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冰和火的淬鍊,布拉姆斯。

可不若其他小有名氣的藝術工作者私生活往往多彩多姿又充滿曖昧,布拉姆斯,一名才二十餘歲,差不多就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才俊,居然就此道別煙花絢爛,選擇了獨善其身,直至終老,把那可能炙熱如火山岩漿的愛神之箭硬是給折斷…或是冰封了起來,藏在心底深不可測之處。

「缺乏匠心獨具,靈感僅是隨風搖曳的蘆葦。」

冰和火的淬鍊,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被形容為成熟者才懂得品味其作品內涵的音樂家,深沉、內斂,卻又蘊藏如銀河般無限情愫的布拉姆斯,是西元十九世紀古典音樂「浪漫主義」(Romanticism)發展時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憑藉著嚴謹自律的古典技法,統合過往名家形式,以不盲從當世代「標題音樂」之潮流,隻手推動了純粹音樂的寧靜革命……如此偉業,不只被歷史學者視為具哲學意涵與浩瀚世界觀的作曲巨匠外,日後更被列名為日耳曼史上三大音樂巨人,和兩大前輩「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齊名,正所謂「德國3B」!

布拉姆斯,誕生於普魯士王國的海港城市漢堡(Hamburg,今德國漢堡市),父親Jakob是職業樂手兼教師。十餘歲時,布氏即以新秀鋼琴家之姿四處進行巡演,並擔任合唱團的指揮工作。到了二十歲左右,他則來到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Düsseldorf),拿著文情並茂的推薦信,正式拜入同期音樂人,也是當時名作曲家旗手的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門下。

天性惜才如尋得知己、佳音的舒曼,自然欣賞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人,忘年之交的師生情誼,舒曼除多次公開推崇布拉姆斯的前途無可限量外,更把他視為家裡的一份子,尤其當舒曼的創作生涯來到尾聲,悄悄襲來的精神疾病像暴風雨似持續侵蝕理智線之際,年輕的布氏,此時彷若天選之人,捨我其誰,一肩扛起了舒曼一家的生活重擔……

年輕的布拉姆斯

「缺乏熱情相伴的藝術是無法成就偉業的。」,舒曼的諄諄教誨。

隨著舒曼的自殺未遂,後續被送入療養院交由專人照顧,家中瑣碎的日常事務,兒女的起居照顧,原本屬於舒曼應該留下的足跡點滴,也就成了布拉姆斯所需承擔的一切…可不若其他小有名氣的藝術工作者私生活往往多彩多姿又充滿曖昧,布拉姆斯,一名才二十餘歲,差不多就大學剛畢業的青年才俊,居然就此道別煙花絢爛,選擇了獨善其身,直至終老,把那可能炙熱如火山岩漿的愛神之箭硬是給折斷…或是冰封了起來,藏在心底深不可測之處。

據說背後真正的原因,就是布拉姆斯愛上了不該愛的女人!誰?布氏的心,被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一人所佔據了!也就是年齡大他14歲的師母,舒曼的牽手,更是同時代廣獲推崇的鋼琴家與作曲家。

克拉拉.舒曼

眼下有失去伴侶的悲慟,還須獨力扶養舒曼所遺下8個小孩的生活壓力,我們不知道,23歲的布拉姆斯跟37歲的克拉拉,在同一個屋簷下,晨昏相處,究竟會摩擦出甚麼火花?同樣作為一流音樂人,同樣都是舒曼在世時最親密的伙伴,兩人是相依為命?還是……

西元1862年,歷經《第一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D minor, Op. 15,)的首演,以及衍生出浪漫主義路線(樂派)之戰下,布拉姆斯啟程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告別了克拉拉。兩人間往來的書信據信盡數銷毀,這背後意味著什麼,我想,若是美好的柏拉圖式之愛(Platonic love),那就不用臆測也無須責難了。

