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chin@travelwithbook.com

隨筆|第二性之後

(编辑过)
這篇文章也屬於「在巴黎的那場誤會」。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沒有女生就應該做什麼的概念。

以下灰色部分的隨筆是我十年前寫在Facebook上的,剛好今天看到回顧,或許那時的文字跟想法還不是很成熟,不過我全篇貼上不做修正了。那時我和一位女同性戀朋友約定看了大概十本的女性主義著作,再互相分享想法。

將近七十年前,西蒙波娃寫了《第二性》
女性的定位不該是生理或心理上的弱勢,
對於生活在其論點產生後幾十年的現代女性而言,
應該會覺得她說的都是理所當然。

但,現在的女性還總是用「很男孩子氣」來形容自己不那麼的脆弱如同一般女孩,甚至認為「boyish」這個形容詞優於其他女生。


我會修馬桶、會抓蟑螂、也很直接⋯⋯⋯
卻從來不認為這樣是很男孩子氣。
因為我認識大部分的男生都做不到這些,
他們可能比我會做菜、收拾整理東西,而我也不認為這些是女性化的行為。


現代人有時候很矛盾的追求無差別
強調要兩性平等的人為什麼會在乎自己軟弱像個女生
但倒是沒有批評女生堅強得像個男人!
這樣你們還相信他們是支持兩性平等的嗎?

不論如何,就像西蒙波娃說的「女性」還是被賦予了負面的角色。
某些女人覺得自己太女性化,反而就將自己的特徵隱藏起來
這樣她難道不是歧視女性的之一嗎?


後來我又寫了〈女人味與女性主義〉,好像是我第一篇放在matters上的文章。

在我的生活概念中,一直沒有女生就應該做什麼角色。在新店家,荷蘭人會負責做菜、修剪花園、做水電工作,並不是因為他身為男性,而是這些工作他都做得比我更擅長。我自己住時或是小時候在家裡看到有東西壞了,不會想要尋求別人的幫忙,會自己想辦法修好。因為那些事情對我而言完全不是屬於男性的工作。

去年疫情間茱麗葉畢諾許演了一齣法國片《La bonne épouse》(完美妻子)應該沒有太多人注意到,故事設定為1968年法國Alsace鄉村一所傳授女孩如何成為完美嬌妻的「家政、禮儀學校」。

那時正是巴黎學運盛行的年代,想像嬉皮文化已有十年了,但在鄉村還是有許多女孩十五、十六歲就被送去寄宿學校學習做家事、未來如何服侍丈夫⋯⋯雖然是一齣荒謬喜劇但我還是很吃驚不過是我出生前二十年的法國還有這種事?(又暴露年齡了)

荒謬的行徑包括:睡覺期間不能去上洗手間、不能反抗先生說的話、各種做家事的細節。

《第二性》出版於1949年,可是多年後在法國還是存在很多令人無法相信的女性束縛,就像「左岸咖啡」的誤會一樣。

可可·香奈爾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女性都可以勇敢追求自己,自在地穿著褲裝。但到了1968還是有很多女孩在結婚前就被訓練好當一個賢妻良母也不能自由戀愛,又閒扯到想說法國的社會其實很極端,受傳統天主教教育的家庭還是非常傳統的,不敢違背教會或質疑神職人員,里昂天主教的醜聞就是很好的例子,受害人有多數都是良好家庭背景被送去讀天主教私立學校的孩子。

兩性不平等的情況一直到幾年前爭論的男女薪資不平衡,在巴黎地區女性的薪資普遍可以低於20%,管理層級女性的工資與同級男性的工資差距更為23,5%。其實也是一直到六零年代,法國已婚女性才得以在「不需要丈夫」同意的情況下選擇職業。

或是如同我在〈「左岸咖啡館」是真的在巴黎的那場誤會〉這篇文章中有提到在巴黎有一站地鐵是「Pierre et Marie Curie」本來我已經不爽瑪麗居里要排在先生後面,但後來一查才知道這站在2007年後才加上了「Marie」,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種女性的歧視,而且很難想像發生在法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那場誤會

Chin

關於創作與誤會

0300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