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言
青言

被設計耽誤的PM,網路跟現實判若兩人,現實是一位超級內向的人,喜歡用聆聽的方式溝通,但參加實體聚會活動最後都會變成瘋子的怪人。 分享自己在領導團隊與產品設計的心得,不定期加點人生哲學

溝通表達|關於批評與被批評,你的反應是......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關於批評別人

不太喜歡一群人聚起來批評某人,那種感覺很負面,不能理解為什麼某些人樂於嚼舌根呢?

批評別人帶來優越感、一群人更有同仇敵愾作用,但那只是在為自己的無作為找藉口-我就是爛。因為光批評事情不會自行變好,何況被批評的對象也不知情,是要如何去改變呢?

職場上也常出現這種狀況,以前對這種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可能當了產品經理之後的職業意識,認為一定要主動去解決問題。

排除優越競爭自卑等個人原因,我相信沒有人會故意搞砸自己的工作(尤其老闆),事情會出錯,當事人要不沒發現,要不無意識,要嘛不了解

所以先釐清雙方問題的原因,出在事物的話,要安排檢討與驗收;出在人的話,先感同對方的心理狀態,溝通前仔細觀察接受批評可能的反應,判斷怎麼說讓對方可以理解跟接受(比如給建議、我認為…起頭句),再進行溝通。

但也有不願聽取意見或反應激烈的人,很多人到這個步驟就放棄(然後加入批批戰隊),但一定要排除的big trouble,三明治PM我還是得去解決。

這時候就會採漸進催眠策略了。我會先自己做,起個頭讓對方發現這麽做的好處,之後每次見面傳達同樣的想法,直到他自然說出某個關鍵字為止。

不是說絕對不能批評,一兩次的批判也能帶來突破,那種叫作評論、給意見。但當我注意到某些人每次都批評同樣的人事時,就會對他留下不信任印象。尤其把批評掛在嘴邊的人、以此為樂趣的人,我會盡量減少與其接觸,因為想法會傳染,自己也會成為那種人。

為了不要成為那種人,時時警惕、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字。



關於被別人批評

「我也我的觀點,也就是我的事實;別人有別人的觀點,也就是別人的事實。鮮少有絕對單一的事實。如果堅持自己是單一的事實,將得不到回饋。」-《Lean in 挺身而進》

想來真是火大,你總會認識幾位喜愛回嗆別人的人。尤其像我一樣內向的人,很多話說出來都經過深思熟慮,真誠地分享想法卻馬上被回嗆,任誰都會不舒服的。

他們可能有以下特點:

  1. 以年紀論經歷,認為年紀小就該被好好教育
  2. 談話前就有預設立場(例如:「不要說得太早,你一定還沒遇過,我當初也是…」這種句型)
  3. 喜歡定錨別人,而且第一印象很難改變(例如:「現在的年輕人齁….」
  4. 藉由得到對方的感謝提升成就感,認為對方就一定需要他們的幫助、施以恩惠。
  5. 迫切需要被崇拜跟感謝,深怕自己的優秀不被看見

我需承認過去有點像第一點這樣,但我很清楚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自信」,對自己越沒有安全感的人,越傾向向外面尋求認可。但隨著認識越來越多人,那種情節也漸漸被沖淡了。

「人比人,氣死人」麽多優秀的人,就算你盡全力,也不可能做到第一名、讓每個人都崇拜,那還不如往內探詢自己,看看自己的內心想要什麼,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了。因此我的自信皆從觀察自我成長累積起來的。

傾聽才能倍受尊重

如果想要得到尊敬,「傾聽」是很重要的一環。借鏡幾位我很尊敬的前輩,他們都很擅長傾聽,會等你把話講完,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再以他自己的經歷提供意見。也不會強迫你一定要照著做,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責任為自己負責、做決定。

借力使力

反倒覺得生活上那些論年紀與輩份的人成長程度有限。預設立場很容易錯過很多好方法,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現在我都只看對方的能力,哪些想法很值得學習。借力身邊可得知識,會讓自己能力更完整,觀點更全面;而非比別人認真十倍百倍,埋首苦幹限制自己眼界。

要會看場合

職場嚴峻,論輩份自有它的用處在,但很多人無法從職場順利轉換,反而把那些情節帶到生活中。真為他們感到「同情」,因為他們已經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心了。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藉由對方狀態審視自己,隨時準備成為更好的人。傾聽、理解、建立關係,這意指都是我的原則。真希望這樣的人可以越來越多,而不是來鬧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