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ChakmanDesign
CK|ChakmanDesign

香港人。從事 UI (User Interface) 及 UX (User Experience) 設計多年。網誌主要記錄個人工作上的所思所想,內容枯燥乏味,且不定期更新,敬請留意。 About Me https://bento.me/chakmandesign

繼續做「問題兒童」

隨著疫情近兩年於全球肆虐,我一度驚覺外賣以及快遞等早就習以為常的服務原來那麼不可或缺。疫情令大家意識到社會之所以能夠順利運作,實有賴不同崗位互相合作,包括這些普遍被視為低技術以及低收入的工種。他們的收入當然比不上專業人士,可是大眾依賴他們服務的程度卻一點都不低。

前言

收入反映的是?

隨著疫情近兩年於全球肆虐,我一度驚覺外賣以及快遞等早就習以為常的服務原來那麼不可或缺。疫情令大家意識到社會之所以能夠順利運作,實有賴不同崗位互相合作,包括這些普遍被視為低技術以及低收入的工種。他們的收入當然比不上專業人士,可是大眾依賴他們服務的程度卻一點都不低。

暫且撇開低技術員工不談,改為比較資深投資經紀和大學教師的收入,結果可能更觸目驚心。前者的年收入絕對有機會是後者的十倍有多,可是假若我說資深投資經紀比大學教師重要多十倍,有價值多十倍,似乎又不太說得過去。到底我們該如何理解兩者收入上的差距?教師的收入能夠有效反映出「作育英材」的價值嗎?還是「價格」從來都不完全等同於「價值」?


金錢的界限

經濟學中有所謂「支付意願原則」(Willingness to Pay),該原則以金錢為單位去計算各種意願在我們心中的價值。例如一個人願意付出多少去換取多活一年。該原則乍聽之下不無道理,但《致命的不平等》一書中,作者以實際例子嘗試指出原則的荒謬之處:印度的一位村民願意放棄兩天食物,好讓家人能夠接種天花疫苗。兩天的印度食物換算成美金的話,可能還不如美國人的一份早餐昂貴。那是不是就等於該印度村民比美國人賤視生命?還是我們必須承認萬能的金錢難以準確衡量世間萬物,明白到總有些東西難以被量化,甚至不應該被量化?

香港樓價長期高企,貴絕全球是不爭的事實。國際調查機構 Demographia 最新公布一份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其中香港連續十二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榜首,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3.2倍,相當於不吃不喝 23.2 年才能負擔得起一個住宅單位。所以不難想像每當有朋友於香港置業,收到的慰問往往是首期是多少,呎價又是多少。而不會是住得舒適嗎 ? 社區關係和睦嗎?當然我深明供樓金額的多寡無可避免會影響當事人的快樂程度,只是自己每每禁不住期待哪一天我們不再單純關心價格,也同時關心價值。


年尾必須三省吾身

一年將盡,難免因循地反省一下過去一年所發生的大小事。由六月開始寫網誌至今,期間問了自己很多問題,也質疑過自己不少自以為深思熟慮的決定。要為每一個問題和質疑找到一個令自己心悅誠服的答案並不容易。突然,我想起不久前在電梯裡遇到的一對母子,短短一程電梯期間,小童已經連珠炮發問了媽媽接連好幾個問題:

「電梯如何升降呢?」
「陳叔叔一家為甚麼要移民?」
「我們會離開(香港)嗎?」

面對愛發問的小朋友,大人們很習慣草草回應,有時即使想解釋也不一定能夠說得出個所以然來,更惶論要深入淺出地解釋到小朋友聽得明明白白。一直覺得發問是人類最與生俱來的能力之一,打從自出娘胎我們就一直在問問題,然後嘗試找出答案,繼而或修正或推翻,迴環往復,永不止息。

世上不無框框條條,卻不等於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自有永有。正如「價格」貌似等於「價值」,其實不然。但願自己童心未泯,對世界依然好奇,一直提問,即使苦無答案。


原文刊於:
Blog by ChakmanDesig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