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 Chan
Lam Chan

透過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反思兒童觀、教育理念和為人父母之道,回歸作為「人」的本質。以喜樂為激進的行動,在強權的世界活出溫柔。 Facebook Page: Tell It Slant https://www.Lfacebook.com/lamchan22/ Instagram: joy_is_a_radical_act

「內在動機」:生命攸關(續)

(编辑过)
「人不應該/不可以單單只是做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我們要問為什麼不應該和不可以」?!……是以為這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自己「不敢」?還是「嫉妒」別人可以?不過其實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會遇上要忍受的無奈,在世上,誰沒有痛苦?但活得真誠和表裏如一是很寶貴的,這不單單是道德上的「對」,而是「好」的、「美」的,值得竭力保存。

家長日,我們在教室裏甫坐下,班主任就對孩子說:

「你說說,你上課的情況是怎樣的?」

孩子開始不斷搖動雙腿,無意識地輕輕碰撞桌子,我就知道他感到非常不自在。

「I’m just too lazy to do anything.」他說,先將自己貶低,企圖阻止大人們更多的譴責。

然後我們告訴老師,他自小就是透過(在我們看來)毫無系統的方式自我探索而學習的,對於「講解」、「指導」和「系統性的課程」完全無法投入,但我們明白如果他要留在學校體制中,他有必須完成的課業,但這些與他的學習模式無法對得上,即使強迫他完成,那肯定不會是愉快而能建立他生命的事。

老師聽著,流露驚訝的眼神。也許他以為家長會迫切尋求與他合作想辦法要求孩子制定這學期如何上課、如何交功課的方案,但我們卻竟然說不會勉強他,還向他請教有關 “homeschooling” 的意見。

「如果一朵花不盛開,我們嘗試去改變它的生長環境,而不是去修理這朵花,對嗎?這就是我們想要讓他『在家自學』的原因。」我以不太流利的英語嘗試解釋。

來到中文老師的教室,她拿出孩子的考卷,她說:「雖然做不完,我知道他已經盡力寫了。」這份寬容已經很值得尊敬。她憐愛又無奈的眼神,讓我看見自己從前教書時的影子。

我感謝她想盡辦法提供可行方案和合適的資源,讓孩子能夠完成一些中文科的練習,她是真心想孩子能在她的課堂上學到一點中文,卻又不會太壓制他。

然而,老師未覺察的是這一切好意其實都沒有在回應孩子的真正需要。

我們也跟她討論 “homeschooling” 的想法,她也認同如果留在學校,就必須跟體制配合,在家自學就會有彈性得多。

她有感而發地說:

「我覺得這孩子的性格很好,我沒收他的書,他也從來不發脾氣,他總是悠閒自在。我想大概是因為爸爸媽媽都很寬容,不壓迫,給他很自由的成長環境。」

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聽到學校老師說出這樣的話。

「我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孩子內心充滿憤怒。」我說,用普通話,感覺表達流暢得多,「許多少年人似乎『脾氣不好』,但其實是太多壓制使他們內心充滿憤怒,因為他們的本質和需要一直沒有被看見,大人對他們來說是權威人物,即使他們多麼不認同,他們也無力反抗,他們敢怒而不敢言。」(保羅書信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

有一個想法是兩位老師不約而同地提到的,也是被一般人普遍接受的想法:孩子有時也要學著接受和嘗試去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意思大概是「這是做人一定要接受的現實」。)聽起來很有道理吧?

不過,首先,這句話裏面有些混淆的概念必須先弄清楚:

1. 人生中必定會有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

2. 我們有時必須無奈接受,並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那些我們本來不想做的事。

3. 人不應該/不可以單單只是做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

4. 學校教育包括訓練學生接受以上的觀念,並以此為成長的表現和值得嘉許的品德。

先說「人生中必定會有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如果這話的意思是人生有許多不是我們能掌握和控制的事,這是對的,但如果有些事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被賦予的特質去改變的,我們就應該去改變,這是生命力的表現。

「我們有時必須無奈接受,並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那些我們本來不想做的事。」如果要去做自己「本來」不想做的事,那必須出自自己的選擇,為了一個自己所認同的更高的目的,而不是「無奈接受」(這樣其實就已經變成是自己想做的事了),只有屈服於權勢或被蒙蔽操控才會感到是「無奈接受」。

「人不應該/不可以單單只是做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我們要問為什麼不應該和不可以」?!因為這樣太天真?太奢侈?太自以為是?這種想法總是得到「嗤之以鼻」的回應(無論是當面的或暗地裏的),倒是那些覺得「不應該/不可以」的人應該想想自己為什麼認為是這樣,是以為這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自己「不敢」?還是「嫉妒」別人可以?不過其實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會遇上要忍受的無奈,在世上,誰沒有痛苦?但活得真誠和表裏如一是很寶貴的,這不單單是道德上的「對」,而是「好」的、「美」的,值得竭力保存。上帝看祂所創造的一切都很「好」!(參《創世記》一:31)人們關心「對」的事,耶穌卻說那個傾盡所有給他澆香膏的女人是做了一件「美」事!(參《馬太福音》二十六6-13)。

我所考慮的不是單單「教育」的問題,而是如何活。如果學校系統(並它的價值體系)佔據孩子年幼的生命大部分時間,我們怎能不在這個範疇裏「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察驗出甚麼是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事」(參《羅馬書十二2》)?

(寫於2021年4月27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