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樂思展館珍貴館藏:回憶與鄉愁的香港書寫

今天想介紹一位特別的作者 @張蘊之 。閱讀她的作品,大概知道她現居台灣,且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台灣。但她母親是香港人,因此她也會在學校放假時,回香港探親。雖然作者住在香港的時間遠比住在台灣的時間少,但顯然她特別偏愛香港。以下介紹兩篇寫香港的「魚露與蠔油」系列文章:

一,《【魚露與蠔油】巨型購物中心:我的歸處,我的避風港》。這可說是作者本人的成長簡介。故事由香港的太古廣場作引子,說到作者自己二十年前跟隨父母遷居台灣的林口。太古廣場的繁華整潔與方便,與林口的荒蕪成了強烈對比。因此讀者不難明白為何作者會如此想念大型購物中心,甚至覺得大型購物中心是她心靈的港灣。最令我感到共鳴的,反而是後記:「還記得當年我在太古廣場無限眷念徘徊,尋覓最後的「香港唱片」。

而今,我對太古廣場的最終記憶,是催淚煙,與鮮花堆成的丘塚。

200萬+1人。」

二,《【魚露與蠔油】回不去的春風街》。這是一篇充滿鄉愁的作品。作者從澳門旅社窗外景緻想到香港;從香港的電影想像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若在香港度過,將會是何種走向。其中兩段最令我心有慼慼然:

「大約十多年前,有一次回香港,看見街邊有賣中秋的紙燈籠,便買了一包,回台灣後吊在學生宿舍裡,假裝自己並未脫隊。吊完之後卻感到更寂寞,紙燈籠是給孩子們熱熱鬧鬧提著玩的,而在台灣,卻只有自己知道它的意義」

「十多年前買的中秋紙燈籠,我還留著一枚,壓在抽屜底,捨不得拿出來。

當年回到台灣,在宿舍掛起紙燈籠時,台灣同學大驚,希望我收起來:「只有家裡死人才會掛燈籠。」

後來買了房子,屋內兩盞主要的吊燈,都是台灣文化很忌諱的紙燈籠。最終,我還是留下了一點東西,在我可以控制的、小小的範圍裡。。」

閱讀以上文字,眼淚又不聽話的往下掉落了。我想起那些被迫離開自己家園流亡海外的手足。他們要面對多少孤單與寂寞呢?多少生活細節,需要面臨文化的衝突與掙扎呢?我不知道。只願他們內心足夠強大,能熬過艱難的日子。

以上作品都能細緻地描劃昔日香港的繁華與生機,並且對香港曾經享有過的自由表達了深摯的懷念與珍視。希望大家會喜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