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
陈奇

爱,而后有真知

荒诞背后的恐惧与再谈“被代表”


前天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写了一篇自己还算满意的文章,昨天修改完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准备发公众号时,系统让我等了三次,每次都迟迟发不出去。


之后系统自动帮我把文章删掉了,给出的理由是“此内容因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送失败”。于是,在经过了几次的自我审核之后,期间我还把文章发微信群里让朋友帮着检查哪些词是敏感的,在把好几个我认为是敏感词的中文改成了英文之后(仍不确定是这几个词的原因),文章得以发出。这一过程花了我三小时。

 

荒诞背后的恐惧


自我审核的这三个小时把我花了差不多时间写下的文章带来的满足感消磨的一干二净。这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但是对方尝完所有菜之后,告诉你有几个菜有问题,让你重新去做,但不告诉你哪几个菜有问题,让你自己猜。

这是一种荒诞,中国特色的荒诞。这种荒诞的背后是恐惧,来自双方的恐惧,施虐者和受虐者各有的恐惧。

受虐者的恐惧在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是不知道“错”在哪。这种“知道”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被打压、被审核的过程,期间伴随着观看他人被打压、被审核的过程,慢慢就“知道”了。

于是长此以往,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对一些话题要避而远之,即使是从未被打压、被审核过的人也明白有些特定话题不能谈及。

这便是自我审核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为什么这些话不能说?为什么有些事不能做?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而仅仅是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来告诉你这样做不对,但从不告诉你“相关”是具体的哪几条。

这便是施虐者的恐惧,因为一旦告诉你哪几条法律法规,你就会问“为什么”了,甚至还能找到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因为它们是那么的显而易见,那么的逻辑互斥。所以,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规训,各种空洞的标语。越是恐惧时期,越是标语横行。

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就像是一对情侣,女生一脸不高兴的问男生知道错了嘛,男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错了,也许错了吧,但不知道错在哪,又不想让女生更加不开心,就开始猜,猜中了皆大欢喜,猜不中就火上浇油。当然,情侣间的如此打闹倒无伤大雅,只是一个服务机构与消费者、物业与业主也如此“打闹”,是否合理呢?


What Matters most?


我是厌恶这种规训的,不断的审核自己就是一个被规训的过程。而过去的好几次自我审核经历让我对此感到疲倦。当然,相比那些无数次被炸号、被封杀的人来讲,我的这种疲倦算不了什么。

但我想我还是需要一个能自由创作的公共平台吧,至少需要一个能把自己写的东西保留下来的地方。于是昨天在把文章发出去之后便在Matters上注册了个号,把最近写的两篇文章放上去了。后面也会把公众号的文章搬到Matters,以及以后未能过审核的文章都会放在Matters上面。

Matters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创立不久,且需要翻墙,所以用户不像微博微信那么多,大部分的人还都是发长文章,就这点而言,还是吸引我的。

要把一件事讲清楚是无法通过三言两语就能达成的,三言两语表达的大多是情绪,一种发泄的情绪。当每个人都急着表达观点、表达立场时,语言变得情绪化、碎片化,简化到通常以一种口号式、标签式的形式出现,比如“带节奏”、比如“洗地”、以及之前说的“歪屁股”,用一套统一的模版来减少思考,代替思考。

这便是大部分社交媒体里话语的现状,同时,社交媒体本身也孕育着这种“短平快”的表达方式。而Matters至少现在还是一个不错的环境,不管是个人创作还是评论里,大多人还是讲理的,长篇大论(褒义)也不觉突兀。

当然,毕竟还是一个公共社交平台,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出现,在我把第一篇文章《被代表的中国人》放上去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有一网友给我评论,“没差,反正大陆人没有一个无辜的,都是共产党的奴隶,没有人权。”不知是我写的文章让人觉得太激进,还是对方本身的情绪问题,让文章的意思未被充分理解。

其实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我就希望各位警惕这种“被代表”的思维。这篇文章是写给身份上(国籍)和我一样的人看的,因为政治宣传让这种民族身份尤为凸显,而身份政治更会加深文章所提到的输赢游戏。这条评论让我看到不仅仅是中国人被代表了,其它种族的人同样被各种身份所代表。

当然,我们是逃不过身份的,国家、民族、家庭……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必然需要身份。但我希望提醒自己和他人的是,在被代入各种身份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是自己,才有那些其它的身份,而且身份与身份之间也有不同的优先级。就我而言,家人朋友的身份必然大于国家身份,而作为一个人,人性该有的道德与品行更是超过一切身份。而当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性的东西与人性相悖时,是可以毫无顾忌的抛弃掉的。

时常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经常把一些陋习带出去,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景点处有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某个有名的墙上刻“到此一游”。报道的评论区能看到最多的评论是“丢中国人的脸”。其实我想说,TA最先丢的是TA自己的脸,而不是中国人的脸,TA凭什么代表中国人,我又凭什么要被TA代表。正如当我看到一个外国人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我反感的只是TA这个人,而不是TA的国家。

现在香港对大陆人的态度便大多趋向于以偏概全。当然,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心理,正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我希望这个“怕”只是警惕,被伤害过之后本能的警惕,而不应该变成一种对整个群体的仇恨,不然就是一种偏见了。而偏见只能加剧身份政治的发展,让这个输赢游戏愈演愈烈,竞争最后只能导向灭亡。

在这个如此强调个人主义的个体独特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一个抽象的概念。

正如汉娜·阿伦特曾说,“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集体——不爱德意志,不爱法兰西,不爱美利坚,不爱工人阶级,不爱这一切。我只爱我的朋友,我所知道、所信仰的惟一一种爱,就是爱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