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屁
小肥屁

生活在日本的中文寫作者

【長假】伊豆之旅(上)

前幾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6月10日起開放旅遊簽證,中國被劃為安全的藍隊,不用打疫苗、不用做核酸、不用酒店隔離,落地就可以玩。

前幾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6月10日起開放旅遊簽證,中國被劃為安全的藍隊,不用打疫苗、不用做核酸、不用酒店隔離,落地就可以玩。只是出來容易回去難,為了短短一趟旅行,回國要接受長時間的隔離,大部分中國人還是不會來日本旅遊吧!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來日本旅行,是在北京報的團。從成田機場出來,旅遊大巴把我們送到東京市區時已是下午。領隊說怕堵車,只讓透過車窗看看銀座。一個大叔不屑地說,哦,這就是日本的王府井吧,看著也不過如此啊。

人剛到一個陌生地方,會本能地拿自己熟悉的地方做標尺,審視哪些地方對得上,哪些地方對不上。畢竟,人是經驗動物。

對日本不感興趣、不了解的中國人,特別容易在來日本旅遊時用「王府井」之類的標尺來套,因為看起來像,又有種種不一樣,既「不熟悉」又「不新鮮」。好像除了買買買,就沒別的吸引力。

日本國土狹長,多山地丘陵。在日本看不到氣勢磅礴的尼亞加拉瀑布,也看不到落日黃沙的撒哈拉沙漠。除了富士山,再沒什麽巍峨的名山。大川就更不用提。日本和中國離得近,許多古建築的風格都是模仿自中國,看起來也不如歐美有異域風情。

日本的景致,不能讓你一眼震撼,而是最好在對它有一點點了解之後細品。

而且,只求舒適省心的跟團遊,也必定不會是深刻而難忘的。

日本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特別發達,但小地方出行,不開車不行,比如我們在長假第三天和第四天玩的伊豆。

西伊豆黃金崎--攝於2013年

我和老姚第一次來伊豆時,一個是窮學生,一個是打工人,出行全靠公共交通,吃住都很節省,鬧了不少笑話,沒把伊豆玩明白。

伊豆半島很大,分為東伊豆、中伊豆、西伊豆和南伊豆(也有北伊豆,但說的人很少)。談到代表性的景點,東伊豆有伊豆高原,中伊豆有修善寺,南伊豆有下田,西伊豆是最冷門的,景點不多。非要說的話,有堂島天窗洞(海邊的巖石洞窟)和戀人岬。

之前說過,老姚是個「旅行盲盒派」,自然沒有參與旅行計劃。

我當年為什麽要選擇一條冷門線路?大概是不願隨大流,又中二地被號稱可以提高戀愛成功率的「戀人岬」三個字吸引吧。

總之,當時的行程是先去中伊豆的修善寺,之後去西伊豆的黃金崎和戀人岬,放棄堂島大約是因為交通不便。

三島車站--攝於2013年
駿豆線的車廂內部--攝於2013年

第一天,我們坐東海道線在三島下車,換乘伊豆箱根鐵道的駿豆線。三島站給人的感覺還停留在昭和年間,駿豆線的外觀和內飾也都非常昭和風。那是6月一個普通的周末,車廂裏乘客很少,列車開得很慢,沿途的景色和平日看慣的都市不同,經過了稻田和原野,讓我們倍感新鮮。

直到回國第二年,看了宮藤官九郎的一部青春校園劇《對不起青春》,認出了劇裏的高中生每天上學乘坐的駿豆線。

日劇《對不起青春》劇照

在民風淳樸的三島,還有什麽比一條昭和風的電車更適合搭載土味青春呢?在這列電車上,不論是青春進行時的少男少女,還是本地土生土長、經歷過相似青春的老師,仿佛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一起經歷著青澀的悲喜和純真的感動。

