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chin@travelwithbook.com

異鄉的聲音|咖啡廳、地鐵和雨聲

(编辑过)
哪裡有熟悉的聲音響起,那裡就是家鄉。
哪裡有熟悉的聲音響起,那裡就是家鄉。

這句話是我自己說的啦。

熱愛旅行和咖啡的我,有到哪裡都要泡在咖啡廳的習慣。有時可以一整個上午都在咖啡廳偷聽別人講話,常在想若我聽著來自巴黎或台北的咖啡廳實況錄音,能辨認出是在哪裡嗎?或許移除了人們談話使用的語言,我根本無法辨認出是在哪座城市,這也是我喜歡咖啡廳的地方。

總是很自在,猶如置身於家鄉。

咖啡廳情境聲

磨豆機的喀喀聲、義式咖啡機發出類似汽笛的聲音、服務生擺設杯盤的聲音或是人們低聲交談的背景⋯⋯似乎到哪裡都是相同的,置身於此會讓我感覺很自在,總不喜歡咖啡聽播放音樂,反而會干擾我的思緒。

某個週間早晨,我在巴黎一區走到附近某間咖啡廳吃早餐。偷聽隔壁桌兩位美國女孩練習法語,順便觀察她們是否能順利搭訕服務員。

一個女孩說:「煮咖啡的男孩好可愛!」
另一個說:「我喜歡這個服務生!」
然後她們拿起書本練習點咖啡:「Un café s'il vous plaît.」


和朋友到咖啡廳聊天,肆無忌憚地討論起別桌的男生或是服務生,好像其他人都聽不到似的,忘我著說著!那種自我,是年輕女孩才有的。我羨慕著她們在正經歷此時。

而另一桌,有四個帶著筆電的上班族,神情嚴肅的討論工作上的話題,從他們對話中,大概聽出公司處在start up階段,這幾個人可能是創始人才在公司外討論吧?想起自己以前在新創公司的工作情景,怕被其他人聽到,總喜歡在咖啡廳開會。

又有一桌,中國女留學生獨自複習功課,一邊打電話給朋友哭訴自己的男朋友好幾天不聯絡,不知道這感情還會不會繼續⋯⋯我又忍不住想過去說,跟巴黎男孩交往就是這樣!

早餐套餐就是一個可頌、柳橙汁、咖啡。我正前方就是那四個人。


那些情境讓我有種懷舊情感,為了多坐久一點,早餐套餐外又加點了一杯咖啡,待了整個上午。

結帳時,那位可愛服務員拿來的帳單並沒有把咖啡的錢算進去,我離開前走去跟他說少算了一杯咖啡,他回答:「那杯是『我們』招待你的!」然後他和咖啡師同時對我露出了一個親切的笑容。

此時,我克制住想炫耀的傻勁,差點轉過去跟那兩位美國年輕女孩說:「看到沒?這就是在巴黎會說法文的好處!」


地鐵內的情境聲

小時候聽到火車和飛機的廣播聲音總會有種出遊的興奮,因為這通常是在旅遊中才會聽到的聲音。在廣播前會有幾個提示音引起遊客們注意,那時聽到此聲音都會讓我感覺好抽離,即使是在我居住的城市裡,也好像自己是個遊客。

相反的,大學後才比較常搭乘捷運,逐漸對廣播聲產生熟悉感,出國時搭乘公共運輸交通工具時聽到提示聲響,即使在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音樂和情境聲,還是會有種置身於家鄉的錯覺。

特別找了一個只有聲音的影片

巴黎的地鐵很老舊,開門關門必須手動處理(也有路線是自動化),車子進站或駛離的聲響也比在台北的捷運大聲許多,乍聽之下情境敘述和聲音與台北並無關聯。但一樣的是搭車前往某處的急迫、緊張或期待感⋯⋯瞬間能將我帶到另一個時空。

總覺得自己通常是以感受在記憶的,聲音產生相同的情緒而有了熟悉感。


雨聲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南宋詞人蔣捷寫的《虞美人·聽雨》,藉由雨聲將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感慨道盡。雨聲似乎給人淒涼,我卻特別喜歡下雨,大自然因下雨將塵土沖洗乾淨,也能一掃我心中的陰霾。

小的時候記憶裡夏季的台北總是在下雨,從下學期開始後不久的四月進入梅雨季,下個不停,但我一點也不厭煩雨天,總覺得雨下得越大、雨聲越吵鬧,越能把煩惱帶走。

雨後,又有了豁然開朗的心情。

1877,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雨天的巴黎街道》

對巴黎的印象也經常是雨天,和梅赫迪重逢的那天下雨了。但見面前我在室內看表演錯過了雨⋯⋯表演後,街道都是潮濕的,聞著雨水沾在石頭地板上的味道也有些熟悉。

他拿著一把黑色的大傘,掛在手上像是拐杖,站在共和廣場等我。巴黎是新舊雜陳,巴黎人也特別有種老派的氣質(90後可能沒了)。

雨傘和他巴黎時尚男穿著顯得格格不入,我們散步到時尚酒吧喝酒,一入坐戶外座,雨又開始下個不停,只好轉入室內。

是「滴滴答答」還是「唏哩嘩啦」?

只記得在那雨聲之下說了「je t'aime」。

走出酒吧,雨停了,又回到了現實。

下一週,我要搭飛機離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那場誤會

Chin

關於創作與誤會

0300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