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港,彷如昨日的煙硝。

「皇國興廢,繫於此戰,各官兵必要盡其職,鞠躬盡瘁!」
,山本 五十六。
距今81年前,西元1941年的冷冽冬風,此刻依舊對著蔚藍大洋無情嘶吼,更參雜著鋼鐵與鮮血的作噁氣息⋯⋯
起初意氣風發,自神州大陸挺進中南半島全境的大日本帝國,由於軍事重心已整整四年都被困守在中國主戰場,爛泥般的頑強拖延戰,加上西方國家的持續介入,日方也無法順利從各海外殖民地取得穩定的資源供給。
眼下除了尚未有效控制蔣中正政權為首的中國外,戰區外圍更是遭到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荷蘭等四國所設下的多重經貿禁運(封鎖)政策給全面夾殺,也就是所謂「ABCD包圍網」,讓日本一口氣失去了戰時最關鍵的戰略大「秘寶」:石油和鋼鐵兩大物資!
再者,美國政府已出面喊話,要求日本帝國應無條件放棄侵略政策,恢復區域和平發展外,更凍結日本政府在美國的全數資產,甚至表態美軍未來將視情況投入太平洋戰場,組織海上軍事力量來進行武力干涉,維護亞洲「最低限度」的安全……萬一歐洲跟亞洲都陷落於獨夫之手,那恐怕人類將迎來如恐龍絕滅的末日吧?
局勢的變化,可說讓日本政府走入進退兩難的死胡同裡,因為放棄戰爭,先前的努力(跟擄掠)都是白費;但若選擇與美國正面開戰,日本的後勤與各項補給能力絕對遠不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美國…
因此,考量敵我優勢之後,日本軍方決定採用先發制人的奇襲作戰方式,藉由代號「登上新高山(玉山)1208」的最高機密作戰計劃,將目標大膽鎖定美方位於太平洋戰場前線最重要的基地-
夏威夷珍珠港(Pearl Harbour)!

日本意圖藉由未事先發布宣戰訊息的「奧步」,決定賭上戰爭牌桌裡的所有籌碼,先戰後宣,希望能一舉瓦解並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戰力和士氣……
《三國演義》第二六回:「皆是汝等遲緩軍心,遷延日月,有妨大事!豈不聞『兵貴神速』乎?」
這就是當代人類文明歷史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惡名昭彰、極端卑劣的突襲戰,
珍珠港事件(Attack on Pearl Harbor / 真珠湾攻撃)!
西元1941年12月7日,美國(夏威夷)時間上午7時48分開始,日本透過了前後接連兩波,總共多達354架次各式轟炸機、戰鬥機、攻擊機的無預警空中突襲,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完全重創了根本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美國海軍,也摧毀了美國在珍珠港的布局!

雖然基地內的發電站、後勤維修設備、燃料庫和指揮總部均未被完全破壞,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也不停泊在港內,但美軍依舊慘痛失去了5艘戰艦、3艘巡洋艦,以及高達188架的戰機,更不幸犧牲了兩千餘名美國大兵,還有數十名無辜的平民百姓;
反觀日本,陣亡的士兵僅僅64人(一人被俘)而已!
到了美國(華盛頓)時間同日下午2時,珍珠港被日本偷襲的電報終於送抵了白宮。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一看之後,可說是傻眼兼氣炸了(當然後續也有陰謀論的臆測),天底下哪有這種作戰方式?
美國政府公開痛批,日軍技倆實在是過於骯髒,有失武德,羅斯福總統緊接著更請求美國國會正式授權他向日本帝國宣戰,同時也將12月7日訂定為國恥日;
「無論應對這場預謀的侵略要耗費多久,正義在手的美國人民都會獲得全面的勝利。我不僅將會最大程度確保我們的安全,還將確保我們再也不會被此類不義行徑所傷害,我相信這也是國會和民眾的心聲。」
,羅斯福總統的演說。

另一方面,與日本帝國結盟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則是「普天同慶」似地肯定日軍奇襲的戰術,甚至還「顛三倒四」,讚揚日本攻擊夏威夷的作法是給予「行為不正當」的美國徹底痛擊哩!納粹德國也隨即於12月11日時向美國宣戰!
「日本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追求談判,能談到什麼時候就談到什麼時候。但是如果對方(美國)感興趣的只是以此拖延時間和羞辱你們,而非真的要達成協議的話⋯⋯那你們就應該狠狠打擊他們,一秒也不耽擱地宣戰!」
,希特勒回覆日本駐德大使。

從此,
一場珍珠港偷襲,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分歧的歐、亞兩大戰區合流,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跨洲際大戰!


平心而論,日軍對珍珠港的突襲可算是「可圈可點」,就戰術執行上簡直是如入無人之境,更打得讓美國大兵一下子難以招架。整個日本國內更瀰漫著一股大勝將至、日本勢必一統亞太的氛圍;
但,
當時身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山本五十六,心裡卻明白著,日本帝國接下來即將面對的是一個「終於團結起來」,不再有反戰或主戰爭議的國家與民族,而那也將會是一場更加艱苦,甚至是勝算難以掌握的戰爭!
誠如山本在寫給姊姊的信裡所提到的:
「真正的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嘩的氣氛,但這一切都會消失…
珍珠港的勝利其實微不足道,根本不適合用來大肆宣傳,因為這樣,只會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嚴重性。」



尾聲:
無形的肺炎病毒肆虐未止,加上俄羅斯的揮軍烏克蘭,數算人類自喻高等的文明歷史,對於殺戮、征戰,往往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理由,在上位者或寡頭圈也往往替老百姓們編織出許多於勝利之後的美好憧憬。但每每烙成了傷痕,形成了血淚斑斑之後,一轉眼的功夫,幾乎就只留待歷史教科書裡的章節罷了。
歷史的教訓,毫無疑問,就是吾等忘卻了曾經教訓過我們的歷史。
偶爾,說書人如我,提提故事,落筆惘然,徒留感嘆。
循環依舊、戰亂依舊、傷痛依舊,嗚呼哀哉。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