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365天的知名壽星】文青、聖主,BL不渝的愛。

「假如他還活著的話,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裡。」,據說當時打敗普魯士之後,拿破崙曾站在腓特烈大帝的墓旁如此說道。
「王冠,僅僅是一頂不防雨的帽子。」

從文青到聖主,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II / Friedrich der Große,1712 - 1786;在位:1740 - 1786),1月24日的知名壽星。

「解鎖數不清的輝煌成就」,堪稱是水瓶男的巔峰造極,腓特烈誕生在昔日普魯士王國的柏林(今德國柏林),由於從小受到熱愛法蘭西藝文的母親索菲亞(英國公主)之薰陶跟影響,所以也培養出醉心文學、美術的氣質,可說是個如假包換的文青,當然,這也與畢生崇尚武德,外號是「士兵王」的父親威廉(Friedrich Wilhelm I)起了衝突,甚至在年少輕狂,堅決反對為其安排的皇室聯姻計畫下,腓特烈打算選擇與摯友卡特(Hans Hermann von Katte)遠走天涯...渡海前往英格蘭。

遺憾的是,這不是辦家家酒,也絕非浪漫滿屋的溫馨喜劇,兩人形跡敗露,卡特作為「誘拐」王子的首謀,被依叛國罪起訴。當下怒不可遏的威廉,更一改軍事法庭所做出終身監禁的判決,直接下令斬首卡特!同時他還要求腓特烈務必要出席整個處決過程…

「請原諒我,親愛的卡特,以上帝的名義饒恕我。」
「沒有什麼可原諒的,我寧願為你而死,因我的心中充滿喜悅!」

刑場上,用法文訣別的兩人,為了藝術,更可能為了真愛,腓特烈望著身首異處的卡特,陷入了三天的絕望深淵。但從此之後,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提起卡特的名字,就連下葬地都不曾前往。或許吧,曾經一同吟詩作樂的卡特已經永遠活在腓特烈的心底,合而為一,從西元1730年11月之後,18歲的「他」決志帶著對「他」的美好回憶,一起活下去…

取得了父親的寬恕而組織家庭,一方面滿足了威廉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政治算計,更一口氣將普魯士王國的裙帶關係牽線到了帝俄疆土,腓特烈雖獲得了威廉不再干涉藝文活動的允諾,自己也親上火線,於「波蘭王位繼承戰」時於萊茵河畔見習督軍,也提筆完成第一本著作《反馬基維利》(Anti-Macchiavell,反駁一代權術名家馬基維利言論的作品),但他與妻子卻始終維持著曖昧不明的分居狀態;除了節慶喜宴時比翼登台之外,大多數的時間,腓特烈不論是在公眾場合或私人寢宮,只有和幾位私人軍事顧問往來密切,亦未曾聽聞有花邊瑣事。

「國王是國家的第一公僕!」

距離卡特不幸別世之後的第十個年頭,腓特烈終於在28歲時即位成為普魯士的新國王,帶著一股濃厚的文青氣息,隨著年紀增長下,心態亦有所成熟、轉變的他,隨即解散過去普魯士引以為傲的巨人擲彈兵(步兵)團(Potsdam Giants,僅留下一個中隊作為儀仗護衛專用),而且禁止軍隊體罰士兵,並採取開放言論自由、分派糧食給市民、禁止刑訊等措施。

年少時即修習各種國政治理方針,通曉八國語言,亦虛心接受來自西歐新潮流「啟蒙思想」的腓特烈二世,在當年歐陸依舊盛行的君權神授封建制度下,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也以「為人民服務」為執政出發點;同時為避免身旁權臣考量自身利益而選擇報喜不報憂,腓特烈二世允許一般老百姓可以直接用上書或求見的方式,來向國家中樞表達對施政上的任何異議。

加上腓特烈二世力主司法改革與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支持科學研究,並傾力扶植藝術與文化產業,也訴求宗教信仰的自由,故在他的領導下,普魯士王國自西元十八世紀中葉以降,國力大舉革新,正式步向歐洲新興霸權之巔,尤其普魯士更成為:

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度出版自由」的君主國。

歐洲第一個同性戀族群「不會受到迫害」的國家。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普及化全民教育的國家。

簡而言之,腓特烈二世的「開明專制」(enlightened despotism),讓普魯士變成歐陸當時最具現代化,行政效率也最為廉潔的一流強國!也布局了日後以普魯士為中心,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全邦的第一步。

至於在外交、軍事方面,腓特烈二世多次親征普魯士主要對外戰役,包括了當年獨力對抗法國、奧地利與俄羅斯三大鄰邦的歐陸超級大戰「七年戰爭」,更在原本敵我武裝勢力懸殊之下,越戰越勇,越發威武,更藉著「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的經典佈陣(斜線陣;echelon formation),與如同神蹟般(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逝世,繼任者彼得三世選擇支持普魯士)的超級逆轉勝,除守下疆域,亦成功鞏固了國力,因而被許多戰爭史研究專家讚譽為是歐洲近代史排行第一的戰術家,亦被形容為與下一個世紀初稱霸的法國名帥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不相上下…近代德國人更自豪地認為,現在所謂的「軍事戰役科學」,正是由腓特烈二世所建立起來的呢!

「假如他還活著的話,我們就不可能在這裡。」

,據說當時打敗普魯士之後,拿破崙曾站在腓特烈大帝的墓旁如此說道。

身為虔誠基督(新)教會友的腓特烈二世,任內也鼓勵各宗教、各宗派自由發展,得以讓改革宗新教教會與傳統羅馬天主教教堂比鄰而立外,更歡迎土耳其穆斯林前來普魯士定居、就業,還可為其興建清真寺;他亦邀請猶太人移居當地,甚至建立專屬的猶太區來安置,後來腓特烈二世也大力資助「猶太啟蒙運動」,代表人物首推摩西.孟德爾頌(Moses Mendelssohn),他正是名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祖父,但另一方面,為求有效管理這些「外國人」,他也頒布種種嚴格法令加以規制。

即使在歷代軍事名將中的地位,可能等同於亞歷山大大帝、凱撒等偉人,但腓特烈二世似乎念念不忘昔日年少時跟卡特一同演奏長笛的甜蜜點滴,所以除譜寫多首的交響曲,歌劇的初稿外,更完成了多達121餘首的長笛奏鳴曲與4首長笛協奏曲。

允文允武如他,目前位於德國波茨坦(Potsdam),創建於西元1745年的夏宮「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其實也是由腓特烈二世所親自設計原始草圖的…這座被譽為是「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已經於西元1990年時被列入了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當中。

西元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於無憂宮的沙發椅上悄然辭世,膝下無子的他,被後人封予大帝之不朽名號,也被視為是帶領普魯士躍居歐洲五大強權(其餘四國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林的偉大騎士,可能無憾的人生,到此畫下句點。黃泉路的盡頭彼岸,是父王威廉的掌聲?還是卡特青澀的笑顏?結局就留給大家了。


尾聲(一):

縱然官方史冊都未曾詳盡記載或指證,但現代的傳記作家們都一致認定,腓特烈幾乎已是百分之百的男同志。

尾聲(二):

西元1945年之前,在納粹德國主政時期底下,腓特烈二世成為獨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崇拜的日耳曼軍武偶像之一,進而被描繪、渲染成希特勒的「前世」,甚至經由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的委託下,不少藝術家們將腓特烈二世、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希特勒三者合而為一,營造出一種納粹超級英雄的氛圍,更期盼二戰後期時能帶來如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逝世般的戰事反轉;

但隨著希特勒自盡、納粹覆亡,直到兩德再次統一前夕,腓特烈二世有長達近半世紀的時間,因與納粹劃上莫名的等號,而被德國人刻意淡忘。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the_Great

https://de.wikipedia.org/wiki/Reiterstandbild_Friedrichs_des_Großen

https://www.welt.de/sonderthemen/staatsoper-berlin/article169175984/In-der-kulturellen-Mitte-Berlins.html

https://www.cicero.de/kultur/europas-verlorener-sohn/4762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ssouci

https://www.berlin.de/en/events/2532721-2842498-potsdam-palace-night.en.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