看過劇之後,我想起了伊豆之旅,很想再去坐一坐駿豆線。


修善寺

修禪寺外穿和服的女孩們--攝於2013
修禪寺本堂前--攝於2013年

修善寺是一個地名,這裏有一座代表性的寺廟寫做「修禪寺」。日語裏「修善」和「修禪」的發音一樣。那時不懂修禪寺和我們在鐮倉看的那些古寺有什麽不同,簡單轉轉,就去了外面的竹林。

修禪寺旁的竹林小徑,號稱可與京都嵯峨野的竹林媲美。記憶中,竹林美是美的,但真的是很短很短的「小徑」,幾步就走完了。

竹林邊的紅色小橋玲瓏可愛,有幾座日式老旅館沿溪而建,開窗就能欣賞美景,看起來很風雅,估計住一晚價格不菲。但我一點也不羨慕住在裏面的人,因為溪水湍急,水聲特別大,晚上怎麽睡得著?

那天,大概還逛了逛修善寺溫泉街,舊照片記錄了我去過昭和風的打靶遊戲店、專供遊人購買的茶具店等,但我已印象模糊。

前不久,開始看三谷幸喜的《鐮倉殿的13人》,才知道伊豆是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源賴朝曾經被流放的地方。源賴朝所在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南宋,當然,當時的日本遠沒有中國那樣的繁榮和文明,伊豆就更是鄉野之地。源賴朝在伊豆和地方勢力北條一族結為親家,共同開創了鐮倉幕府。

鐮倉政權建立後,骨肉之間的權力鬥爭卻一刻也沒停歇。源賴朝的弟弟和兒子都先後被軟禁在修禪寺,並在這裏遭到殺害。明明是個世外桃源一樣的地方,卻上演了日本版的《權力的遊戲》。假如我去修善寺之前就了解一點歷史,一定不會走馬觀花地匆匆而過。

修禪寺的屋檐--攝於2013年

修禪寺,相傳是在平安時代初期的807年,由真言宗大師空海所建,當時名叫「桂谷山寺」。鐮倉時代初期改名「修禪寺」。之後,它經歷了戰亂,兩次改宗,寺廟也幾次毀於大火。現代人看到的修禪寺,是1883年重建的。不過,本堂裏保留了一尊鐮倉時代的木造大日如來像。

源賴朝突然死亡後,正妻北條政子成為實際的掌權人。她的兒子源賴家年紀輕輕成為二代將軍,卻和禦家人一起企圖謀反,被北條一族鎮壓。

賴家沒有馬上被處死,而是被軟禁在修禪寺。但他的嫡子一幡在“比企之亂”時被殺害,他自己也生了病,大概類似於光緒帝“百日維新”之後的境遇。關了兩年後,賴家還是被刺殺了。據說死時他正在泡溫泉。他遇刺時的溫泉現在成為修善寺的一處景點。

賴家死時年僅21歲,他的子女也全部夭折,源賴朝和北條政子的血脈全部斷絕。作為母親,北條政子的心並不是鐵打的。

她在賴家的墓旁修了一座塔,把從中國獲得的數千卷珍貴經書都藏於塔內,並親筆手書「為征夷大將軍左金吾督源頼家菩提 尼置之」。「尼」指的是喪夫的自己。這幅字目前還留在修禪寺,經書只剩一卷《放光般若菠蘿蜜經》。


說到修善寺一帶,還有個名人和它有很深的淵源。1910年,夏目漱石得了嚴重的胃潰瘍,到修善寺的旅館療養,但剛到的第二天就大口吐血,眼看要一命嗚呼。醫護和家人都堅持搶救他,終於把他從死神手裏搶了回來。

病情穩定後,夏目漱石被一路用擔架運回東京,逐漸康復。可是當初建議他去修善寺療養的主治醫師卻病逝了。一場大病讓夏目漱石看清了人生的無常,對他之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夏目漱石

如今,在修善寺的虹之鄉,有一間夏目漱石紀念館,庭園裏立著他的漢詩碑。

仰臥人如啞,

默然看大空。

大空雲不動,

終日杳相同。

黃金崎

當年,我們從修善寺坐巴士去了西伊豆的黃金崎。三島由紀夫曾經說過,在這裏能看到全日本最美的夕陽。(前提是天氣好)

