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ael Cao
Rafael Cao

要说服先回避

“不要判断他人,那样你也将不受他人判断”——《玛窦福音》第七章

人际交往当中去评价,批评他人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中性的“习惯”,而不是显而易见的“陋习”,“陋习”是什么?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室内抽烟,这类明显妨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而“习惯”指的是不同人在处理同一类情况时候的不同选择,比如在需要远程交流的时候,有人偏爱直接打电话,有人偏爱先发一遍文字,有人看到电话就接,有人要斟酌很久才决定回复,没有一个绝对,单一的标准可以证明这些习惯本身孰优孰劣。而如果你一定要和对方去深究这些习惯的来源,就必然会触及到形成这些习惯背后深刻的童年经验——爱打电话的人很可能来自成员众多的核心家庭或者熟人社会,而喜欢写文字的人则多数成长在人际距离疏远的原子化社会。而要再要追朔为什么熟人社会的人“啰嗦”,原子化社会的人“冷漠”就很容易暴雷了,因为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国家熟人社会和原子化社会隐喻的城乡差异是个多么敏感和引战的话题。

所以,习惯都很可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由卡尔荣格提出)的产物,而集体无意识对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建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荣格提出了这个“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劣根性”

你不可能指望身边每个人都去深刻正视和过滤自己身上的集体无意识,因为没有多少人一辈子会哪怕一次反思,更遑论重构他的自我意识。因此对他人的集体无意识发起挑战很可能造成扭转乃至摧毁关系的后果——因为没人喜欢这种被他人,哪怕是家人,剥光衣服的感觉。在我的童年时代目击过太多这样反目熟人的笨拙沟通——“你们这种x人都是这幅x样子,跟你没什么好讲的”而很可能事情的起因就是是否每天洗澡,怎么晾晒衣服,如何整理书桌这样无所谓对错的琐事。

再往大了说,很多中国人对于民族性批判提到的很多不文明现象都有切身体会,但只要听到那两个字就要跳脚,因为一颗足以使其身份意识解体的地雷被引爆了,那必然会触发最高级的防御机制。当然,玻璃心的绝对不止中国人,这也不光是个民族主义问题,因为人都是这样的,宁可自己愚蠢溃烂下去,也不允许别人点破他的愚蠢和溃烂。现在我再也不浪费时间去写X黑帖子了,第一我不想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天天做无意义的发泄, 第二我知道人的防御机制不是靠外界施压可以攻破的,相反可能越攻击越坚固。那些什么某个智者一通骂,骂醒谁谁都是烂俗影视剧里面的狗血桥段。

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著作反复提到“接受”这个概念,“接受”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人类大脑无时不刻在对外界做出评判,别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声音,一种气味但凡引起了感官刺激,就会启动我们的评判本能,“这个声音很难听”,“这个味道很难闻”。但是,“接受”不代表自己骗自己,明明厌烦某个现象却告诉自己“我很喜欢”,“接受”说的是在沟通中不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评判左右了态度。如果希望对方改变某个习惯,那么可以尝试引导对方自己去重新审视,认识这个习惯可能会造成的后果——a. “电话打了那么多,你们都聊了什么”“也没聊什么,就联络联络感情,那么发发语音也可以了,发完语音还能做点别的事情”b. “对方看到你微信了吗?”“这微信发了对方不及时回,与其这样越等越没耐心,是不是索性打个电话过去?”是否改变的决定权始终保留在对方手中,那么即便对方不愿意也至少会多少认识到这个习惯给身边人带来的不悦,这次沟通也不算完全失败。耐心迂回必然比正面硬上效果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