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努力
白努力

問題不在於你相信什麼, 而是在於你如何去相信。

比特幣有無內在價值

近來不斷有金融界人士批評比特幣,認為它「無中生有」,「無內在價值」,不算真正資產,甚至是「龐氏騙局」云云。

比特幣的粉絲反駁說,自從1973年美帝放棄金本位後,全世界的法定貨幣也等於是「無中生有」,「無內在價值」。然後他們又舉出各種理由,企圖證明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有其內在價值。

我見過一種有趣的說法,認為比特幣的價值源自「挖礦」的「勞動」。這說法可以稱得上是廿一世紀新版本的「勞動價值理論」。不過電腦CPU和GPU的「勞動」,能否創造價值呢?就算馬克思復生,恐怕也不懂回答。

爭辯雙方的說法,都是基於一種稱為「金屬主義」的想法。何謂「金屬主義」?以下是維基百科下的定義

In metallist economic theory, the value of the currency derives from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commodity upon which it is based independent of its monetary role. Carl Menger (1840–1921) theorized that money came about when buyers and sellers in a market agreed on a common commodity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s of barter.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at commodity must be sufficient to make it highly "saleable", or readily accepted as payment.

雙方其實都認為應該是用「有內在價值」的物品做貨幣,但什麼東西是有價值,郤有不同看法。

但維基百科的說法是錯的,「金屬主義」並非「經濟學理論」,嚴格來說,應稱為「金屬主義的謬誤」才對。
以下用黃金為例,說明金屬主義錯在那裡:

大家首先想像一下,面前有一塊金磚。為方便討論,假設金磚是個「四正」的長方體。
對這塊金磚,我們可以拿一把尺,量度其長闊高的尺寸。也可以用一把秤,量度其重量。
但我們又能否製造一個儀器,量度金磚的價值呢?顯然不能。
尺寸和重量,是金磚的物理性質,是客觀的,也可以說是「內在」的。但金磚的價值,其實是由我們「賦予」給它,是主觀的,因此也不可能是「內在」的。
換言之,所謂「內在價值」,根本子虛烏有,世界上沒有任何物品是天生便有「內在價值」。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黃金的價值並不比比特幣的價值更「真實」。若說美元或比特幣的價值是「假」的,黃金也同樣是「假」。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維基百科提到,用作貨幣的物品,例如黃金,本來在市場上也是有價。但紙幣和比特幣,原本無價值,被當做貨幣時郤「無中生有」出價值。兩者分明不同。

我的回應很簡單,上面已說明了,黃金的市價本來也是「無中生有」的,我們為何又不可以主觀認定紙幣和加密貨幣的價值?
更何況,在十九世紀時,西方國家本來奉行「複本位」制,金銀都是貨幣。但後來各國都轉為金本位,結果令銀價下跌,金價上升。(金價上升更導致通縮)
由這個例子可知,「某物品被用作貨幣」這事本身便會影響該物品的價值,連金和銀也不例外。所謂貨幣價值源自物品的價值云云,與事實不符。

關於十九世紀貨幣制度的變化,可參考以下這本書:
Money Mischief: Episodes in Monetary History by Milton Friedman

再介紹一本好書,不但講解了加密貨幣為何是貨幣,更包含貨幣理論和貨幣史的簡介。
虛擬貨幣經濟學 愛德華.卡斯特羅諾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