晴天時的黃金崎
我們去黃金崎的這天多雲--攝於2013年

從下車的地方往公園走,環顧四周,特別荒涼。公路兩旁沒有人行道,穿過黑黑的隧道時,地面潮濕無處下腳,一輛輛汽車擦身而過,實在捏了一把汗。穿過三個隧道,好不容易走到公園,已經5點,門口有個玻璃美術館關門了。

像是泡沫經濟時立起的旅遊指路標,已泛黃老舊--攝於2013年

繼續往裏走,一路上看不到人。終於走到海邊,並沒有柔軟的沙子,而是碎石灘。想看的夕陽被一大片雲擋住了。

在公園裏轉悠了一下,看到有幾個人在晾潛水服,收拾氧氣罐。這裏人煙稀少,海水澄澈,是個潛水的好去處。

後來我們去了塞班,老姚在那兒初次體驗潛水,走的也是碎石灘。細軟的沙灘邊只適合浮潛。

天光弱了下去,雲沒散。怕巴士收班,我們打算撤了。走到公園大門口時,我感覺陽光又強烈了一點點,不死心地拖著老姚飛奔著殺回海邊。終究是錯覺,奇跡並沒有發生。

失望海灘--攝於2013年

失望地從公園出來,在晦暗的天色中等了很久,才等到一班去旅館的巴士。到旅館最近的車站時,天已經完全黑了。我打電話讓旅館的人來接。

上車後,旅館的人小心翼翼地問,兩位吃過晚飯了嗎?

其實我剛才已經扒著車窗焦急地找餐館了,可哪裏有餐館的鬼影。訂旅館時,包晚餐的價格和不包晚餐的,人均差了大幾千日元。

我想,旅遊景點還會沒有餐館吃頓飯嗎?事實證明我太天真。(9年後訂伊豆高原的旅館,特地找帶晚餐的,無奈臨時改期,訂不到帶晚餐的旅館了。)

我問旅館的人,附近有沒有餐館,他搖搖頭。我問他能不能在旅館吃晚餐,他為難地說,我們這兒不做晚餐的,要提前跟餐廳預訂好了送過來。

「不如我先送兩位回去放行李,再一起去附近的便利店買晚餐吧?"他提議。

那天,我們在旅館裏面對面默默吃完兩盒便當。

「也許隔壁正吃懷石料理呢!」我開了個苦澀的玩笑。


戀人岬

尋找戀人岬--攝於2013年

第二天,為了去戀人岬,我們在山路上轉來轉去,上坡下坡,迷了路。夏日炎炎,太陽曬得人眼花,直到路邊田地裏叼著煙的農民伯伯問了一句,餵,你們這是要去哪兒?

經他指點,終於找到了戀人岬。這是一座建在海邊峭壁上的公園。海景絕美,也有各種和戀愛相關的裝置。比如海邊的戀人雕塑啦,供戀人一起敲響的許願鐘啦,掛許願牌的墻啦,保佑戀愛成功的地藏王菩薩等等。

但這裏並沒有關於戀人的古老傳說,而是貧窮的西伊豆政府為了吸引旅遊開發出的景點。

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有千篇一律的「戀愛聖地」,供頭腦發熱的情侶在此海誓山盟,我們在江之島上就見過類似的。

戀人岬--攝於2013年

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景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觀察彼此。

在旅途中,對方的優缺點都會一目了然。期間經歷的種種小麻煩,是人生旅途的預演,最好的感情試金石。

如今我們成了眷屬,也許戀人岬也有一份功勞吧!

