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hebus
zhonghebus

從島嶼出發,往西方飛,再往西方飛,最終回到了島嶼,回到了我的城市,路上經過被怪獸汙染的農田,與怪獸奮鬥的人。沒戰鬥力的自己,只能拿起筆,開始紀錄被城市遺忘的人。有養一隻貓兒叫酷妹。

TIDF 亞洲視野 故鄉陌事|迷航|秘密的滋味 映後心得

(编辑过)
故鄉水溝的臭味、忽隱忽現的惡夢,整部紀錄片緩慢平靜地觀察兒時性侵事件發生後多年的家鄉與母親,到故事的尾聲也隨著自己對其的理解而逐漸消散。

今年五月初,有幸全程參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短短十天中,看了三十一部紀錄片,每天一早起床就跑去電影院,坐在漆黑的電影廳中,到天黑才回家,我不會忘記這段疫情爆發前、無憂無慮看片的日子。在此選了三部自己喜歡的紀錄片,與各位分享。

  • 故鄉陌事 

「夢中的我,總是在幻想著要離開故鄉。」明昭希導演的故鄉陌事,是一部嘗試與過去和解的家庭紀錄片,以第一人稱女性視角回過頭來看「故鄉」和「母親」兩個課題。

導演母親在車站看著窗外,身兼導遊與司機,準備招攬來春川的遊客到自己的辣炒雞店消費 (圖片來源:TIDF)

明昭希因為在都市事事不順,決定回到家鄉春川,嘗試拍攝自己的母親,過程中發現從她的阿祖(阿嬤的媽媽)、阿嬤一直到媽媽,都曾在這個重男輕女的社會之下受過傷害。阿祖因為丈夫賭錢賭輸要賣到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她的阿嬤)而潑糞在買家身上,阿嬤則因為三胎都是女生,且生完第三個女兒(也就是她的媽媽)後輸卵管被拿掉,意味著再也沒機會生男孩,阿公於是離家,說要去找別人生兒子,也因此阿嬤從小就很討厭她的媽媽,還讓媽媽曾經離家跑到山上住一年。

藉由這些線索的拼湊與故事的發掘,導演也發現原來自己不斷做的惡夢,也與自己的母親相關。小時候在家裡附近的小巷曾被一位假裝問路的怪叔叔性騷擾,嚇得跑回家的她結果卻記不起嫌犯的長相,警察沒付出多少努力便說如果她記不起對方長相就沒機會,媽媽擔心別人閒言閒語,於是要女兒忍下來,不要說出去。而在這次的拍攝中,她的母親才跟她說其實自己當時知道誰是嫌犯,但在加害者的媳婦哀求之下,母親也只好不追究,「當時我也無能為力,為什麼現在還要想呢?它不值得妳再去想。」母親當時的無力感,確實源自於這個社會時常讓受害者以為某些事情就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世界是複雜的),自己的大驚小怪無非是不夠成熟,對於自己無力去改變的事情也就只能接受,「不然還能怎樣?」或許是受害者被灌輸的心態。

「媽媽,對不起!」突如其來阿嬤的葬禮是本片的高潮,本片前半段,明昭希導演主要希望從母親口中問到當時還在世的阿嬤的故事,不知是面對鏡頭無法感到自然,還是不願憶起不堪回首的童年,母親不斷逃避導演的問題。然而,透過導演的旁白與幾次鏡頭的捕捉,觀眾能感受到母親與阿嬤之間一種「愧疚與怨懟」的關係,也讓導演意識到自己與母親似乎也是如此。在阿嬤的葬禮上,母親終於稱呼阿嬤為媽媽 (之前只有叫名字),發自內心的道歉與淚水,或許也化解了過去對阿嬤的怨懟心理,隨著葬禮後母親在聚餐時的歌聲遠去。

故鄉水溝的臭味、忽隱忽現的惡夢,整部紀錄片緩慢平靜地觀察兒時性侵事件發生後多年的家鄉與母親,到故事的尾聲也隨著自己對其的理解而逐漸消散。長達六年的拍攝,家鄉在都市蔓延的壓力下,面臨了都更的命運;母親的工作更迭,從服飾店、春川辣炒雞店、理髮廳,最後又回到了夜市賣衣服;而導演自己,也從一個學業、事業不順的女子,充滿疑問與悔恨的女兒,轉眼間也成為母親。如映後座談導演自己所說,雖然還沒辦法說完全理解自己的母親,但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間的關係的確得到舒緩。雖然這個短暫的故鄉造訪(本片韓文名稱為訪問)終將結束,相信導演是帶著動力與勇氣離開繼續朝著下一個人生課題前進 (映後訪談導演透露下一部片會拍自己身為母親的過程)。

(本片為TIDF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筆者另外推薦:金修彬 歡迎來扮家家酒)


  • 迷航

片長將近三小時的迷航,背後是近十年的拍攝,講述位在廣東省汕尾市的一個濱海漁村的抗爭與民主故事,李哲昕導演原先以拍攝記者(video journalist)的身分進入此地,是出自於自己的工作,事實上,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一個只有三個月經驗的記者。

整部片分成兩個部分,上半段呈現四個月的抗爭事件的發展與幾個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下半段則呈現事件後的四年間村莊實現選舉制度,以及關鍵角色的命運演變。導演成功將運動核心人物拍的立體、鮮明,雖然總共耗時近十年,在大量瑣碎素材中,導演仍能不偏離主軸,呈現在一個地方治理失能的村莊中,大家如何被這場政治遊戲搞得迷失自我,或說一個原該「同舟共濟」的村莊如何迷航,政治力量與結構鬼怪般的力量,將再微小不過的個人摧毀。

