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ChakmanDesign
CK|ChakmanDesign

香港人。從事 UI (User Interface) 及 UX (User Experience) 設計多年。網誌主要記錄個人工作上的所思所想,內容枯燥乏味,且不定期更新,敬請留意。 About Me https://bento.me/chakmandesign

電子書革命

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多年,可是在 2019 年後,獨立書突然如雨後春筍一樣,遍地開花。可是出版業的不景氣倒沒有太大改變,閱讀風氣也不見得有多盛行。在自資出版以外,出版界還有沒有其他出路?出版電子書會是其中一條嗎?

💬 前言

出版業寒冬不是新鮮事,早就持續多年。記得很久之前讀過一篇關於獨立記者陳曉蕾的訪問,標題開宗名義說「首先你要不介意窮」。訪問中陳曉蕾說自己應對寒冬的方法是自資出版,省去出版社拆帳的費用,讓更多收入直接落入記者手中,希望既能養活記者,亦令有意義的內容得以存續。

近年香港在經歷過一連串社會事件後,獨立書店忽然如雨後春筍一樣,遍地開花。為了在狹縫中生存,書店們各出奇謀,辦展覽、講座、工作坊、城市導覽、聯合書展,一時之間好不熱鬧。可是另一邊廂出版業的不景氣倒沒有太大改變,閱讀風氣也不見得有多盛行。在自資出版以外,出版界還有沒有其他出路?出版電子書會是其中一條嗎?



♾️ 轉型的掙扎

由我拒絕到我願意

香港多年來都被譏為文化沙漠,然而即使是孕育出誠品書店,閱讀風氣相對熾熱的台灣,情況都不容樂觀,出版業連年衰退。2018 年台北金石堂城中店忽然在4月23日「世界閱讀日」宣佈,由於不獲續租,將於同年 6 月底結束營業,暫別書迷。台北金石堂城中店是間有 34 年歷史的老書店,比旺角的序言書室(成立於 2007)老不止一倍,不難想像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作為擁有全球第一個串流音樂平台 KKBOX 的台灣,台灣出版業數碼化的步伐相比之下明顯緩慢得多。

其實台灣很久以前就曾經嘗試推動電子書的發展,但礙於當時技術未盡成熟,電子書銷量欠佳,電子書平台也接連倒閉,成為出版界揮之不去的惡夢。所以早年傳統大型出版社面對讀者人數連年下降的困境,依然傾向催谷實體書銷量,再輔以不同相關活動增加額外收入,對出版電子書態度一直未見積極。

2007 年 Amazon 推出電子閱讀器 Kindle 時,當時出版社對授權電子書同樣興致缺缺,結果 Amazon 唯有自行以掃描,文字辦識等方式去制作電子書再銷售,直至做出一定成續時,一眾出版社才願意提供數位檔案。台灣市場的電子書平台,例如讀墨 (Readmoo) 剛推出時也遇到類同情況,必需身先士卒將出版社的內容自行數碼化。雖然電子書的成本只有紙本書的六、七成左右,但由於印刷的稿件無法直接轉換成數碼格式,需要額外付出成本製作,結果在出版業寒冬,人人錙銖必較的情況下,出版社們自然不願意輕言付出,另花心力提供數位檔案。

過往出版社習慣先出紙本書,後出電子書,等於為了製作數碼版本,硬生生將紙本書的內容重做一次,流程架床疊屋,效率不彰。長遠而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唯有改革生產流程,從一開始就考慮到電子書,讓實體版本和電子版本可以同時製作,同時上架,只是改變生產流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台灣已有出版社做到電子書的收入和紙本書相當,轉型可謂轉得十分成功,卻是少數例子,可幸的是其他出版社也陸續轉型中,沒有固步自封。

隨著不同電子閱讀器以及平台相繼出現,電子書市場漸漸熱絡起來。2018 年出版的電子書《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更破天荒賣過萬本,令一眾出版社明白到電子書潛力不容小覷,因而加快了整體的轉型步伐。

👣 You are what you read

最近兩年電子書在台灣銷售增長迅速,電子閱讀器以及電子書平台亦百花齊放,市場遠比以往成熟。在我看來,電子書和實體書各有優劣,例如電子書不佔空間,傳閱容易,無需依賴物流,最後一點在物流大受疫情影響期間就更加明顯。另一邊廂,紙本書也有紙本書獨有的閱讀體驗,非電子書可比擬。無論如何,電子書和紙本書都應該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排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人人都難免會接觸大量資訊,碎片化閱讀已成家常便飯。而自資出版、推出電子書又或者開書店,背後至少都有一個共同信念,深明一篇千多字的文章和一本二百多頁的書,兩者內容深度大不相同,而深度閱讀即使無法改變世界,卻至少可以改變自己。


原文刊於:
Blog by ChakmanDesig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