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chin@travelwithbook.com

想像中的追隨者:在網路中的追蹤者是你的朋友嗎?

(编辑过)
這篇文章中有一部分是取自我兩年前的想法,那時我下的副標是「泡泡人生」,現在又看到那段文字才想到在寫作平台上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然後要一直思考著文字的存在問題⋯⋯
已經有好一陣子無法在自己的Facebook 發表想法,或許是因為上面有太多我過熟識而不欣賞的人。倒不是擔心我寫了什麼不合他們意的文章會被攻擊或誤解,而是覺得已經摸透了其中大部分的人,我知道會理解我想法的人大概也不多,彼此間的社會關係也阻礙著我思想的自由。

我們在任何平台上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文章放在市場上與人競爭,「寫作者」是一個品牌,「創作」是商品。在市場上,每一種產品都有自己的一套宣傳方式,可以選擇很「佛系」的經營,相信:只要出產好內容,就會(默默)被人關注到;也可以使用各種操作手法,想辦法讓別人關注到;或是好好寫內容再加以使用SEO創造更大的效益!(請參考 @漫閱讀 寫的〈寫作平台 的 Google 用戶體驗 分析〉,我就不贅述了!)

但我也懷疑真的有人會說自己絲毫不在乎「有沒有被人看到這件事」,如果都不在乎,應該就不會在平台上寫作,直接寫在日記本上就好了。

想像中的追隨者」是源於我讀完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後的想法,當下我在筆記本上記錄這幾個字——他覺得自己擁有的友情是真的嗎?

幾年前也用了同一個標題也了一篇文章。記不得書本具體內容,這本書也是盧梭個人散步的隨筆,一開始因為遭人背叛而感到痛苦(反正他也一直有精神問題),但有天他突然體悟到那些表面上親近的人或許原來就對他沒有好感,可能是假裝支持他以獲得其他利益也可能是他們早就計畫之後一連串的報復?

直接的說法就是,先假裝當你的朋友已取得你的信任、獲取你的秘密、想法,然後再來一次地將你擊倒。就說,盧梭是個陰謀論者吧!

姑且稱這些人為「想像中的追隨者」

這段是抄我自兩年前的文章。

會用這個說法是因為我讀完的當下想到其實我們要戳破友情的泡泡比18世紀的盧梭還要困難許多,那時的人要假裝友好還要演一下戲。必須與人相處,但現代人只要用文字表達即可(甚至網路上有很多教你用文字追求異性的方法只存在於「訊息聊天」),很多時候溝通連對方的眼神都看不到。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很多人在各平台上有成千上萬追隨者,但現實中的朋友有十人就很多了。瘋狂使用社群的人多少會以為(幻想)那些追隨者等於是自己的人脈,但當他們開始進行一項「事業」時卻沒人願意買單——例如創立新品牌,沒有人消費或是寫文章沒人打賞。

昨天和一位超過七年沒見的朋友見面,他特別從台北來看我。上禮拜我在他Facebook貼文留言,他回答:「我們不是上次說要見面?」。「上次」已經是兩年前了,然後對方就很有行動力的搭了高鐵來和我吃兩小時的下午茶。

一開始我的確也好奇,這位正在發展設計事業又有穩定交往對象的異性朋友怎麼會這麼即時的來找我見面?我們經常在網路上看到彼此,所以根本沒想到已經七年不見。

見面不久,他就破除我的好奇。他提到,前陣子和幾個許久沒聯絡的朋友外出,當天玩太晚只好留宿在某位朋友家,只剩下兩人,因此才有時間「真正」談論彼此的生活,一聊之下,發現他根本完全不知道朋友的生活狀態。

大部分的人總是在社群媒體中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尤其是在發展事業的人,個人形象代表自己的品牌,也不方便在網路上透露生活的現實,但生活中勢必困難的比例佔更大部分。

所以這位朋友決定有空就要真的「面對面」的拜訪朋友,重新認識彼此。我當面也告訴他一些自己不可能在網路上暴露的消息,只要看了對方的眼神就無法偽裝自己的情緒。

我想,有過真實的聊天,知道彼此在討論什麼才算是朋友吧?


我今天在圍爐內的廣播中向 @孙李 表達欣賞,因為他說並不會被我嚇到,所以我又在此說明我對於「以文會友」的這件事情。文章前半部說的「網路中的追隨者」又和寫作平台上遇到的「知音」有所區隔。

之前發現閱讀孫李的文字感覺很熟悉,而且我自認為他的價值觀或許是跟我雷同的,昨天閱讀了他回歸的舊人打卡,我更確認了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們的閱讀喜好很相似,並且生於同一個年代,即使不同的生活環境。

請容許我再引用圍爐裡的文字:

我們都出生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末期,孫是東北人,生活的經驗和我大概沒太多的共同處(或許只有我十年前到巴黎短暫居住,後因為某些原因沒繼續學業),而我們的閱讀軌跡竟然如此雷同,看到了這篇「舊人打卡」才明白之前的熟悉感是因此而來。
不只是他,與一些市民能夠聊天也是因為相似的閱讀喜好讓我們彼此的關係拉近了。
昨夜有感,或許我們在Matters上遇到的每個人都只會停留在網路上的連繫,但我們讀過一個人的文字又好像無法說自己不認識。我們的交流可能僅僅是文字,卻又不能說這不算什麼,他把自己的內心寫出來、他以文字剖析自己,我們讀到了一個人的脆弱、價值觀、愛恨情仇⋯⋯雖然不知道他的生活是如何,又確實窺視了他的內在。
寫作是自私的,但留下的文字卻屬於大眾。
我們確實也能輕易的從一個人的文字中看到他的價值觀,因而選擇自已喜歡或不喜歡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那場誤會

Chin

關於創作與誤會

0300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