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chin@travelwithbook.com

我不文藝

(编辑过)
想跟人借一個浪漫的靈魂
我總是把各種類型的文章寫成論說文,想跟人借一個浪漫的靈魂。

上個月寫 @新性感雜誌  的服裝主題,才突然想到這幾年流行的Femleisure(華語圈稱「娘MAN」)其實是我從中學起的穿搭。十六歲時就自然喜歡西裝外套搭配洋裝或是柔軟材質的上衣,穿女性化的服飾我會配上牛津鞋或馬丁鞋,只有穿牛仔褲時才會穿女裝鞋。

我不確定當時有沒有流行這種穿搭——但其實Chanel、Gucci也幾乎都是Femleisure風格——對我而言這樣穿最自在,我的五官比較女性化,個性又偏向中性,穿得太lady、甚至留長頭髮都會不好意思,而我的身材又不適合中性打扮,逐漸找出女性加中性(休閒)的打扮是最適合我的,穿著風格從十幾歲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變過。(我從十歲開始就沒有穿童裝,雖然到現在還可以穿童裝)

中學、大學這樣的風格,又留著boyish的短髮,外型上算是比較有個性的人。每次和媽媽出去逛街,服裝店的老闆總以為我是個搞設計或藝術的人,認為我很懂風格、設計理念都要和我聊很多,但我其實就是個普通的學生。媽媽最喜歡和人說:「我女兒是學法律的。」看著別人驚訝的表情而感到有成就感。此時我就會很不好意思地想離開現場,在法學院裡我也絕對不是最有型的。

大學時,除了上法文課外還到專門輔導申請歐洲設計學院的補習班學習服裝設計,學打版和準備申請設計學院的作品集,還經常熬夜做設計⋯⋯那時我最愛的實境秀是《runway》,以至於我爸甚至問我要不要轉學去學服裝設計。

因為在十六歲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之前我的夢想是到法國學設計。

有時我希望自己不要這麼敏感,看到衣服的布料就能分辨好壞,瞬間為人做了標價。就是這一點才能,以前老闆喜歡讓我去談案子,我看一眼就知道對方的底細⋯⋯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夜店的門衛,知道誰有資格進入。

老闆會說這是我的品味,其實我不喜歡別人認為我很現實,可是那種習慣卻又是自然反應,小時候媽媽認為穿衣服和鞋子要穿質料好的而不是追求名牌,外公也說過「只有沒有創意的人才會穿名牌」。

昨天寫的《當女孩成為貨幣》小感想,那本書中強調「女孩的美貌、身高、體態就是她們成為貨幣的衡量」,夜店的管理階層及公關相信他們的VIP,那些超級富豪的人是有能力分辨出一個女孩是否只是長得特別漂亮、身材夠好,還是她們是能走上伸展台的模特兒?在富豪的世界女孩就像是商品,有品味的人是能區分正品和A貨。(引用書中的形容,但這樣說實在很物化女孩)

我對衣著、布料有興趣就如同對書本及音樂的興趣,並不是刻意的追求,只是有著自己的愛好而形成一種品味。就像我一直覺得聽古典音樂和小眾音樂、讀經典文學和哲學、喜歡設計師而非名牌⋯⋯都是一種很自然的個性養成,不代表我是個文藝的人,在不知道別人的品味前,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喜好代表的是什麼類型的人。

年底時很多人分享自己看了多少書,而我應該是看得最少的一位吧!但我還是喜歡自己的看書方式跟選書的類型。



如果你喜歡這篇創作可以請我喝杯咖啡,或者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我也在 方格子Medium個人網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