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十點 在線問答】黃嬿庭:關於「Chinese」的N種想像

打從1979年台灣開放一般民眾出國觀光以來,泰國,始終都是跨世代的台灣人最常旅遊的國家之一。

在我非常小的時候,父母頭一次出國就參加觀光團去了泰國。觀賞人妖秀的時候,父親因為不願意被拉上台而當場生氣,是我媽講了三十多年都不膩的陳年笑話。(當時看起來驚世駭俗的)人妖,加上造型華麗的佛寺、姿態奇特的泰國舞、隨處可見的托缽僧侶、結合信仰儀式的泰拳、看起來有如天書的文字……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泰國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但文化上又好像又有一點親近的地方。

無論如何,當時多數的台灣人應該不會覺得這個國家跟「華人」有什麼關係。

直到我上小學(1990年前後),改編自小說家柏楊同名作品的電影《異域》 在台灣大賣。突然之間,大家都知道了在泰國北部的山區有一群國共內戰後被困在異鄉的「同胞」,而且其中一部分人後來還輾轉來到台灣。我生平第一次理解「原來泰國也有『中國』人」,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然而,中學時代的史地課本裡究竟怎麼介紹泰國,我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大概要到上大學以後,才比較清晰地意識到:「泰國人」其實不是單一的民族

儘管無法精準計算,以血統論,跟華人有關係的華裔泰國人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若追溯卻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開基史,現今的泰國王室很可能也有一部分的閩南人血統。因為卻克里王朝才發展起來的王城曼谷,有一定比例的「原住民」是潮州移民。當時潮商的後裔,如今很多都是現代泰國資產階級裡的世族大家。

泰國的近現代史上,擁有華人姓名的首相也有好幾位,最出名的莫過於目前仍因紅黃衫軍對抗而避居海外的塔信與盈拉兄妹(Taksin & Yingluck Sinawatra),中文名字分別是邱達新、邱英樂(不過他們是來自清邁的潮州移民家族)。幾年前,我第一次去曼谷採訪,讀過一些文獻描述:撇除城鄉移民不計,曼谷的「本地人」可能高達六成以上都有華人血統。

當然,相較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社會狀況,這些關於「華人」的事實顯得不那麼明顯或常識,並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這些都跟泰國建立現代國家的國族論述,以及二戰後刻意推動「泰化」有關。

今天晚上在線問答的主題,就是從上述這些現象所進一步延伸出來的反思。

我們的主角@黃嬿庭 ,跟上週與大家聊過新南向留學經驗的@純鎰 一樣,都是正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留學的台灣人。嬿庭畢業自台灣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目前正在攻讀東南亞研究的碩士。她同時是由一群台灣青年東南亞研究者所創立的獨立媒體《南洋誌》的成員之一,不定期會在這個平台上發表泰國的政經時事報導與評論,也常常在Medium上分享她的生活觀察和學習筆記。

之所以邀請嬿庭來跟大家從東南亞的角度聊聊「Chinese」,主因是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她所寫的《被封存的中國城記憶:泰國不排華》這篇文章,其中以兩則歷史上發生過的衝突事件為起點,試著討論「泰國華人」內部其實也有很紛雜的社會身份和關係網絡,純粹以「排不排華」來理解一個社會,恐怕會失之籠統,無法掌握實際的因果關係。

以此為出發點,嬿庭近來透過一些課堂互動的經驗,又產生了關於「Chinese」究竟為何物的深刻思考。因此,今晚我們想要跟大家討論的其實不只是泰國,而是一些在世界各地的海外華裔群體裡經常會碰到的認同矛盾:以不同方言為社會基礎的華裔社群,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或不可以)被單一個「Chinese」的概念加以統合?

這個問題,肯定會隨著不同的政治認同而產生許多爭議,但應該不是沒有討論的空間。

事實上,在我的經驗裡,許多台灣人都是在離開家鄉、有了海外生活的經驗以後,因為親身接觸到更多關於「Chinese」的複數變形,自然而然產生疑問,開始反思自己的認同。我相信對每一位血緣上、文化上跟「Chinese」有關係的人來說,這都會是一個隨時代改變而演化的恆久習題,不會輕易地被解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