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gwin
cygwin

豆瓣难民,找个没有审查的地方写字

谈爱国(修订)

(对matters还不太熟悉,写一半的文字就发表出来,被人误读也是难怪)

女兒如今上的小學意識形態的教育已經誇張到喪心病狂。

大字不識幾個的孩子已經要背誦24字的'核心價值觀',我開玩笑說,這24字弄懂了你博士都可以畢業了。然後女兒就開始給我訴苦,今天學校裡老師的諸多愛國主義教育要求。

我知道中間很多概念、語詞的含混不清孩子是意識不到的,我也不打算和學校撕破臉去否定他們的意識形態灌輸。

但是憤怒讓我很想把這些模糊的概念,整理成文字,以便孩子以後能夠理解的時候翻看。

“愛國”這組動賓詞組,國本身就是一個很難定義的詞語。

海德格爾提出過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我們的出生都並不由我們所控制。但今天我們基本都會出生於某個國家。這是一個大系統,我們會拿到對應的身份證件、編號、強制教育、稅收等等無處躲藏的現代系統。就這些系統內最核心的恐怕是屬於小部分群體或者個人意志決定的暴力機構。

這份想法來自馬克思韋伯,由於這個小的暴力機構幾乎壟斷了最高暴力的權力,機構和他的決策者就有了絕對話語權,從而對政治、媒體、經濟、教育等等方面形成影響。但這個暴力內核值得愛嗎?我想一般人是很難愛得起來的,至少很難形成群體共識。

那今天談的愛國,愛的是誰呢?是我們腳下的山河?是我們具有共同文化的民族?是我們擁有共同意志的共同體?

故鄉,在前現代因為我們基本上生於一地長於一地,愛故鄉可以是愛自己經驗的一草一木、樓宇山川。但今天,我居住於一個巨大的城市,根本不可能去經驗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城市中的各種服務更多也是用金錢來維繫,而非情感的投入。住在海淀區是否應該愛房山區?以後搬家去了西城區又怎麼來愛呢?就学以后去了成都又该如何定义故乡?齐格蒙特鲍曼指出的流动性让我们无法向古人一样爱自己的故乡。

现代国家很多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出现。由于我们共同的文化传承,共同的风俗习惯使我们有了相近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形成为一个民族,进而结成一个国家。这组叙事听上去挺美好的,但我的问题是如果生活习惯不同,信仰不同是否应该认同这个民族?叙事上我们有56个民族,但是幅员辽阔的国度中,生活方式千姿百态。这个问题对于边缘族群尤其敏感,例如中国有一个民族是俄罗斯族。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圣诞节。在这样的族群面前,上面的叙事都会成为疑问。

共同体。麦金泰尔作为社群主义领袖也谈过爱国。他主张国家的某些实践和规划是不可质疑的,甚至承认有些情况下爱国主义支持的事业可能并不符合人类的最广泛利益。但是同时他也指出爱国者所忠诚的对象并不是国家权力的现状,而是被想象为一种规划的国家。

另外有一条脉络是“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认为爱国所忠诚的国家不是一个出生地,也非现存政治制度,而是一个符合公民自由理想和共同自由的共和国。当现存的政体背叛了自由与正义(如法西斯),也就不再属于那个应该被爱的祖国。

其实我想说的是,爱国其实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多义性。无论这个词的谓语还是宾语,不同的人有者不同的阐释,其中有些阐释与我们是能够产生共鸣的。但悲哀的是,今天这样的辨析在墙内太难展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