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台灣人不在台灣,喜愛旅行、編織、藝文、烹飪、園藝、健行、攀岩,對一些舊東西情有獨鍾,用文字寫出生活與過去連結的樣子。 Medium: 線人工作間

讀書 // 窮人

去年中終於看完William Vollmann寫的《窮人》,原本我都要忘記曾經讀過這本書了。

這幾個月偶爾和朋友聊到家庭經濟狀況,才想起來貧窮離我很遠,但對我爸媽或是再上一輩卻不是如此。爸爸曾經手法熟練削好鉛筆讓我寫功課,說起小時候吃的地瓜粥怎麼樣的,不時碎唸「你們現在的日子是不是過太好了?」,我又想起以前蓋的獨棟房屋大都沒有浴缸和現代廁所可以用。這些不同年代生活經驗的疑問,好像隨著求學、工作、出國蒸發了,長大後沒問過,也忘了要問「我們家曾經窮嗎?」。

《窮人》如題,把數十年下來,作者在各地各年份遇見的窮人故事集結成一本書。但無論是窮人的世界或是作者看窮人的世界觀,總是與我距離遙遠,在無法進入的狀態下,我在通車和閒暇時間帶著好奇翻完這本實際厚重又讀起來沉重的書。

看到第二章的時候,對作者到處問窮人你為何窮感到不解,甚至認為他沒有同理心,因為窮是一種普遍被社會歸類為待改善的負面現象,而他如此深究,不就是在踩別人痛處嗎?只是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這種對我來說有點失禮的探究之心,也就不會有這本書了。

我不會說我經由這本書認識窮人的世界,看完這本書,我想我這輩子所認識的窮還遠不足道,而且讓我不禁開始想,這世界上可能沒有最窮,只有更窮。總想窮可以是相對的,但是在《窮人》裡,卻是絕對。書裡有各式各樣物資匱乏的窮人,共通點是完全沒有心力去做任何附庸風雅的事,「貧窮是在機會和際遇方面低於正常程度的悲慘處境。」

作者把自己列在富有的世界,他說可以讓自己培養出思考批判能力的人如他一定不是窮人。我意識到某種程度上,作家、藝術家、嬉皮生活的窮是自己控制的,他們不是真正的窮人。

隱形、畸形、不被欲求、依賴、容易出意外、痛苦、麻木、疏離,是書裡記錄窮人身上會發生的現象。

「我觀察過人類的苦難,做了一點事稍微紓解他們的苦,隨之又把他們拋之在後。」作者也批判自己,認為自己是梭羅講到「看起來富裕、但卻是所有階級中窮困程度最駭人的階級」,因為「累積一堆身外之物,但既不知道如何使用,也不知道怎麼擺脫,因而無異為自己鑄造了金光閃閃的枷鎖。」

作者嘗試思考資源分配、窮人之所以為窮人的問題,最後仍只以「錢只去它去的地方」作結。這樣誠實的結果有些令人失望,作者寫完一本觀察社會的書卻以無力改變貧窮狀態作結,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後面的其中一個篇章也描繪了自己面對美國黑人貧窮印象的心理恐懼和防衛。各種資本和社會所堆砌出來的階級問題,都在窮人身上現形。

窮的原因是前世造的業?是個性決定命運的個性使然?或是一出生就註定要與窮作伴?《窮人》沒有給出答案。那一句「錢只去它去的地方」背後,還有更多每一位窮人所處的族群和社會受到各項政治和經濟政策長期影響的複雜結構因素,當然還有無力改變結構的無奈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