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芩雯

@chinwenyang

英義PK散場以後

足球場上場下都太激情,身為菜觀眾的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收場,上網找了些資料。

失敗者的萬有引力之虹

父親對在小聯盟浮沉八年的兒子說,做你想做的事。那是他過世前兩人最後一次碰面。

讀《畫鳥的人》

無論始終留下或後來離開的人,都忘不了第一個離家的兒子。

搭區間車從台南晃到後壁,逛白河市場

這篇文章承蒙兩個人幫忙,一個是逗點文創的陳夏民,當時他跟朋友承包走台步雜誌,需要台南旅遊的文章,發給我寫,才有正當理由離開市區晃一晃。另一位是王家曼,慢慢租車的頭家。她原先除了後壁店,還開一間租車店在孔廟南門路上,現在已收。我不會騎兩輪車,現在代步的三輪車就是向她買的。這次也賴皮請託她,帶著我從後壁到白河,一路介紹蓮田風景和市場。出外靠朋友,也是要有熱心的朋友才靠得住。

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我這個年紀,40出頭,讀新聞的人,生命中不可能沒有從香港旋風來台的壹傳媒。

有些已成往事的台南書店風景

六年前寫的四間書店,有兩間人事已非。都說府城是古都,變化的速度還是嫌不夠慢

跟著文學作品中的食譜煮.......會是悲劇嗎

台灣三級警戒後,從天天外食改成天天自煮。除了上網買菜箱之外,刷了幾樣給自己的小禮物,其中一個是訂閱Paris Review,從此可以在他們網站上放肆的看。紙本寄到家+網站全都看全年不到1800台幣,很可以。

訪叁捌旅居邱承漢:寫民宿,還是寫人物?

接到已不存在GQ Business發訪民宿時,想了很久。GQ Business寫的訪談,應該跟財經雜誌,例如說商業周刊有什麼不同,又要跟原本的GQ去寫有什麼不一樣。我自己的設想是如果GQ介紹一間民宿,也許著重在設計、備品、服務等體驗上的享受,商業周刊可能會講多一點商業模式、定價策略、促銷方案、實際成果,那GQ Business可以再側重的,或許是這個獨特的人有什麼背景,讓他可以開成這樣一盤生意。

環境劇烈變化,從野生品種裡找生機

搬到台南以後多了南部採訪機會,例如今天貼的這篇,是介紹103年優秀農業人員其中一位獲獎者,以我先前在台北的生活圈恐怕接觸不到。能藉機去了解農改場人員究竟在做什麼,看看台灣農業強在哪裡的某個發動點,是接案的初心。除了要搭近一小時公車到農改場,採訪過程還有些艱難,受訪者是實際做事的人,沒怎麼接受過採訪,我想對我也有些戒心。沒能想辦法讓她放鬆一些,是處理這篇稿子留下的缺憾。

我們會舉起槍

《強尼上戰場》是我譯的第三本書。這是一部沒什麼戰爭場面的反戰小說,主角上過戰場受過傷,整個人炸到只剩軀體。他困在病床上,唯一能控制的動作是眨眼睛,思緒不斷交錯回想:如果沒慷慨赴義上戰場,會有怎樣的人生?要死死不了,僅懷回憶、想像與虛假希望,比起殺戮毀滅更是一種無止盡的殘忍。節錄本書最後一段,主角反覆懊悔不已下找到最終的質問對象:送你上戰場的無論什麼人。

你敢來廣場嗎 / Dare You Come To The Square?

Just the same, no simpler Are the tests of our times: Can you come to the square?Dare you come to the square?Can you come to the square?

黃聲遠口述:田中央怎麼做建築模型

2012年的6月,參與創刊的《小日子》雜誌出第二期,收錄一篇建築師黃聲遠談自己的事務所田中央如何看待、思考模型這回事。見攝影師陳敏佳貼出他拍的建築模型照片,回想起九年前有段時間總是窩在敏佳的攝影棚明室,做各種跟工作有關或無關的事,認識情誼可以一輩子的朋友,也有些人註定散了。這期還未做完我已決心離開,投身同一年創刊的另外兩本雜誌《Gigs搖滾誌》與《短篇小說》,號稱的連載也失約了。

午仔與漁人的浪頭對決

台灣媒體能給的稿費通常不高,事前準備、事後整理錄音,再進入真正的寫稿,基本功做下去,根本沒法去算時薪是否值得。產業結構如此,以接採訪稿維生的人手腳若不夠快就是餓自己。因為很難爭取到加薪,只有自己調整工時因應,久而久之採訪、寫稿品質也就很看個人對自己的要求,長久又容易burn out。這一篇採訪過後,決定投入時間整理約一萬四千字逐字稿,再拿捏該如何寫。不想辜負受訪者的精采,希望對得起他給的時間。

原來用茶碗泡茶是件舒心的事

有個晚上,把掙扎許多天的稿子交出去,八點多,一個人在家急需出門透氣,還需要說話。打給小余確定營業時間屬星空班的餘事咖啡開著,拉出三輪車往孔廟看望著的府中街踩去。

在最壞的時代,創一本最好的雜誌:《就係香港》

大約是在試刊號注意到這本雜誌,整體製作水準驚人。當時想,紙媒還有這般光景?接著多讀幾期、甚至藉雜誌規劃香港專題機會做採訪後,漸漸明白,這本雜誌好像是老派紙媒人,歷經數位變形,也許拿到一些資源後回頭再向紙媒做的最後一次示愛。也示範了,在這年代如若還做紙媒,應做出什麼樣的高度。另,我離香港較遠,有些觀察或許失準,Matters上香港朋友多,如果願意給點提醒先在這裡謝過。

成為一位譯者

近幾年我的主要身分是譯者。從台北很忙碌的雜誌編輯工作,像是突然按下暫停靜音鍵,退守一個人對面一字、一句、一章這樣的譯書節奏。因為一些變動,自己心情上想要工作能少一點跟人頻繁互動溝通帶來的摩擦,翻譯成為理想的工作。

台南貓島廚房的火燒蝦義大利麵

既然是住台南,也會稍微寫一些台南的事。

小農餐桌╱思考周遭環境,做出你自己的東西

第一篇Matters發文來貼個3月做的訪談。台灣《鄉間小路》雜誌編輯廖詠恩來聯繫時,設定好這篇文章的規格是主文1200字+Box600字。雖說雜誌之前寫過小農餐桌,不過也要預設有些讀者沒讀過,必須交代人的背景和小農餐桌成立的脈絡。最後呈現的樣子或許有點嫌說得不過癮,希望算是平衡的呈現。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