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
黃昏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 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鲁迅

貪婪是世襲的

有財富與權力的男女可以對任何社會人為所欲為;有財富與權力的小孩可以把物慾與任性無限放大;有財富與權力的青年可以抹殺同年紀青年人的所有付出和收成;有財富與權力的老人可以把玩自己獨創的人性遊戲,把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以他人的生命力儘量延長,再玩弄著這個自己早早看不起眼的爛世界。

回想起孩童期,你的家人有否試過探問你將來的夢想?

試試回想起小時候,不少父母家人都試問過家中小孩子對於將來的夢想或期望。然而這些小孩子的夢想都是無比純真的。至於將來汙染與否都建基於小孩子從小的教育,接觸的人和事,際遇等等很多因素…..

父母及家人灌輸小孩子夢想的意識形態。

聽過一個網台節目,主持人說剛出生的小孩子十八個月後便已經形成羞恥感。此時我心想,既然羞恥感能於歲半當時生成,順理成章地七情六慾難道不會漸生嗎?那也就說小孩子們在心理上會慢慢建立起一種由父母及其家人言行舉止所灌輸的價值觀與道德觀。

我這樣說對嘛?

假如你母親從小就灌輸你金錢帶來的諸多好處。例如可以擁有優質理想的物質主義生活,隨時隨地遊玩享樂的遊戲人生,甚至誇張到使人有彎腰折服甘願為奴的權力。卻完全忽視了金錢其使人心腐敗頹落的壞處,那不是很可怕嗎?

踏入求學的少年期,提問你夢想的人多了老師,同學以及親朋戚友。

我會說這是一個成人禮,一場十八歲成年之前就已經在進行的成年禮。尤其是當你生存於一個現代社會體制內,即將踏進這個資本社會的時期。這個時間點是重塑夢想與現實未來雛型的重要一步,家人和以上人士及你自身的個人經歷等,都會對你的夢想與人生觀再次進行塑造,以迎合其對你或其認為正確的未來社會價值觀。

這種日復日,年復年根深柢固的潛移默化。會漸漸使到我們對所謂富人,權力者神化。夢想著過上他們於太平山頂大宅泳池暢泳的寫意生活;閒時無聊乘搭私人飛機飛往聖皮特堡廣場餵食白鴿,即日回來時順道到泰國曼谷吃個早餐;同款名車入手十幾架為了日常配搭衣著;少不了一百幾十個名牌手袋應付日常生活大小場合。

有財富與權力的男女可以對任何社會人為所欲為;有財富與權力的小孩可以把物慾與任性無限放大;有財富與權力的青年可以抹殺同年紀青年人的所有付出和收成;有財富與權力的老人可以把玩自己獨創的人性遊戲,把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以錢財權力賦予他人的生命力儘量延長,再玩弄著這個自己早早經以看不起眼的爛世界。

小一學生的課堂上,老師問學生們的夢想。個個議論紛紛,講得興高采烈!不時哄堂大笑!老師也漸漸控制不住學生們激烈的互相搶答爭辯。

小六學生的課堂上,老師同樣提問學生們的夢想。同學們一時間反應不來,心裡只思量著升中派位的結果是否如意。只有零零落落幾個同學把話語放在嘴裏支吾幾句,講不出聲。生怕被恥笑……

中學生於課堂上被老師問到關於夢想這個課題竟然大家都覺得好笑,其反應與情形就好像夢想正脫離自己越來越遠似的。絕大部分學生都在嘻笑怒罵聲中帶過,有些更反問老師自己的夢想究竟是甚麼?

至於那些不多常見的親戚朋友當問到你夢想是甚麼時,你會給出甚麼答案呢?

當中又有幾多與你的家人朋友有所關聯?

成年後,你方才發現自己只是社會上被圈養的其中一群。

沒錯,假如你認為自己是被圈養的其中一群。那你會發現圈子裡的人都主要是講同一種語言調調的,圈子裡的人都堅信某些自欺欺人的價值觀過活。他們有思考的能力,但是沒有思考脫離舒適圈的勇氣。因為這種思考成本太高昂了,接近幻想。就好像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劣根性,從承襲而來,久久揮之不去。當其某種價值觀霎時間有所變異解體,他們就會安慰自己,繼而慣性馴服自己遷就妥協。而對此稍有己見,你便會被群體標籤成異類。若然你的舉動影響到大夥兒食喝拉撒睡等的主要問題時,你甚至會被視為反圈子者,異見派,非自由主義者,甚至恐怖主義者等名。

當發現夢想與現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同時,絕大部分的人們均選擇妥協。妥協繼續這種圈養生活,並不是放棄現實上本來已經渺茫的夢想,而是放棄本來與生俱來擁有的自由。夢想的任何可能性均被塗汙改造的思想自由綑綁,那才是最可悲。

當然自由需要付出代價,而其代價也突顯出自由所帶來的可貴。

譬如有兩個在香港九十年代長大的小朋友,一個生活在公營公共屋村與父母兄弟姊妹相處於一個三百呎的單位生活的小朋友。與一個生活在港島獨立屋與父母兄弟姊妹相處於一千多尺連前後花園的單位。

屋村長大的小朋友家人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用心讀書上大學,畢業後做個醫生律師或者投資銀行家等,然後當然買樓放租,錢賺錢快速致富。每天從電視機上解讀致富密碼與社會百態如何由權力錢財運行,鄰居朋友如何大發橫財,飯桌上聊的則是每道菜的成本市價。直接灌輸其如何改變目前擁擠的生活環境與謀求錢財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

反觀,獨立屋長大的孩子父母任其發展興趣與愛好發展,他遇上問題時就適當地從旁開導,灌以跳脫思維及獨立思考,從不定義某種價值觀於其身上。電視機上的資訊由其自行選擇觀看,他選擇教育頻道,外語頻道學習科技實驗與大自然演化。飯桌上父母詢問的是他今天過得怎麼樣,而鄰居朋友都喜歡與其主動交流。對於追求成功與成就的定義,這個小朋友自然地有自己一套的想法。

兩位小朋友可能其背景相差甚遠,但假如把兩者父母家人生活環境等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調轉。難道其出生成長就真的那麼不同嗎?還是說貪婪本來就是世襲的?值得大家反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歡我的創作嗎?創作的原動力同樣來自於同路人的支持與讚賞。 多走一步,為這個社區注入動力吧!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