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思維筆記
拜倫思維筆記

上班族、打工仔。為了找自己而閱讀,也許能讓自己睿智點,又也許能得到你的回應:)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做,「自我成長」就只是自我滿足而已。

(编辑过)
知識不是力量,只能轉化成力量。你拼命閱讀、聽Podcast、上研討會,但想不起來學到了什麼、對自己實際有什麼轉變,惟獨滿足了「我在成長」的幻想。

嗨,我是拜倫,我想你的閱讀學習大多都是沒用的,我的閱讀也是。

世界變化太快、進步太快,每個人都好像走的好前面,在我們心底,感覺落後別人導致的知識焦慮讓我們拿起書亂啃,然後吃下去也就拉出來了。

投資了時間閱讀,卻沒有累積起來,這是我們的問題。

為什麼「自我成長」只是幻想?

你為什麼要閱讀?
你為什麼要學習?
你為什麼努力「自我成長」?
在我的觀點,就是因為焦慮感

學習本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掌握知識、進而產生更好的效益。尤其是我們從小就學到「要贏得競爭就必須學習」,當時是為了考試才學習,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離開校園以後,考試用的知識就留在操場了,倒是「要贏得競爭就必須拿起書學習」這個概念好好的植入腦中了。

當有意識的想加強競爭力時,往往是因為我們感知到,現在是自己要親自上場競爭了,而競爭伴隨壓力與生存焦慮,同時在這種時候特別容易注意到很多別人的成功故事,可能是一起畢業的同學又完成了什麼成就、網路上看起來年輕有為的人們用自信的眼光邀你跟隨、還有那些晚進的「年輕企業家」讓你懷疑人生……。這些厲害角色再加深了我們的焦慮感,而要緩解這種焦慮,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學習就能增加競爭力」。

拿起書啃,是人盡皆知且大部分的人唯一知道的,加強能力值的方式。

「掌握多少知識就能贏得多少財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今天拿起書就是因為想要加強自己的能力:征服校園的能力、征服職場的能力、獲取收入的能力、贏得人生的能力,可能有點功利,但在我見過的例子,一開始會拿起書「學習成長」的原動力就是這麼直接。

直接是好事,因為有目的而產生行動去學習更是值得鼓勵。我想原因可以複雜,但動機最好單純。

為了爭取工作、取得證照、學習技能而拿起工具書,可以輔助你拿到實體的成績,而職場心理學、說話術、圈圈圈教你成為頂尖業務、只要叉叉叉月收破百萬之類的書籍卻更常占據排行榜(同時有很多《我幾歲,已經有幾千萬》類型的書在增加大家的焦慮感),我自己也是上述書籍愛好者,但感覺讀了好幾本卻沒什麼進步,倒是有點懷疑起自己了(聳肩)。

這類書籍不是沒有用,既然能暢銷那一定有它的價值,只是我們買了幾本這樣的書回家、看過之後吸收了多少?用了多少?轉化了多少?我想大部分都是即使有看到有價值的智慧,也是看完就忘記了。

如果沒有把學到的知識拿出來應用在生活裡,那學習就是一種滿足「我在努力成長」慾望的行為而已,它的作用變成自我安慰、減輕焦慮,最後的下場就跟學校知識一樣,頂多能記得,大多不能用。

學以致用才有用

看每本書都要帶著三個問題:
一、該怎麼實踐這些內容(How)?
二、為什麼我要實踐這些內容(Why)?
三、我該在什麼時候實踐這些內容(When)?

這三個問題有很強的執行性,學習的目的一開始就要擺在最前面!你要總是問自己「為什麼學?」,你怎麼想就會吸收到什麼資訊、注意到什麼元素、變成怎樣的人,這會讓你的注意力像聚光燈一樣尋找、並組織可以使用的智慧,在學習的同時就能形成一個粗淺的執行計畫,讓你闔起書本以後可以立刻去實踐看看,至此你正在轉變成為一個行動派。

等到開始實踐,進入逐漸調整學習內容來修正行為、優化思考(或發覺不能適用而捨棄)階段,那你所學東西才算開始有作用,才算有營養的雞湯,開始轉化成你的一部分。

學習到的東西離我太遙遠,怎麼辦?

