武器的他不再因為身高或肉體條件不足而受到輕視,最後他甚至打到了NBA成為球星。他的名字叫做--


不好意思那是我編的,但我想符合這故事不論是那個領域也比比皆是。喜歡的話,當成是說curry、white chocolate甚至已過世的偉大球星kobe也未嘗不可。

這只是很單純一個努力的故事。


但這種廉價又無內涵的努力故事可以很輕鬆去解釋佛教和佛教修行的方法。

舉個例子,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諦--人生多苦。

集諦--苦的成因。

滅諦--常樂我淨。

道諦--修道証實。


這四者可以輕易代入上述的小故事。

苦諦,承認籃球這運動確實就是對先天身高和肉體有利的運動。

集諦,主人翁明白因為自身先天條件不足而無法打出好成績。

滅諦,(在佛教意指為涅槃,煩惱滅盡的境界)這裡可以解釋為熱愛籃球,也不甘輕易放棄的一份動力和目標。

道諦,不放棄,但為了達成目標,只好找屬於自己的武器--也就是方法。


我想沒人反對努力是屬於積極吧?而我可以肯定地跟你說,在佛教不努力就想成就是不可能的。這跟一個人什麼都不做,期待某天睡醒就變成大富翁一樣是相當可笑。

但或許不少人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的宗教。我覺得,這也無可厚非。

因為佛教是眾多宗教上很異數少數地先跟你談苦、喋喋不休地談苦、像是拾到寶如家數珍般去談苦的宗教(苦笑)。


如果有一個新朋友在自我介紹跟你說:「你好,我有抑鬱症。首先我跟你說我為什麼有抑鬱症並帶你認識抑鬱症和如何面對抑鬱症病人及解決抑鬱症--不不不,你跟我交朋友首先必需接受我有抑鬱症和願意深入抑鬱症,否則就不算是真正認識我,能和我交心--」

類似這樣。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貪、嗔、痴之外。光苦諦裡去說人生的苦就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苦。

如果去把這十一苦都去一一解釋我可以輕易欺騙不少字數,不過想必大家也會爽快的按上一頁所以就此作罷。

除此以外,你或許也從創作、節目、電影電視劇聽過四聖諦之外,還有四念處、十二因緣、五蘊、八正道、六度四攝等等等等......。

簡言之,這也是佛教的理論之一,絕大多數也是圍繞苦、解釋苦並正確修行去離苦,然後得樂。換句話說,佛教也是一個相當重視理論,要求「讀書」的宗教(笑)。


我,無意在這裡探討誰優誰劣,比較其他的宗教。這裡只是為了方便大家更進一步去理解佛教。

基本上,大多數宗教都會先強調「衪」的好。並強調死後能夠去到一個快樂的世界享樂。這往往是大多宗教強調的「樂」。這並不是說其他宗教沒有談苦,沒有戒,規條或禁忌。但沒有如佛教般如家數珍去解釋抑鬱症(苦笑)。


舉例來說,有一對同身於一條鄉村的年輕人,有一個說他要離鄉去大城市發展。他認為城市有更多更好的資源和條件,也有更完善的制度。

另一個則說不,只要努力和找對方向,就算是鄉下也有出頭天。

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說去大城市就好像不用努力。不過兩者最大分別在於一個比較講求「他力」、一個比較講求「自力」。誰也有機會成功失敗,只是形式方向的問題。

所以,佛教就是一個首先帶你認識苦,要你承認苦,教你如何脫離苦的宗教。就算有如天堂般的西方極樂世界,但其實佛教所說真正的樂在於離苦,從不拘泥是要生還是死後。只要你此刻離苦,此刻腳下就是極樂世界。


當然,你有權利去認為籃球不是高相當佔利的運動,或是折服於此而改打桌球棒球足球之類。

但放在任何領域,如果你不願意承認自身不足,不去努力又或者錯誤努力的方向,我想成功只會距離更遠的一步,這就是佛教。


下一篇談佛再說最大的苦--無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