堅持「古典主義」時期的嚴謹曲式風格,人在維也納創作的布拉姆斯,很快躍居當時歐洲一線的主流作曲家之一。在西元十九世紀中葉,普遍強調突破與創新的歐陸古典音樂躍進風潮中,布拉姆斯始終都秉持嚴肅和認真的態度,並以守護正統作曲的思維來認真看待自己五線譜下的音樂。布氏更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視為其所處世代所有音樂人必須敬仰的典範,也誓言要扮演著貝多芬精神傳承的角色;

因此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在他仔細斟酌音色與技法,強調各樂章間之連貫精神之下,從西元1856年動筆,足足花費了他20年的時間,方於西元1876年才大功告成!完稿首演當日,果不其然,令人孰悉的C小調,同樣有貝氏拿手的戲劇化鋪陳,加上末樂章的集大成,被樂評讚譽為……幾乎就是貝多芬的遺產:第十號交響曲!

除此之外,兩首相隔23年(西元1858年與西元1881年)所完成的第一號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也被樂評認為是結合古典與浪漫主義時期菁華的巔峰巨作。

而布拉姆斯唯一一首傳世的《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7),雖然發表初期被認為有「反小提琴獨奏家個人炫技」的意味存在,樂曲風格更主張獨奏者的身分乃完全融入樂團當中,縱然有些來自演奏大師們的不解(抗拒)雜音,但今日也已經列名古典音樂四大不朽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作曲不難,然而剔除掉多餘的音符,卻是艱難的!」

時序進入西元十九世紀七零年代,布拉姆斯透過大型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和上述多首樂曲的表現,擠身歐陸首屈一指的音樂名家。選擇落腳維也納的他,更擔綱起當地音樂之友協會的總監一職;後來布氏也在八年間陸續完成了第二號到第四號交響曲,並授權給梅寧根(Menningen)公爵宮廷樂團公開演出他的各式作品。此樂團的指揮不是別人,乃是馮.畢羅男爵(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也就是日後的「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掌門主帥。

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Op. 98),首演於西元1885年的10月25日,當天除了布氏擔任指揮一職,馮.畢羅負責大鼓,另一位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則敲擊三角鐵(!);而且不同於一般音樂會上的冷靜與保守,布四每奏完一個樂章,台下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第三樂章甚至當場被要求重新演奏一次!待全曲結束後,應當時梅寧根公爵與聽眾的要求,又重新演奏了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西元2016年間,在一次對一百五十餘位當代指揮家所進行的調查統計中,布四交響曲獲得了總排名第六的高評價…被眾多指揮家點名具備巴哈跟貝多芬無窮創作能量的遠見傑作,甚至是完美到讓人生畏的交響曲經典。(前面則有馬勒第九和貝多芬第九)

到了西元1889年,在美國「愛迪生留聲機」公司代表的跨海登門邀約下,布拉姆斯用鋼琴彈奏部分《第一號匈牙利舞曲》的方式,參與了早期LP格式的試驗性錄音工程,成為人類錄音史上第一位演奏自己所作樂曲的偉大音樂家;同一年,布拉姆斯獲頒故鄉漢堡的榮譽市民稱號!這可是西元1948年之前,唯一一位誕生於漢堡的「漢堡榮譽市民」呢!

西元1897年4月,晚年譜出不少小品集與藝術歌曲,早已榮譽等身的布拉姆斯,因癌症安詳辭世在維也納,享年64歲;距離無緣的愛人克拉拉.舒曼告別人間,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

「像莫扎特和其他音樂家一樣,一個晚上能夠去小酒館寫一些新東西的人是多麼幸運啊!因為他在創作的同時,自己還活著。」

,西元1856年2月12日布拉姆斯寫給克拉拉的信件,極少數未被銷毀的文件之一。

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Johannes Brahms。


對了,有一個冷知識,布拉姆斯沒寫過歌劇。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es_Brahms#Beliefs

https://www.deviantart.com/adinad4/art/Ice-on-fire-29814280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