去戲劇化的剪輯與平穩冷靜的鏡頭是這部片能夠成功呈現出核心人物的複雜面的關鍵,主要訴求是「打倒貪官,還我土地」的烏崁村民,在事件後的選舉中,推舉了抗爭派人物擔任村委會主要幹部,舊幹部們因為敗選而出走,然而土地的爭奪才正要開始。抗爭派領袖之一林祖鑾是一個政治經驗老練、地方聲望高的長者,作為新任村委會的主任,也肩負奪回土地的重責,然而,抗爭4、5年後,導演回訪烏崁村,發現村莊的氛圍詭譎,林祖鑾一改先前的改革心態,開始變的反動與保守,而村民因為土地仍然沒有歸還,發起第二次抗爭,林祖鑾也開始思考如何在這一波新的抗爭中挺下去,不要跟舊幹部一般被打下來。

而主要跟著張建興(剛入社會不久的熱血青年)進出的導演,回到烏崁村一開始還能跟到林祖鑾,得到他的觀點與說詞,但隨著林祖鑾與運動的其他領袖漸行漸遠之下,張建興也決定跟著運動的其他領袖,導演也轉向拍攝一般村民的生活與觀點,間接顯現出村民的無奈與憤怒,襯托出這部片主要希望呈現出的結構下小人物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在林祖鑾利用一次「貪汙案」而與其他運動領袖正式翻臉達到最高點,在黨的監控與竊聽下,人與人之間不再信任。

導演後來也遠赴紐約找到運動最關鍵的人物、鼓吹抗爭的起頭者 -「愛國者一號」莊烈宏,他在第一波抗爭的選舉後感受到政治的骯髒與複雜,而逃到美國。導演帶來莊烈宏年邁父親的訊息,讓個性樂觀隨和的莊烈宏眼睛紅了。片尾,莊烈宏得知父親被控煽動群眾的罪名而被判刑,他走到家裡外頭抽菸,嘗試壓抑自己激動的心,鏡頭在一片漆黑中,只看見莊烈宏顫抖的手與飄在空中的煙。

這部片之所以吸引我,在於導演同觀眾一樣,一剛進入到村中,就被烏崁事件的抗爭現場給震撼到,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烏崁還是隔壁村,整個氛圍與當地人想傳達的訊息是相當強大的,而導演自己在一次訪談也提到,自己根本沒時間能夠思考或計畫,就必須開始拍攝。當然隨著事件演變與時間流轉,自己也察覺到事件中主要人物是多面向的,所以需要較長的片長,才能讓觀眾觀察出來。

身在紐約,擔心留在烏崁的父親的莊烈宏 (圖片來源:TIDF)

另外想補充一個自己滿喜歡的鏡頭,是導演最後從音樂節散場後的人群中拍攝張建興,讓觀眾看到張建興似乎在找路、在找人的樣子,一個曾熱血喊說自己要當香港駐大陸記者,報導第一線民聲的青年,在事件過後不斷掙扎,嘗試留下,最終苦撐不住,遠走他鄉。

(不少人的心得也提到這部片的另一個處理到的議題,共產主義下的政治壓力與民主制度的缺陷,也歡迎大家對此發表看法~)

(本片為TIDF評審團亞洲視野競賽優等獎)


  • 秘密的滋味

秘密的滋味,是一部探討記憶與真相的紀錄片,柬埔寨裔的法國導演與收音師弟弟希望了解母親一直以來避而不談的往事 – 赤柬時期的童年,從側寫的角度嘗試了解母親與其努力忘卻的過去。

一開始母親不斷拒絕被拍攝,甚至希望兒子不要再提到赤柬時期的事情,導演只好轉向自己的攝影師,攝影師的家族是羅馬尼亞大屠殺的倖免者,跟著他朋友進到伊拉克,看到戰後的樣子,甚至看到人的顱骨。之後跟攝影師聊過幾次後,發現他面對這個悲傷過去的方式是透過直接面對死亡、暴力,攝影師甚至邀請導演一同前往戰爭現場,雖然攝影師選擇的是一種無悔地面對人生的態度,但並非導演自己希望面對過去的方式。

於是跟弟弟商量之後,兩人決定要將母親「騙」到柬埔寨,有鑑於母親先前不斷拒絕被拍攝,兩人決定先到柬埔寨,再邀母親前來,說機票錢會幫忙出,且不會聊赤柬相關的話題。雖然媽媽曾一再拒絕,但最終仍推託不了兒子們的邀約。而在這趟旅行中,媽媽也終於能夠在舊地娓娓道出當年的可怕記憶,從拯救自己被擄的妹妹,到整個逃脫過程,親眼目睹砍頭殺人畫面。比起在法國追憶、生硬地訴說這段過去,身在柬埔寨能幫助母親「全盤托出」,不會覺得有壓力只能講兒子想知道的。她以在地導遊的身分,帶著兩個兒子穿梭在當地市集、走在街上、參與點燈祭典,回憶也不全是暴力與死亡,卻也包括食物的味道、植物的樣貌、虔誠信徒的聲音。

片尾,母子三人坐著小舟,到湖中放祭祀用的小紙船,讓哀傷隨著河流遠去,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圖片來源:TIDF)

而我被這部吸引的地方,正是那種緩緩地引出媽媽不斷逃避的傷痛,從中導演也得以與過去的鬼魂和解,自己和母親也能紛紛放下這段傷痛的歷史。映後,導演提到許多政治受難者選擇逃避、不去面對過去,他認為這是雙重傷害,受害者不該被隔離在這段歷史之外,應當找到能夠跟過去和解的方式才是。

這部的結尾,導演不斷叫弟弟放手,回過頭看到母親在船上望著、看著,鏡頭朝向母親凝望的方向拍去,那艘祭祀用的小紙船漸行漸遠,是一個美而哀戚的結尾。

(本片為TIDF亞洲視野青少年評審團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