除了戀人岬,我們還去了一間象牙博物館。當時老姚在一家拍賣行工作,有陣子喜歡附庸風雅。安排象牙博物館是我投其所好的一招。

那家私人博物館裏展出了成堆成堆的牙雕,精美是精美的,但大概全部是從中國的工藝美術工廠進口的。印象中有四大名著為主題的牙雕,還有一張巨大的玉石雕製的龍床。我們猜這是和旅行團合作的博物館,在這裏可以買到各種象牙製品,當然也不是普通人買得起的。

象牙博物館--攝於2013年

這次我們去伊豆高原,旅遊宣傳冊上也介紹了一間象牙博物館。別說城市人套路深,鄉野村夫也一樣套路滿滿。

我是個不喜歡在旅行之前看太多攻略的人,因為害怕失去新鮮感和驚喜。但完全不做功課的旅行等於白去一趟。

如何在旅行前恰到好處的「預習」,又能「不求甚解」,坦然面對旅行途中的不確定性,是我一直在修煉的課題。要是掌握了,旅行會變得寫意。

我還發覺,多旅行,會在旅途中遇到越來越多的「互文」。原本無甚滋味的經歷,將來某一天也能變得值得回味。

話說回來,不是西伊豆不好玩,是西伊豆不適合窮遊。武斷地說一句,整個日本都不適合窮遊。


大室山

時間轉眼來到9年後,兩個人的旅行變成了三個人的旅行。經過多年的「獨自摸索」和「共同趟雷」,我策劃旅行的經驗漸長,也從「出門基本靠腿」變成「有只小毛驢」,終於敢再來一趟伊豆。

那天,我們從箱根一路開盤山路到了伊東的一家旅館。清晨四五點就被嘰嘰喳喳的小鳥叫醒。到六點多天大亮,起床打開窗,發現不遠處是藍色的朦朧的海,海對岸還有一座若隱若現的小島。母女倆趴在窗前出神地看了一陣。

母女倆看海--攝於2022年

悠閑地吃過早餐,開車10分鐘到了大室山。早上9點,大室山下已排起長龍,都是要坐纜車上山的。

大室山腳下排隊坐纜車--攝於2022年

伊豆高原有一片火山群,大室山是其中的主峰。它形似一口大火鍋,但植被茂盛。

從700年前開始,每年2月,大室山有著「燒山」的傳統。過去,大室山是培植茅草的茅場。人們在收割茅草時會留下茅根,在來年春天茅草發芽前,一把火燒掉山上的雜木和雜草,為茅草留出良好的生長空間,草木灰還可以作為茅草的養分。

古時候,優質的茅草可以用來修葺屋頂,作為種植小麥的堆肥、牛馬的飼料等。這一帶的山村還有悠久的製炭產業。在森林裏把炭燒製出來之後,要用柔韌的茅草來捆綁,運往伊東市區,通過八幡野的港口運到江戶(東京)販賣。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社會對茅草的需要變少了,到了上世紀50年代,燒山的活動停止了。

1980年開始,大室山的燒山活動作為旅遊賣點而復活,一直延續至今。

如前所說,大室山長得像一口鍋,燒山的時候,先燒中間凹陷的「鍋內壁」,觀光客可以站在「鍋邊」上看。等內壁燒完以後,所有人撤到山下,打10發煙火做信號,開始燒「鍋外壁」,大概40分鐘就可以把「鍋外壁」燒完。

為什麽先燒裏面再燒外面,是為了讓生活在山上的小動物們有可以避火的場所。燒山全程都有消防隊在旁守候,防止大火蔓延到山外。

我們去的時候是5月初,燒山活動已經結束了。新綠的植被像嫩綠色的毛毯裹著大室山,郁郁蔥蔥分外可愛。

在山腳下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終於坐上了纜車。大室山不高,只有580米,但雙腳懸空地坐在纜車上緩緩爬升,既有點刺激又心曠神怡。

退房時,旅館的老奶奶跟我說,大室山山頂的風景絕美。百聞不如一見,真到了山頂,風景比想象中更勝一籌。不記得多久沒有站在360度毫無遮擋的地方了,不禁胸中一暢,只覺天地悠悠。

這裏既能遠眺美麗的富士山,又能俯視相模灣的伊豆七島。伊東市就在腳下,五顏六色的房子和奔跑在公路上的各式汽車,都成了玩具模型。在烈烈風中,許許多多海燕在我們周圍輕快地穿梭。一只海鷹張開了碩大的翅膀盤旋在遠處的山頭,陽光將鷹的影子投在綠色的山坡上,像一架滑翔中的飛機。