放棄。

對,如果真的太遙遠的話就放棄掉,太鬼扯當然也要放棄掉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有道理的,文字記載了原作者的思路,集結成了書,也就是說,你正在學習的東西是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思考、經驗。作者(群)是人,而人不會完美,學習者全盤接受那就不對了。

學習的同時,若判斷東西有問題、不適用,那麼當然有丟棄的權利。從頭到尾接受別人的內容,你可能會不小心吸收到一些致命的思想毒藥,所謂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概念就能用在這裡,你不要覺得都寫成書了一定對,只能說都寫成書了可以參考看看他說的能不能用。

限制性思維

當然,有些進階一點的學習者會用的思考稍微不一樣些,他們會想:
「不適用是真的不適用,還是我認為不能用?有什麼例子能解釋嗎?」
「這個想法有點奇怪,但具體來說是哪裡有問題呢?」

有個東西叫做限制性思維,是自己給自己的「限制」或「不可能」,它讓你把自己綁起來導致舉步維艱,比方說「減肥太困難了我做不到啦」、「那是有錢有讀書的人才會啦」就是很常見的例子。你要誠實的面對這個「有問題」、「不適用」是不是因為自己的限制思維造成的。

你需要幫助自己掃雷:
「在我的想法中,有多少是限制性思維,又有多少變成了我的信念?」
掃雷要釐清兩件事:
一、是否有客觀證據能證明這個思考確實角度狹隘、有問題。
二、這些「客觀證據」是否有被我們主觀的思維濾鏡扭曲。

用相反的角度觀察你內心的批評與質疑,給它換一種立場,本來是害怕,換成你很喜愛試試看;本來是忌妒,換成想跟他學習的心情試試看,這樣原本的思維就會鬆動。

限制性思維讓我們少了很多可能性,當你發現你有這個頃向、說出各種從自己出發而且具有標籤的話時(比方說:我才沒時間運動,有時間的人才會運動啦,我要賺錢養家已經很累了),你需要留心。

你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想法,實際上都會影響到你對自己人生品質的整體判斷,再瑣碎的小事都一樣,你在創造故事讓你自己接受那些限制性觀點。我們將這個故事的重新審視,還原的真實,並且讓自己回到對這個信念產生更多可能角度的狀態。

比方說隔壁班小美看了你一眼,你覺得小美喜歡你,所以你送了一個開過光的財神爺和附上黃財神心咒的情書主動出擊,以祝福你們的未來大富大貴,結果當天下午你被叫去訓導處看見訓導主任跟哭泣的小美,你被小美控訴是死變態、神經病,你被訓導主任罵了一頓後被媽媽帶回家修理,從此以後幼小的你再也不相信愛情,異性看你一眼是覺得你是死變態,在你背後竊竊私語而已,從此你過著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頹廢的單身人生。

我們知道小美後來對你有不滿是真的,但我們不知道小美一開始是不是真的對你有意思(搞不好有),同時也不確定你認為異性看你一眼是覺得你是死變態,在你背後都是竊竊私語這個推論是否符合現實。可惜的是從上面故事中你的發展,最後你的「認為」可能就會變成真的,這就是自我應驗。

你提起勇氣把你的故事拿來給我轟,我拿上來網路公審,我們現在找到了這個限制性思維(異性看你一眼是覺得你是死變態,在你背後都是竊竊私語),一起回到當時的狀態,然後我們知道一開始送禮物環節可能出了大問題,是因為你表錯情讓眷村愛情故事變成府城社會案件,那麼,從這之後衍生的限制性思維本身就是毫無基礎的推論,可以丟掉了,並且我們有很多新的任務要做,首先把你臉洗一洗、毛修一修,你其實很有魅力的。

你已經知道如何掃你的雷,現在可以用開放的想法學習、探求可能性了。

現在看到別人取得成功,你可以從中汲取怎樣的營養?
當你覺得你有可能,那現在之所以不能是因為自己怎麼行動?別人怎麼行動?
面對哪些事情,你第一個反應是「我做不到」、「我辦不到」、「我沒資格」?

像海綿一樣學習,像海綿寶寶一樣行動

知識不是力量,知識真的是知識時才有作用。

海綿寶寶是一個可以學習人格的好對象,它的可取之處在充滿行動力、積極,對事情的解釋方式沒有限制,你喜歡自我成長,讀了一堆書,現在大概想不起來裡面能夠用來實作的內容。

但重點也不是想不想得起來,就算你記憶力超強,背了唐詩三百首,你也不會變成唐伯虎。

你要付諸實踐,思考起來、融合起來、用起來、動起來,所有的改變都是基於行動,沒有行動就不會有所改變,因為我們會一直用舊的行為來過日子,而一成不便的行為只會帶來一成不變的結果。

所以你讀了很多書,這是第一個不同的元素,這個元素到你的生命裡,給你啟示、給你指路、給你演示你沒看過的工具,你得到了新的刺激,接下來就是你自己的工作了。

閱讀學習是很容易的,你只要輸入就好,但知識這種東西,只要沒有再經過主動輸出,那麼很快就會被遺忘,到頭來也指是掉入湖水中的一顆小石子罷了。

朋友,不要當個空有理論的傢伙,動起來才算數。


✩你/妳有在這篇文章得到什麼啟發嗎?
✩努力在下班後實踐耕讀、心得分享與鼓勵行動,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建議與支持:)
✩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聯絡拜倫贊助拜倫,鼓勵他長大吧!
✩《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 》《Vocus 》
✩《拜倫思維筆記》的Podcast在各平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