有人說,站在高處欣賞美景容易產生往下跳的沖動,人在內心深處有向往美到極致的自毀基因。在大室山上,我感受到了。

大室山讓我想起新西蘭的伊甸山。大概全世界的火山都長得大同小異。但去伊甸山是跟團,被導遊催促著匆匆走完。這次可以自己支配時間,好好感受大自然的美。

說到伊豆,朋友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名作在中國也久負盛名。

從大室山上眺望大海,海中最大的那座島嶼就是舞女阿薰的故鄉大島。

在小說裏,流浪藝人團一再盛情邀請學生哥去大島做客,不知道他後來去沒去。也許不去的好,讓它永遠存在於想象中。

大室山的「鍋邊」大約一公裏,在「鍋內」設有射箭場,可供遊客練習。

在噴火口中腹有一座淺間神社,供奉的是保佑安產和結緣的女神。

山頂有5尊等身大的如來坐像,名為「五智如來」。

據說在300多年前,神奈川當地的一名大人物朝倉清兵衛得知自己年僅9歲的女兒不幸懷孕了,愛女心切,來到大室山的淺間神社求神保佑女兒能平安生產。後來女兒果然平安生產,為了感謝神仙保佑,他在此立了「五智如來」。

此外,山頂還有保佑出海平安的八嶽地藏菩薩。

饃饃醬最近喜歡「到哪個山頭拜哪個佛」。下山前,她不忘要求買個團子吃。每到一個景點必吃團子,也成就了她旅遊的小小儀式感。


城之崎海岸

城之崎海岸是4000年前大室山噴發出的巖漿形成的,在這裏能欣賞到驚濤拍打斷崖絕壁的奇特風景。觀賞海景的兩個最佳觀景點是門協吊橋和門協埼燈臺。

門協吊橋比想象中迷你,高23米,長48米。

門協埼燈臺因為疫情關閉了展望臺。

《城之崎布魯斯》

在公園裡,立著一塊碑,上面是《城之崎布魯斯》的樂譜。這是一首1968年的流行歌曲,歌頌了城之崎海岸的美景下男女之間的愛戀之情。現在聽來,旋律依舊悅耳,並且蒙上了一層懷舊氣息。

環繞城之崎海岸的遊步道全長9公裏,沿途景色很適合做成明信片。海水是孔雀藍的,還有姿態奇異的怪松。

途中遇到了幕末時為了抵禦黑船而設的炮臺遺跡。

走完全程的感受是腰酸背痛。在路上,雖然有休息長椅,但中途沒有退出選項。我們一邊鼓勵著孩子,一邊安慰著自己,餐廳就在前方,還有2公裏,還有1公裏,還有500米,加油!

我們的目的地是有300年歷史的老建築「ぼら納屋」(烏魚納屋)。這是一家專門做「磯料理」(海鮮)的飯館(飯館於1968年開業),也是這一帶唯一的飯館。當時已是下午2點,門前排著長隊,又累又餓的我們也加入了等候的隊伍,3點終於就座。

等飯端上來,我馬上讓這家店登上了在日本遇到的坑爹飯館第一名。如果不餓,奉勸最好在門前拍個照就走。

順便一說,城之崎海岸盛產烏魚(ぼら)。在江戶時代,這裏的烏魚會專門送到江戶供上流社會食用。據說,史料中記載了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吃過這裏產的烏魚的記錄。所以烏魚又叫「出世魚」,代表能出人頭地。

吃了大名鼎鼎的烏魚納屋,我不禁懷念起9年前在戀人岬路邊隨便進的一家「磯料理」,雖然早已忘了名字,但裝修很有腔調,海鮮的用料也很足。而且那時的我,根本不用考慮一頓飯要攝入多少卡路裏。

下期,我打算講講伊豆下田的旅行見聞。

攝於2013年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